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虛觀(山東省威海市道觀)

玉虛觀(山東省威海市道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虛觀為崑嵛名勝之一,古稱“小崑嵛”。亦稱“聖水宮”,曾為道家聖地,位於乳山市東北隅的崑嵛山余脈尼姑頂東坡坳谷。著名道教大師、全真教七真人之一王玉陽,曾在這裡結庵為觀,創立全真教嵛山派。自金元開始,這裡教門大開,歷代不衰,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香火一直不斷。金元時期,曾為全國道教三大聖地之一。現存景觀有玉虛觀遺址、玉虛觀碑、玉陽洞和聖水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虛觀
  • 位於:山市東北隅
  • 亦稱:聖水宮
  • 相關文化:道家聖地
簡介,玉虛觀碑,舊時景觀,

簡介

位於尼姑頂東側,原為一庵,曰:“聖水庵”。據1987年在此出土的一塊殘碑記載,“聖水庵”始於漢晉,距今近兩千年。另據傳說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曾派尉遲敬德在此監修宮觀,曰“聖水宮”,此說真偽無考,但“聖水宮”之名延續於今。從現存老祖殿內神台前一唐代風格的雙層蓮花捲草花紋石刻推斷,唐時,這裡有一定規模的殿宇建築。以後幾經興廢,至金大定二十七年,海上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陽奉詔進京為金宗皇帝講完道經,攜御賜金帛及道經一藏回到此庵,集約“善眾門人”“獻木”“獻谷”,“剪荊芟草,夷峻堙谷”,擴修殿宇樓閣、亭台橋榭,易庵為觀,稱“玉虛觀”。金至寧元年,章宗皇帝賜“玉虛觀”扁額。此時,玉虛觀“蒼松偃蓋,古柃蟠龍,碧瓦鱗鱗,朱門赫赫,神仙異人出沒,天地英靈自然之氣相聚。”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懷州清真觀記》中稱“天下道院,武官為冠,濱都次之,聖水又次之”。玉虛觀時為北方第三大道家聖地。自金至明清,玉虛觀屢經修葺,規模不斷擴大。《寧海州志》記載,清鹹豐四年為最後一次重修,重修後的玉虛觀,殿閣莊嚴,碑碣林立,主要建築有老祖殿、老母殿、三清殿、三官殿、三義殿、玉皇閣、萬壽宮等。玉皇閣最為宏偉,分上下兩層,下層為12根八角石柱支撐,上層為斗拱飛檐結構,內塑玉皇大帝像,閣頂為琉璃瓦。萬壽宮為主體建築,宮內塑有全真道祖王重陽及全真七子像。宮前檐有承重柱階和階廊,兩邊山牆各有一碑碣,西壁為明代提督學政邵賢詩碑,東壁為一首和邵賢詩刻石(作者不詳),舊時,玉虛觀一年一度的廟會規模很大,終年香火不斷。抗日戰爭時期,玉虛觀被毀於戰亂。現存觀宇石基、石柱、石獅、石獸等遺蹟,供遊人憑弔考察。1992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虛觀碑


位於玉虛觀的萬壽宮院內,保存完好。此碑立於金貞祐二年(1214年),通高5.66米,寬1.25米,厚0.28米,下有龜趺,額有四龍盤繞,碑額“玉虛觀記”之字為州學進士范景純所篆;碑正面正楷陰刻金朝散大夫國稱撰文,寧海州學政王良臣書丹的《聖水岩玉虛觀記》。碑文有對王玉陽修道之銘贊和對聖水岩殊常異境之描述。《寧海州志》稱該碑書法“楷法精嚴,不減柳少師(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碑背面正楷陰刻“王玉陽宗派之圖”,記王玉陽弟子300餘人。通觀全碑,制式高大,宏偉雄渾,具有典型的宋、金風格,堪稱精工巨製,實屬稀世之珍。該碑為研究金元時期道家活動的重要史料依據。
相傳,“破四舊”時,曾有四五個人用繩子套在石碑上方,想把碑拉斷毀掉,由於石碑與龜趺渾然一體,任憑人們怎樣用力,都不能將之毀壞,因而碑得以完好保存。如今,玉虛觀下的孔家村為了更好地保護石碑,為其築碑樓一座,遮擋風雨,使之免遭剝蝕。

舊時景觀

舊時玉虛觀十大景點,為人稱道,分別是:
虎澗春云:指下馬山與人頭山之間峽谷。舊時,這裡流水潺潺,松翠浮雲,風嘯松吼,怪石森森,故名之“虎澗春雲”。
鳳崗秋月:崗指玉虛觀南里許一山崗。鳳崗秋月指每逢月夜,立玉虛觀前南望,見玉盤擱於崗頂,時移滾動而西。值月夜萬籟俱寂,立觀前覽玉盤擱崗,靜極,當有所思焉。
玉陽洞天:保存尚完好,位於玉虛觀西。
御碑濯雨:御碑指立於金貞祐二年的“玉虛觀記”碑,“御碑濯雨”指該碑在雨中景象。
竹園遺翠:玉虛觀老祖殿西昔有竹園,竹林茂密,終年青翠,今已不存。
斷岩聖水:即聖水岩之聖水。
石柱撐霄:指玉虛觀之東,神倉前所立四根高大石柱,其年代久遠無考,當早於玉虛觀而立。
松嶺浮青:玉虛觀後山坡上,原松林茂密,青翠參天,遠望似浮雲一片。後松林遭毀不存。
遠峰卓筆:指下馬山。自玉虛觀遠望,其形如筆直立。
峭壁懸書:指玉陽洞頂懸崖上“玉陽洞天”四字石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