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山都柳江源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獨山都柳江源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最南端獨山縣,保護區屬揚子準地台黔南台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獨山都柳江源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獨山縣
  • 級別:省級
  • 類型: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下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
地質背景,地貌概況,水文環境,氣候條件,土壤情況,森林群落,濕地植被,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景觀資源,保護區性質,保護對象,保護區類型,分析評價,功能分區,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管理體系,管理站,檢查站,巡護道路網,

地質背景

整體為一舒緩背斜構造。區內斷層發育,縱橫交錯。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區內整體上為一舒緩背斜,地層傾角在8~30度之間,核部地層平緩、翼部地層稍陡。斷層線縱橫交織,斷陷抬升,為區內形成典型的構造侵蝕台地及斷裂-河流侵蝕峽谷奠定了必要的地質條件。出露地層主要為泥盆系,岩性主要為石英砂岩、石灰岩及泥灰岩。受地質條件的影響,區內地貌類型以構造侵蝕台地與斷裂谷地組合為主,直接控制了河川的整體走向及相關濕地的形成。
保護區內岩石類型均為沉積岩,主要有矽質石英砂岩、鐵質石英砂岩、純石灰岩、泥灰岩、粉砂岩、頁岩、砂質頁岩及泥質砂岩等,整體上以質地堅硬的形石英砂岩為主,層間夾泥頁岩,為形成本區獨特的台地型濕地創造了本底條件。

地貌概況

受構造運動的影響,保護區主要地貌類型為構造侵蝕台地和峽谷型河流侵蝕地貌。構造侵蝕台地是保護區內獨特的地貌景觀。總體上,構造侵蝕台地主要有以下特點:a. 空間分布嚴格受斷層的控制,並具有一定的海拔分布規律。b. 全局分布零星、規模大小不一c. 構造侵蝕台地隔水性好,滯水能力強。斷裂-河流侵蝕地貌;發育密集的斷層不僅是形成台地的主要原因,還是控制及形成河流地貌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特點為:褶皺構造舒緩簡單,斷裂構造密集複雜;主體地貌由地質構造決定,構造侵蝕台地受褶皺和斷裂抬升的控制,河谷地貌受斷裂走向控制;構造-侵蝕台地多分布於高海拔地區,形成保護區內重要的第一級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的匯流區,為台地型濕地及河流濕地的形成提供了基礎;保護區內整體地形破碎、台地分布零散,地貌景觀多樣。

水文環境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在進入廣西後稱潯江、黔江;在廣西來賓市附近分為紅水河和融江,第二大支流融江在進入貴州後稱為都柳江,其源頭地區的都柳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有河流水道92條。主要河流有巴蒿河、西牛河、八照河、沙塌河及維寨河。其中一級水道60條,二級水道17條,三級水道10條,四級水道5條。
在總體大氣降水的背景下,區內水資源的時空分配受地質地貌條件影響明顯。隔水的高海拔構造侵蝕台地(1000-1400m)與其上的富水新地層(D2)構成了第一級地下水貯水構造,同時也快速地匯集了第一層地表徑流。在這一區域,風化物以及上覆含水地層與石英砂岩底板構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不論豐水季節還是枯水季節,地下水出露排泄,形成上層滯水,並在台地上形成常年性濕地。台地型濕地、河谷地貌(河漫灘、階地等)以及繁盛的植被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水源涵養功能,較好地對水資源進行調蓄、實現以豐補欠,涵養了都柳江源頭水源。
在對保護區地表水進行常規測定後,結果表明,區內水體物理性狀為無色、無味、無臭,清澈透明,口味甘甜。水化學類型為HC03-Ca及HCO3·S04-Ca型水,水的礦化度和硬度極低,總硬度(以CaC03計)24.14~58.34mg/L,屬極軟水。pH為6.5~6.8,屬中偏鹼性水。TDS平均為28ppm,除了蕊然溝(46ppm)以外,其他水質測點均屬安全飲用水範圍(TDS<40ppm)。

氣候條件

保護區年日照時數1190.2-1355.8h之間,年日照百分率為27%-31%之間,年太陽總輻射為3603.6-3880.2MJ/m2之間,是貴州乃至全國最低值區之一。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於秋季之季節分布規律。年平均氣溫在11.0℃-17.9℃之間,冬冷夏熱,秋溫略高於春溫,略顯海洋型氣候特徵,也反映了該區春季升溫緩慢和秋季降溫緩慢的濕地氣候特色。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年降水量為996.2 ~1607.6mm,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於秋季的季節分布規律。是一座“有雨它能吞,無雨它能吐”的綠色水庫和“整存零取”的水分銀行。對長江和珠江兩大流域四大水系的水源涵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土壤情況

保護區內土壤形成的影響因素包括海撥差異較大,立體氣候明顯,水熱資源豐富,大量物種生長,母質主要為以石英為主形成的石英砂岩風化發育組成,極難風化,從而發育形成4種類型土壤。可劃分為三大土綱,三個亞綱,四個土類,五個亞類。在紅壤、黃壤、山地草甸土和粗骨土4個土類中,以山地黃壤面積最大,黃紅壤次之,山地草甸土較少,粗骨土則最少。保護區海撥差異較大,水熱資源豐富,土壤pH值在酸性至強酸性範圍,適合大量物種生長,但由於土壤疏鬆,坡度大,由於區內坡度較大區域(坡中部)以森林為主,根系具有極強的固土作用,一旦植被破壞,極易導致地質災害-土石流的發生,因此保護植被才能更好地保護植物賴以生長的基質---土壤。

森林群落

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主要由次生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組成,以次生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林以及落葉闊葉林為主,局部區域殘存少量的常綠闊葉林,在地勢陡峭地區殘存少量的常綠闊葉林。
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主要由次生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組成,在局部地區殘存少量的常綠闊葉林。森林樹木的徑級結構多為中、小徑級。近二十年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卓見成效,森林得到有效保護,正向森林原始面貌恢復。

濕地植被

保護區濕地植被屬於4個植被亞型(森林濕地植被、灌叢濕地植被、草本濕地植被、苔蘚濕地植被),13個群系組,16個群系,22個群叢。
保護區有9種濕地類型;從海拔看,位於1200m以上台地的有蘚類沼澤、草本沼澤、灌叢沼澤、沼澤化草甸共4個類型,從600m~1200m,主要出現森林沼澤,而永久性河流濕地、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濕地、稻田和庫塘濕地等主要出現在800m以下。1000m以上的濕地類型比較多,群落類型也比較多。從水平分布看,各類型均沒有形成大面積的連續分布,而是隨海拔和地形的變化,各類型呈現相互交叉的分布格局。

植物資源

保護區內共有天然分布的野生珍稀瀕危植物35 科59屬128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科2屬3種,國家Ⅱ級保護植12科13屬14種,貴州省重點保護植物9科12屬14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附錄Ⅱ中所列入的蘭科植物種類24屬76種,獨山縣特有和重要保護價值的野生植物15科18屬18種。共包括苔蘚植物3 科3屬3種,蕨類植物2 科2屬2種,裸子植物 4 科5 屬6種,被子植物26 科45屬79 種,反映了保護區植物種類資源的豐富性和特殊性。

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有44種,珍稀瀕危的夏季鳥類8種、兩棲動物14種、爬行動物9種、脊椎動物1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3種:白頸長尾雉、雲豹、林麝;二級保護的有12種。有4種爬行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其中瀕危級1種,易危級3種。
在記錄的91種夏季鳥類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有5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1種,二級保護的4種;此外,灰胸竹雞、白頸長尾雉、紅腹錦雞僅分布於我國,是中國特有物種。
現存的40種獸類中,珍稀獸類8種,占貴州珍稀獸類(20種)的40%。其中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6種。

景觀資源

都柳江水澄澈清碧,水流湍急,隨山勢蜿蜒,兩岸青山對峙,重巒疊嶂,溪流瀑布交錯、峽谷沙灘兼容,古榕倒映,翠艷欲滴,民族村寨隱現其間,民俗文化文化得天獨厚,逆江而上,溯其源頭,便會到達“貴州的南大門”——獨山縣。 地處貴州最南端的獨山縣,是貴州整合納入東協經濟貿易圈和北部灣經濟區的前沿地區。這裡歷史悠久,自漢代起便有了行政區域規劃。由於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獨山貿易繁榮,商賈雲集,因此也有了“小上海”的美譽。在抗日戰爭時期,獨山更成為了日軍陸上侵略中國被斬斷之處。這裡也曾湧現出東漢時期傳播中原文化的著名學者尹珍,清嘉慶時期樸學大師、“影山文化”創始人莫與儔和“西南巨儒”莫友芝以及布依英烈莫鳳樓等仁人先輩。獨山人傑地靈,自然風光優美,擁有深河橋抗戰文化園、紫林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奎文閣、丫丫大草原等一批優質景點。在2008年由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主辦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旅遊發展高峰論壇”會上,獨山縣成功入選全國首批“中國傳統文化旅遊名城”,成為全國首批最值得向世界推薦的66個“中國傳統文化旅遊名城”之一。
如今的獨山,又多了一處碧玉般的世外仙境,這便是貴州都柳江源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的濕地擁有812萬m3—1015萬 m3的涵養水能力,為保護區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類型豐富的沼澤中,楠木、杜鵑、石榕樹、紫柳、水毛花、水竹、蕨類、苔蘚類植物,生機勃勃;密叢內,蛙聲陣陣,蜓落青葉,儼然一個濕地動植物和諧共生的家園。從山頂順勢而下,森林越漸繁茂。沿曲徑在鬱鬱蔥蔥原始森林中漫步徜徉。幽靜處,清風徐徐,林濤層層,山石間,崢嶸的虬枝盤根錯節,起落搖曳。開闊處,奇山兀立,嶺色千重,頓感萬馬齊喑的震撼。靈動處,泉水相連,幽潭飛瀑,水激石越,相得益彰,溪水潺潺為山林增添了一抹雅致。在這裡,峽谷地貌的絕妙景致在薄霧冥冥間悠然世外。用心去感受,便能察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誠與豁達!

保護區性質

貴州都柳江源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中山台地原生性泥炭蘚沼澤濕地、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的,集自然保護與管理、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生態旅遊和資源合理利用等為一體的、屬林業部門管理的綜合生態公益型自然保護區。
貴州都柳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是保護區的管理機構,是具有法人性質的社會公益性正縣級事業單位。

保護對象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原生性泥炭蘚沼澤濕地生物資源、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重點保護對象有國家I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紅豆杉和伯樂樹3種,II級保護植物篦子三尖杉、翠柏、櫸木、任豆、十齒花、樟樹、閩楠、楠木、香果樹、傘花木、馬尾樹、半楓荷、金毛狗、傘蕨14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雲豹、林麝、白頸長尾雉3種,II級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蘇門羚、水獺、獼猴、中國穿山甲、黑熊、小靈貓、松雀鷹、紅隼、白鷳、褐翅鴉鵑、大鯢、細痣疣螈12種。

保護區類型

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14529-93),確定貴州都柳江源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為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下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分析評價

1、都柳江水系的生態保障
都柳江源沼澤濕地是自然水循環中水流進入都柳江前的滯留地,濕地植物可使降水進入都柳江的時間滯後,形成巨大的滲透能力和蓄水能力。濕地中的一部分水經過濕地滲入地下含水層,有效地補充局部地下水和存儲水源。濕地墊面為飽水泥炭蘚或濕生植物,具有水汽蒸發充分和熱容量大的特點,對氣溫變化發揮著緩和作用,增加空氣濕度、減緩氣溫變幅,在來自西伯利亞乾冷空氣常與來自中南半島的暖濕空氣形成靜止鋒面的影響下。該區山頂常年雲霧繚繞,形成獨特的局地氣候,表現出明顯常年水霧氣候的“水平降水”。 由於泥炭蘚自身的生物學特徵,形成了大量不同於水面流體力學水體的立體持水單位(蘚丘),和大氣的水平降水、垂直降水相配合,形成都柳江源頭的山頂濕地水源,同時在山體溝谷有大量發育良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也有強大的蓄水能力,都柳江源台地上的沼澤濕地和山頂常年雲霧繚繞的水霧氣候以及溝谷森林形成了都柳江源頭立體水源庫。台地型濕地平均蓄水層深度各不相同,但多集中在30—80厘米之間,按其最大持水量計算,台地型濕地最大可以涵養水源徑流深400~500毫米,能涵養水源812萬立方米~1015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的功能。如此巨大的水源涵養功能,在保障都柳江及其下游珠江水系的生態安全,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典型的中山沼澤濕地生態系統
保護區為中國西南中山泥炭蘚沼澤濕地類型保護區,以原生性泥炭蘚沼澤濕地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是貴州和中國西南地區中山山地沼澤濕地的典型代表。
都柳江源中山沼澤濕地以面積大、濕地類型多、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完整而優於上述各地,為我國中山山地沼澤濕地的典型。
3、多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該保護區內的生物物種數是我國已知該類型濕地保護區中最多的。,都柳江源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植物物種數位居貴州各類自然保護區第6、動物物種數位居第7。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其他保護區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已知野生生物物種2800餘種,是國內已知野生生物物種最多的濕地保護區之一。
二是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物種豐富,有125種,不僅種類多,而且種群數量大,其中國家二級保護生物馬尾樹Rhoipteleachi liantha的資源量是貴州省最多的。
三是濕地生物的種類豐富,保護區濕地有濕地植物183種、濕地動物144種(夏季數據),分別占中國濕地生物的11.82%和9.6%,是國內同類保護區中濕地生物最多的地區之一。
4、種量眾多的珍稀物種
都柳江源台地沼澤濕地的立體水源水庫常年孕育下,在溝谷中的森林濕地有著眾多的珍稀動植物類群。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1999.8)、《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1987)、《中國物種紅皮書》(1991)、《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附錄Ⅱ(1997)、《貴州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1993.4)《貴州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及獨山縣特有和重要保護價值的野生動植物有172種。占已知2852餘種野生生物物種的6.06%。
野生珍稀瀕危植物35 科59屬125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種紅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伯樂樹 Bretschneidera sinensis;二級保護植物14種;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和《中國苔蘚植物紅色名錄》的苔蘚植物各有一種:中華細指苔Kurzia sinensis Chang、多紋泥炭蘚S.multifibrosum X. J.Li & M.Zang;《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附錄Ⅱ中所列入的蘭科植物種類24屬76種,貴州省重點保護植物9科12屬14種;獨山縣特有和重要保護價值的野生植物15科18屬18種。共包括苔蘚植物3 科3屬3種,蕨類植物2 科2屬2種,裸子植物 4 科5 屬6種,被子植物26 科45屬79 種。保護區境內還有貴州資源量最大的掌葉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馬尾樹Rhoiptelea chiliantha等2級國家保護植物。
保護區有野生珍稀瀕危動物44種,珍稀瀕危的夏季鳥類8種、兩棲動物14種、爬行動物9種、脊椎動物1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3種:白頸長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雲豹 Neofelis nebulosa、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二級保護的有12種。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有4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有11種、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的有4種、列入《貴州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有23種。

功能分區

核心區

核心區是保護區的核心和精華,面積為5252.47hm2,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4.7%。
核心區包括了大部分泥炭蘚沼澤濕地、水源涵養林以及珍稀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是保護區中濕地資源和植被最好的,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區域,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核心部分,集中體現著濕地的生態和景觀價值,一旦該區域被破壞,將對水源地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
核心區內的濕地類型主要為泥炭蘚沼澤濕地,處於保護區的中央部位和保護區西北角,基本保持了生態系統的原始性,人工干預較少,現有居民總計563人,此外基本沒有人為干擾,核心區居民人口將按照獨山縣統籌改革實驗區生態移民工程逐步遷出保護區。
該區主要任務是保護和恢復,保持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儘量不受人為干擾,能夠自然生長;保持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並維持濕地作為都柳江源水源涵養地的重要功能。對該區域的基本措施是嚴禁任何破壞性的人為活動,實行絕對保護。如確因科研需要進入核心區時,應事先向保護區管理局提出申請,並經主管部門批准後,方可在核心區內從事相關科學研究工作。

緩衝區

根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地理、社會條件,為了有效地保護好核心區,分別在各核心區外圍劃出相應的地帶作為緩衝區,作為連線核心區和實驗區的過渡帶,面積5233.34hm2,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24.6%,其界線以自然界線為主。
該區由部分苔蘚沼澤濕地、森林生態系統和少部分農田組成。緩衝區的功能是,一方面防止和減少人類、災害性因子等外界干擾因素對核心區造成破壞;另一方面在導致生態系統逆行演替的前提下,可進行試驗性或生產性的科學研究工作;第三方面是如果其保護完好,系統演替進展到核心區的水平,未來可以考慮劃為核心區。緩衝區的管理措施是採取封育等人工促進更新方式恢復、重建生態系統,使其向具有原生生態系統功能的方向發展。以保護和恢復植被為主,只允許有限的野生植物標本採集,不允許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性活動,確保濕地和森林植被的恢復。

實驗區

除核心區、緩衝區外,自然保護區的其餘部分劃定為實驗區。實驗區是保護區內除核心區和緩衝區以外的地帶,位於緩衝區和保護區邊界之間。實驗區面積10779.91hm2,占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50.7%。
該區的生態系統的人為干預程度較大,野生保護動植物較少,因而保護級別也相對較低。實驗區的主要功能是在保護區的統一管理下,進行科學實驗和監測活動,恢複本區已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部分農田要退耕還濕、退耕還林,建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和特色自然景觀,積極恢復原有濕地資源和森林植被,使整個濕地和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恢復和發展。同時在保護的前提下,允許採取人為措施,開展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生態旅遊、馴養繁殖和綜合經營利用,以達到“護山富民”的目的。

管理體系

管理站

按照保護區的保護管理範圍,共布設兔場、翁台、甲定、花園、江寨5個管理站。
(1)翁台管理站
管理站位於保護區東北部,站址位於原翁台鄉鄉政府駐地,承擔著原翁台鄉境內的保護管理工作。管理站保護管理面積3310.04hm2,其中:核心區171.49hm2,緩衝區131.98hm2,實驗區3006.57hm2。
(2)兔場管理站
位於保護區西北部,站址位於原兔場鎮翁奇村,主要承擔原兔場鎮小高山—白雞坡一帶保護管理工作。管理站保護管理面積1699.64hm2,其中:核心區497.75hm2,緩衝區1173.31hm2,實驗區28.58hm2。
(3)甲定管理站
管理站位於原甲定鄉鄉政府駐地,本站位於保護區中部偏北,承擔著甲定—甲西一帶的保護管理工作。管理站保護管理面積4697.33hm2,其中:核心區1528.78hm2,緩衝區1034.25hm2,實驗區2134.34hm2。
(4)花園管理站
管理站站址位於麻萬鎮花園村郭家寨通往205微波站的進山口處。本站位於保護區西部地區,承擔著拉臘水庫—山王廟—馬鞍山——老房子——三尖峰一帶的保護管理工作。管理站保護管理面積6121.71hm2,其中:核心區1627.84hm2, 緩衝區1505.11hm2, 實驗區2988.75hm2。
(5)江寨管理站
管理站位於保護區東部地區,站址位於原水岩鄉江寨,承擔著大坪山—猴兒山—上丹林以東至江寨河一帶的保護管理工作。管理站保護管理面積5437.00hm2,其中:核心區1426.61hm2,緩衝區1388.69hm2,實驗區2621.71hm2。

檢查站

在保護區內公路出入口處設定白雞坡、田灣、拉臘、郭家寨、巴難五個檢查站。

巡護道路網

布設從兔場管理站—小高山—大高山、花園管理站—牛洞—魯那—簡力—尖山—大田、野狗洞—大河口—牛鼻子—亮洞—老房子—大石板、達頭村—微波站—上丹林—牛榜角共4條巡護便道,總計24.7k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