王曰才

王曰才

王曰才(1923年5月15日——2016年2月15日),男,石油地球物理測井專家,教育專家。我國石油地球物理測井工程專業和教育的創建者之一。主持建立我國第一個電測站,開展了我國的石油測井工作。研製的“測井電模型”提高了油層的判斷準確率,獲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曰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23年5月15日
  • 逝世日期:2016年2月15日
  • 職業:物理測井
  • 主要成就:主持建立我國第一個電測站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獎
  • 性別:男
  • 學歷:大學學歷
簡介,歷任職務,生平,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建立我國第一個電測站,創建我國石油測井工程教育專業,指導研究生取得科學研究成果,主要論著,

簡介

王曰才,1946年8月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改名為日本九州大學)工學部採礦系,獲工學士學位。9月,在該校物理探礦研究室讀研究生。
王曰才王曰才
為把所學知識報效祖國,1947年底回國。1948年,他進入了設在上海的中國石油公司,被分派到甘肅玉門油礦,從事測井工作和建站工作,先後任技術員、工程師。1950年被評為玉門油礦勞動模範,9月,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大會。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4年8月,王曰才調進剛建不久的北京石油學院,任副教授,受命創建石油測井工程專業。他和同事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1955年7月,石油測井工程專業初步建立了起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測井技術人才。1959年9月,他被評為北京市文教衛生標兵,出席了全國文教衛生群英大會。
“文化大革命”中,王曰才受到了衝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1979年,他被任命為石油學院勘探系主任,繼續著中斷了十幾年之久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歷任職務

山東省政協第一、第二屆委員,中國石油學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

生平

1923年5月 出生於北京。
1943-1946年 在日本九州大學工學部採礦科學習,獲工學士學位。
1946-1947年 在日本九州大學物理探礦研究室做研究生。
1948-1953年 任玉門油礦電測站技術員、工程師。
1953-1954年 任西安西北石油地質局測井工程師。
1954-1980年 任北京石油學院(華東石油學院)副教授,測井教研室主任。
1980-1994年 任石油大學教授。
1979-1985年 任石油大學勘探系主任。
1994年 退休。
2016年2月15日22時3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建立我國第一個電測站

提高油層判斷準確度
王曰才
1948年,王曰才被分派到玉門油礦,和劉永年一起建起了我國第一個電測站。
當時,玉門油礦完井作業是襯管完井,需要鑽到第一主力油層以上20m左右處停鑽下套管,然後鑽穿油層下襯管採油。因此,正確判斷第一主力油層(L)、第二主力油層(M)和很差的油層(K)是很重要的,如果把K油層誤認為L油層,則下邊的主力油層就會被漏掉。如果錯把L油層當作K油層,沒有採取防噴措施,就會出現井噴。這種情況,以前曾經發生過。他們使用一台由台灣運來的日本造的舊的電動絞車,電動絞車上容納的1000m四芯麻包電纜和用靈敏度為40μA/0.8cm的電測示波儀,裝配成半自動電測儀,用這種設備測出0.5m電位電極系測井曲線、2m梯度電極系測井曲線及自然電位測井曲線。利用測得的資料進行地層對比,判斷K、L、M油層和確定斷層位置,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949年春天,劉永年調往四川,玉門電測站工作由王曰才負責。當時電測站只有四五個人,他們除了擔任玉門油田的測井工作外,還製作了電子管直流放大器,把測井儀改裝成簡單的自動電測儀。他們還摸索試用1949年剛從美國LANEWELLS公司運來的一台套管射孔器。這台套管射孔器1949年底投入生產,從此,玉門油礦的完井作業從以前的襯管完井,改變為射孔完井,簡化了鑽井工程

創建我國石油測井工程教育專業

根據石油工業發展的需要,1955年初,石油工業部決定在北京石油學院建立石油測井工程專業。學校把創建測井教研室、開設測井專業課的重擔壓在王曰才的肩上。
當時,在國內沒有專門的測井專業,僅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辦過一期測井培訓班,北京地質學校畢業過一屆測井專業中專生。在大學建立測井專業,在我國是頭一次,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面臨的問題很多,一缺師資,二無教材,三無實驗室。面對困難,王曰才暗下決心:“石油工業發展需要測井專業人才,困難再多再大,我們也要想辦法克服”。專業課除了放射性測井這一門課由另一位教師講授外,其他的幾乎全由他“承包”了。經過艱苦奮鬥,他們建起了實驗室,先後編寫出《礦場地球物理方法及儀器設備》、 《電法測井》 、《非電法測井》、《測井資料綜合地質解釋》等教材。1957年,第一批測井專業學生畢業了,一部分留校,充實了地球物理教研室師資,大部分分配到全國各石油廠礦及地質部。
在隨後的幾年裡,王曰才先後帶領學生下現場,實行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1956年在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組建了學生測井隊,承擔淺井測井任務。1958年在四川龍女寺參加川中石油會戰,承擔測井解釋工作,開展放射性測井研究,師生共同研製了模擬試驗井,繪製了考慮泥質影響的中子伽瑪測井孔隙度圖版。1960年,他和測井教研室部分師生去大慶油田收集編寫教材的素材。回校後,與部分教師組成教材編寫小組,編寫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油礦地球物理》新教材。
1963年底,王曰才和測井教研室的一些教師一起建成了測井電模型,1964年獲石油部重大科技成果獎,並被四川和西安等單位使用,研究側向測井電極系參數的選擇及製作側向測井解釋圖版。

指導研究生取得科學研究成果

1976年,王曰才開始研究地層傾角測井,1980年編寫了《地層傾角測井》講義。1987年,他和王冠貴合作編寫了《地層傾角測井》一書,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
1982年,王曰才研究陽離子交換容量測量技術及其套用。岩石陽離子交換容量Qv值是影響泥質砂岩導電性質的主要參數。他指導一位研究生,用26塊岩心及一些人工壓制的岩樣進行實驗,發現岩石的陽離子交換容量Qv值不僅和岩石孔隙的黏土水(Bound Water)含量有關,還和黏土水之外的水動力學上不能流動的遠水有關。把孔隙中只含黏土水的黏土看作理想化泥岩,提出了用黏土水飽和度來描述實際泥岩和理想化泥岩之差。用理想化Qv值進行泥質砂岩的測井解釋,撰寫了《理想化Qv》論文,1985年4月,在全國電法測井學術討論會上宣讀。後來又繼續研究理想化Qv泥質砂岩的解釋方法,在1990年中國北京地球物理測井國際討論會上宣讀了這篇論文。1998年,他受中國海洋石油測井公司委託,利用理想化Qv研究了泥質砂岩泥質含量及含油飽和度對自然電位回響的影響,說明了在含油泥質砂岩處出現的自然電位回響現象。
1986年,王曰才指導兩位研究生研究了單井測井相分析和區域測井相分析。1990年,在《地球物理測井》期刊第3期上發表了《微型機區域性岩相庫的研究及其套用》 。該論文詳細地研究了用微型機進行單井測井相分析的各個步驟,提出了合併單井測井相分析結果形成區域性岩相庫的方法。對於單井測井相分析,著重研究了自動分層方法和測井相的對應關係,提出了主成分活度加權方差最佳化分層法和測井相與岩相廣義對應原則。對於多井測井相分析,提出了先分後合的原則,並由此建立了一套微型機測井相分析系統。通過該系統的實例套用,建立了一個區域性的岩相庫。用該岩相庫處理所得到的岩相剖面,與地質剖面的符合情況較好。

主要論著

1、 王曰才,陶果.測井學術論文集·理想化Qv.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5
2、 王曰才.地球物理測井國際會議論文集·理想化Qv泥質砂岩解釋方法的改進.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0
3、 王曰才,隋志強.微型機區域性岩相庫的研究及其套用.地球物理測井,1990,14(3):149-154
4、 王曰才,王冠貴.地層傾角測井.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