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囊仙起義

王囊仙起義

王囊仙起義,為清朝中葉貴州南籠青年王囊仙、韋朝元等於嘉慶二年(1797年2月1日)率領廣大布依族人民發動的布依族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反清起義,這次起義席捲貴州西南部、南部、西北部及與興義府毗鄰的雲南廣西廣大地區,其軍鋒直逼貴陽;清廷派雲貴總督勒保諸省大軍前往鎮壓網羅各地地主武裝,對義軍和布依族人民血腥屠殺,使起義軍漸陷困境,逐步退守;勒保率軍於當年夏解南籠,後攻陷布依軍根據地,王囊仙、韋朝元等義軍首領在搏殺被俘後被押送至北京(1797年12月24日被凌遲處死),餘部堅持鬥爭至當年冬季

基本介紹

起義背景,起義經過,失敗原因,起義結局,

起義背景

清仁宗嘉慶二年(1797年),貴州南籠府和貴州、廣西交界地區爆發了由王囊仙領導的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人民反清起義
清代貴州地圖清代貴州地圖
自雍正年間,清廷對貴州、雲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改土歸流以來,雖有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一面,但同時也給該地區帶來了嚴重的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在貴州和廣西交界的苗族地區,大量涌人的漢族地主階級高利貸者,與清廷各級官吏及苗族上層統治者相勾結,對苗族人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壓榨欺凌。他們大量兼併苗民土地,使其“盡成佃戶”;同時又用高利貸進行盤剝,借谷一,不出一月競收三五石之巨,從而給苗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正如這次起義首領韋七綹須(即韋朝元)所說:“苗民窮苦,重利借債,後來債負愈多愈窮。”這樣,就造成了以清朝為代表的地主階級與廣大苗民的尖銳對立。
乾隆六十年(1795),貴州松桃廳及湖南永綏廳、鳳凰廳爆發了以石柳鄧為首的苗民大起義,給了清廷極大震動。為了迅速撲滅這次起義,清廷急忙從各地抽調兵力,貴州南籠府的清軍也應調出征,這就給當地苗民的反清起義創造了有利時機。

起義經過

嘉慶二年正月,距南籠府城十七八里的當丈苗寨首領韋朝元,與其徒大王公(王阿祿)經過緊張磋商後,公推行巫醫病在苗民中很有影響的洞灑寨苗婦(一說布依族王阿從(一作阿崇,又稱王囊仙)為首領,尊她為“皇仙娘娘”,年號“仙大”,韋朝元“自己起了天順年號”,並號召各地苗民舉行反清起義
接著,王囊仙、韋朝元和大王公帶領起義苗民圍攻南籠府城,另派李阿六、王抱羊等圍攻南籠府屬之永豐黃草壩、捧貼新城、冊亨,安順府屬之永寧歸化各城,二月又派人到廣西亞稿聯絡苗民龍登連父子,共同反清
起義軍聲勢大振,清廷地方當局茫然無措,冊亨很快被攻陷,“滇黔道梗”;南籠知府曹廷奎自縊身亡,城內許多人倉皇逃至城東20里的坡壘山避難,署理經歷金淳急召手下人“共籌飽食,募勇守城”,使起義軍屢攻不克,“拒守六月,城獲以全”。
清仁宗獲知南籠府苗民起義訊息後,深恐他們與“湖南苗匪氣類相通,勾結竊發”,急命正在湖北鎮壓白蓮教起義的雲貴總督勒保率軍前赴南籠,“星速剿捕”。勒保到任後,以安順府永寧州北的關嶺“為進剿南籠要路,即分剿永豐等處亦所必經”,決定由關嶺進兵剿滅起義軍。這獲得了清仁宗的批准。為了防止起義軍逃跑,清仁宗又命總兵德英額、扎郎阿、袁敏分堵東、西、北三面,南面因與雲南、廣西相鄰,特令兩廣總督吉慶、雲南巡撫江蘭撥兵防守,並要吉慶和提督彭承堯帶兵“前赴黔境,將冊亨收復”。
部署已定,勒保親自統軍由鎮寧進攻關嶺。經過兩晝夜急行軍,清軍抵達關嶺對面的大坡嶺。勒保派出一支部隊從嶺後進行包抄,而自己指揮清軍從正面進攻。正當雙方展開激烈戰鬥時,嶺後清軍突然登至嶺上,起義軍碎不及防,被迫敗退。清軍順利地攻克了關嶺,並將兩旁苗寨焚毀殆盡。接著,清軍又收降了關嶺後路150餘個苗寨,分別解了永寧和歸化廳之圍。清軍進抵南定府安南縣
當清軍在關嶺一帶剿捕,並形成由東北向西南推進之勢時,一部分起義軍逃至廣西境內,與那裡的苗民會合,使起義蔓延到西隆州八達一帶。提督彭承堯聞訊,立即帶領清軍趕到八達城,剿殺起義軍。
四月中旬,勒保派總兵珠隆阿率一支清軍前去解永豐州圍,但因兵少在花江受阻,加之無船可波,只得又返回大營。與此同時,勒保自率總兵張玉龍等進攻新城,當途經下山塘起義軍營寨時,受到了頑強抵抗。勒保指揮清軍將起義軍營寨全行焚毀,迫使他們退踞新城外海河橋。清軍乘夜冒雨前進,並於河下游水淺處潛渡,“殲賊甚眾”,由此解了新城之圍。然後,勒保引兵直向籠城進發。
王囊仙、韋朝元等自率兵包圍了南籠城之後,為阻攔清朝援兵的到來,占據了城西北的碧峰山,在山前的望城坡上建兩座木城,又將附近道路挖斷,拆毀石橋,有效地阻止了清軍的進剿。
五月上旬,勒保與總兵珠隆阿謀劃攻取碧峰山,預先告誡清軍不得輕舉妄動,聽見炮聲後方能出營迎擊,同時又派一支軍隊秘密潛伏在山腳下。起義軍得知清軍到來,立即組織數千人下山迎戰,剛至清軍大營,一聲炮響,伏兵驟起,營中清兵也出而夾擊。結果,起義軍大敗,損傷1000餘人,20餘座苗寨被焚。清軍進抵羊場山,“已扼南籠要路”。
此時,起義軍雖然聲勢不斷衰落,但依然頑強奮戰。他們利用羊場山山勢陡峭險峻的有利條件,設卡抗拒。勒保見硬攻無成效,就密派投城的苗人王登榮等人“人賊伙作為內應”,隨後分派清兵冒雨攻山。當清軍正在仰攻時,王登榮在寨內放火呼應。瞬間,寨內火光沖天,起義軍亂了手腳,勒保指揮兵勇“乘勢攻撲,將羊腸山占住”又將新店攻克。隨之,清軍又馬不停蹄地來到了南籠的“總要隘口”水煙坪,遭到了起義軍的頑強抵抗。清軍採用分股上山、誘敵下山、聚而殲之的戰術,雨夜攻克了水煙坪,“賊人門戶已破”。
六月,清軍又連續攻克了阿棒、魯溝等處,南籠東鄉四十三個苗寨、西鄉六十一個苗寨、南鄉四個苗寨,以及新城後路一些起義苗寨,也都紛紛向清軍投降
至此,起義聲勢“窮已極”,不久,清軍又攻克了起義軍在南籠外圍的另一個據點普坪,大王公戰死;此時,王囊仙和韋朝元已撤回洞灑、當丈寨中;大王公死後,韋朝元又命王抱羊在北鄉繼續堅持鬥爭;六月底,勒保命總兵張玉龍、副將施縉兵分兩路,於壩弄五孔橋南淺水處潛渡,直抵南籠城下,起義軍失利,長達六個月的南籠城之圍被清軍解除。

失敗原因

王囊仙起義堅持了近一年的時間,但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失敗了。
究其原因,從起義軍方面來看,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集團,王囊仙只是一個精神領袖,既“不懂事”,也不管事,完全處於一種“被挾持”的狀態;起義苗寨雖然眾多,但均各自為戰,沒有一個統一的行動,很容易被清軍各個擊破
從清廷方面來看,乾、嘉時期,清朝雖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但同起義軍相比,它的力量還是強大的。在軍事上,清廷不僅適時地調動大量的軍隊,而且擁有較好的武器裝備,起義軍無法與之相比擬。在政治上,清廷採取了分化瓦解策略。例如,羊場山之迅速被清軍攻破,“順苗”王登榮等人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儘管王囊仙起義存在缺陷並最終失敗,但其意義不可低估,王囊仙起義是清代中葉人民民眾反清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次由苗民組成的反清起義,既說明社會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同時也說明民族矛盾自清初以來不僅沒有得到調和,反而越來越激烈,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種種跡象表明,清朝統治的衰落已是無可挽回的了。

起義結局

清仁宗對此十分滿意,於閏六月初十日特頒諭旨說:南籠“紳士民人等,深明大義,眾志成城,被圍日久,固守無虞”,將南籠府易名為興義府,體其顧名思義,共勉敦龐,以副朕褒獎善良至意”與此同時,兩廣總督吉慶、提督彭承堯等在西隆州一帶剿殺起義軍。亞稿起義軍首領龍登連父子懾於清軍聲威,被迫向清軍投誠
五六月間,清軍迅速攻克了亞稿、隆或和八達城,閏六月初,又在西隆州城西面的者浪等處搜捕起義者。當清軍乘夜上山時,起義者預先派人在半山腰搖扇跳舞,引誘清軍。清軍果然放槍追趕,起義者立即轉人山凹,“絕無蹤跡”;等清軍追至山樑時,忽見數百名苗民起義者“併力抵拒”,但因寡不敵眾,200餘人被殲,30餘人被活捉。
在清軍節節勝利的時刻,吉慶向清廷提出了施反間計的建議,即使韋朝元和李阿六自相猜疑,清軍“更可不勞而集事”。結果,遭到清仁宗的嚴厲痛斥:“此亦一無聊之計耳,總以速行嚴剿為正辦”。同時又嚴令吉慶,在將廣西邊界的起義軍剿滅後,迅速渡南盤江與勒保會合,剿滅永豐、冊亨和捧鮮的苗民起義軍。
閏六月,勒保派遣副將施縉等進攻黃草壩(即後之興義府興義縣城),此時應調的雲南清軍也由雲貴邊界的黃泥河進兵,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並先後攻克了黃草壩附近的九頭山、馬鞭田,活捉李阿六,解了黃草壩之圍。雲貴兩路清軍會合,‘滇黔之路始通”。
當苗民起義軍得知清大軍雲集、並向起義大本營洞灑、當丈二寨行進時,立即採取了三項防禦措施:第一,在二寨築起堅固的石城,分內外牆,牆內放置槍、石塊;第二,韋朝元令人將附近降清的苗寨盡行焚毀,使清軍得不到內應;第三,加緊圍困永豐和捧鮮,以減輕清軍對起義大本營的壓力。實際上,這並不能阻擋清軍的前進。七月,勒保兵分三路:一路由德英額、扎郎阿率領,支援捧鮮清守軍;一路由袁敏率軍援永豐;勒保自率施縉等直搗起義大本營,連克其周圍數寨,使其“各要隘盡失,於是固守洞灑、當丈兩寨中,無敢出者”。
七月底、八月初,清總兵德英額、扎郎阿兵分兩路,向圍困捧鮮的起義軍發起進攻,雲南巡撫江蘭也派兵接應,很快擊敗起義軍,解除了捧鮮之圍。接著,德英額、扎郎阿率兵與勒保會合,向洞灑、當丈二寨發起了最後的攻擊。
八月十五日,勒保分兵八路,同時進攻洞灑、當丈二寨。當清軍進攻洞灑寨時,起義軍二三萬人“屯聚守險”,“在牆內放槍擲石”,“抵死抗拒”。清軍在勒保的督令下,先“將外城牆垣挖開,始能擁進多人,乘勢拆毀(外牆)”,然後又“紛紛挖拆內牆”,進人寨內。起義軍抵擋不住,紛紛躲人碉樓放起火來,都司王宏信冒著烈焰,搶入一座碉樓,將被燒傷的王囊仙拖出擒獲
清軍攻克了洞灑寨。與此同時,進攻當丈的清軍也進展順利,千總洪保玉生擒了韋朝元。這一次戰鬥,清軍殲滅了起義軍一、二萬,割獲首級1000餘顆,生擒2600餘人,“並無一名漏網”。
清仁宗獲悉起義軍大本營被攻破,及王囊仙、韋朝元等起義首領被活捉的訊息後,大喜過望,下諭旨嘉獎勒保,晉封他為侯爵,同時又要他再接再厲,解永豐、冊亨之圍,並生擒起義軍的另一重要首領王抱羊,“以淨根株”,勒保接到諭旨,不敢怠慢,立即率兵在興義府北鄉搜剿起義軍。
八月下旬,清軍進攻額老寨,王抱羊率領起義軍戰士頑強抵抗,結果失利。王抱羊在激烈的戰鬥中因身負重傷而被清軍擒獲,勒保為發泄對起義軍的仇恨心情,立即將其“寸果示”接著,勒保督令進軍永豐,擊潰圍城的起義軍,立解其圍。九月十五日,清仁宗諭令將永豐州改名為貞豐州,以嘉獎“官民固守功”。
還在勒保向洞灑、當丈二寨進軍的半個月之前,兩廣總督吉慶就剿平了廣西的起義軍餘部,並且於七月二十七日渡過南盤江進人貴州境內,然後向冊亨進軍。八月上旬,清軍在通往冊亨的必由之路板蚌遭到了起義軍的頑強抵抗,“負隅拒守”,吉慶分派清軍“繞道前進”,並親率大隊兵馬“由正路直上山樑,並力夾擊”,殲斃起義軍700餘人,從而打開了通往冊亨之路。八月下旬,清軍迅速攻克了冊亨。勒保、吉慶兩路會合。接著,他們又遵照清仁宗的諭令,在捧鮮至黃草壩,及普安州冊亨一帶搜剿未降苗寨。
不久,勒保又被派往四川,主持鎮壓白蓮教起義事宜,搜剿工作由雲貴總督鄂輝主持;至十一月中旬,在各地活動的起義軍餘部基本上被清軍消滅,起義首領王囊仙、韋朝元、李阿六等被押往北京之後也於年底被凌遲處死,這次苗民反清起義至此以失敗而告終結,清軍收聚兵器鑄鐵柱,將其立於貴陽甲秀樓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維修甲秀樓,拆除鐵柱,移存省博物院。
貴陽甲秀樓(清代晚期)貴陽甲秀樓(清代晚期)
清廷在血腥鎮壓了這次起義以後,又制定了一個《善後事宜》。其中,除了補充鄉勇加強鎮壓力量外,特別規定:對“被難商民”和“順苗、降苗寨落”,均借給種子、牛具;對“查明無力之戶,無論草瓦房,每間給與修理銀二兩”;發還回籍的難民財產,歸還“順苗、降苗”的田產,以漢苗“向來紛爭滋事之根”。另外,還多次對起義地區的苗民實行賑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