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中國醫科院研究員)

王敏(中國醫科院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敏,中國醫科院研究員,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1987年畢業於醫學系英語醫學班,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從事白血病發病機制的實驗血液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1995年8月至1999年7月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從事白血病發病機理及血紅蛋白基因調控的實驗研究。以課題負責人承擔了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天津市科技攻關項目、面上項目,以及人事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項目,參加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課題研究,其中進行了大量的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實驗、白血病細胞動物體內移植等實驗,已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協助指導了8名博士生的實驗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敏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2.2
  • 職業:醫學研究員
  • 畢業院校山東醫科大學
  • 主要成就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87年畢業於醫學系英語醫學班;
1995年8月至1999年7月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從事白血病發病機理及血紅蛋白基因調控的實驗研究;
現為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血液學雜誌編委及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誌編委。

研究方向

一直從事白血病的基礎研究。

主要貢獻

1)建立了微量殘留白血病小鼠模型,並且套用原位雜交技術,系統的研究了白血病細胞殘留的部位,復發後微量殘留白血病細胞再增殖、再遷移和白血病復發過程,為如何根治白血病提供了實驗依據。
2)套用mRNA差異顯示方法研究真性紅細胞增多症(PV)相關基因表達,證實在正常EPO依賴性和異常EPO非依賴性紅系祖細胞兩個細胞亞群之間,有多個轉錄本表達不同。
3)在血紅蛋白基因調控研究中,發現低劑量羥基脲(HU)處理培養的原代外周血細胞可以刺激紅系組細胞擴增、增加總血紅蛋白,上調轉錄因子GATA-1的表達,而高劑量HU可以上調胎兒血紅蛋白基因的表達。在白血病發病機理的研究中,發現轉染了全長ETO cDNA的NIH/3T3細胞,可在軟瓊脂上生長形成集落,並且可在裸鼠體內生長形成腫瘤,證明ETO基因可以使細胞向惡性轉化。
4) 進行了抗CD19scFv-B7融合蛋白的研製,發現抗CD19scFv-B7融合蛋白與CD19表達陽性的白血病細胞孵育後,與富含T淋巴細胞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相互作用,可明顯刺激T細胞增殖,並且可以介導細胞毒T細胞對CD19陽性白血病細胞的殺傷作用。
5)研究了癌基因iASPP在白血病細胞中的表達情況及生物學作用,發現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細胞存在iASPP mRNA異常高表達,高於正常人和緩解期急性白血病患者,提示iASPP高表達與白血病的發生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