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賞(圖書)

獎賞(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油是經濟發展的“血液”,是全世界各國發展強大的首要戰略問題。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誰掌握了石油誰就主宰了世界,誰就能控制對手!對20世紀的人類來說,石油促使了資本主義與現代工業的真正發達;石油造成了世界強權與地緣政治的錯綜糾結:石油也把人類轉化為碳氫化合物的組合。但不論我們要從發展的角度歌頌石油,還是從生態的立場痛恨石油,都必須先了解石油的故事。

本書是對石油歷史的一個全景式的掃描——對財富與權力的爭奪總是伴隨在石油周圍。這種爭奪動搖了世界的經濟、支配了戰爭的結果並且改變了人和國家的命運。《獎賞》既是20世紀一段波瀾起伏的歷史,也是一段石油發展史。這部歷史的場景極其宏大——從賓夕法尼亞第一口油井的鑽出,到兩次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再到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風暴”行動。

本書的角色眾多,從石油投機商、市井無賴到石油巨頭,從溫斯頓·邱吉爾、伊本·沙特到喬治·布希和薩達姆·海珊。作為一部關於石油的權威性作品和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文獻性作品,《獎賞》無疑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意義非凡的經典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獎賞:石油、金錢與權力全球大博弈
  • 作者:(美)丹尼爾·耶金
  • ISBN:978-7-5086-6327-2
  • 定價:118.00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6-09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標讀者,媒體推薦,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丹尼爾·耶金(Daniel Yergin
不論是在國際問題還是在石油產業的研究上,都是當今全球頂級的權威專家。他是美國劍橋能源研究會主席、美國政府思想庫布魯金斯學會理事會成員、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等諸多職位在身的美國重要影響人物之一。曾因其經典作品《獎賞》榮獲普利茲大獎,並因“能終身成就於促進國際了解能源問題”而榮獲美國政府頒發的“能源獎”。

內容簡介

石油是經濟發展的“血液”,是全世界各國發展強大的首要戰略問題。尤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過程中,誰掌握了石油誰就主宰了世界,誰就能控制對手!對20世紀的人類來說,石油促使了資本主義與現代工業的真正發達;石油造成了世界強權與地緣政治的錯綜糾結:石油也把人類轉化為碳氫化合物的組合。但不論我們要從發展的角度歌頌石油,還是從生態的立場痛恨石油,都必須先了解石油的故事。
本書是對石油歷史的一個全景式的掃描——對財富與權力的爭奪總是伴隨在石油周圍。這種爭奪動搖了世界的經濟、支配了戰爭的結果並且改變了人和國家的命運。《獎賞》既是20世紀一段波瀾起伏的歷史,也是一段石油發展史。這部歷史的場景極其宏大——從賓夕法尼亞第一口油井的鑽出,到兩次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再到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風暴”行動。
本書的角色眾多,從石油投機商、市井無賴到石油巨頭,從溫斯頓·邱吉爾、伊本·沙特到喬治·布希和薩達姆·海珊。作為一部關於石油的權威性作品和理解我們這個世紀的文獻性作品,《獎賞》無疑是一部非常有深度、意義非凡的經典作品。

編輯推薦

1.榮獲“普利茲大獎”,《財富》雜誌推薦的75本商業人士必讀書之一。
2.英文版暢銷全球25年,至今仍高居能源類圖書榜單第一名,全球累計銷量達百萬冊。
3.《紐約時報》、《時代周刊》、《金融時報》、《衛報》等全球數十家權威媒體聯名推薦、好評如潮。
4.珍藏套裝全新上市,內附珍貴史料及圖片,具有別樣的閱讀體驗與收藏價值。

目標讀者

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者、石油產業研究及石油行業從業者,以及對石油產業發展歷史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媒體推薦

這是一部歷史史詩,它的場景極其宏大,敘述的歷史 跨度接近 150 年。
——《波士頓環球報》
《獎賞》極富有激情、極其迷人……只有這種荷馬史詩般的巨著,才能讓融入其中的讀者在更高生活層面上讀懂芸芸眾生中哪些是政治英雄人物,哪些是流氓與惡棍。
——《舊金山觀察家報》
波瀾壯闊、場景宏大……敘述得精妙絕倫。
——《華爾街日報》
對歷史和石油政治的不朽分析……是這一研究領域的一部劃時代的經典作品。
——《新聞周刊》
如果你想知道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耶金這部精彩絕倫的關於石油歷史的作品一定是你的
必讀書!
——《時代周刊》
《獎賞》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部探討石油的標準教科書。
——《紐約時報》
這是一部關於貪慾、野心和追逐權力的作品。它講述的是與石油有關的人的故事——從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和喬治·布希, 到阿曼德·哈默和薩達姆·海珊……耶金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講述者。
——《金融時報》

目錄

第一部分 “石油恐慌”風雨欲來
第一章 新的“石油恐慌”
第二部分 石油奠基者們
第二章 腦中的石油:初始階段
第三章 “我們的計畫”:約翰·洛克菲勒和美國石油聯合體
第四章 商業大競爭
第五章 新世紀的到來
第六章 “巨龍”被肢解了
第七章 石油戰爭:荷蘭皇家公司的興起和沙俄帝國的衰落
第八章 波斯:處於你爭我搶之中
第九章 冒險一搏
第三部分 全球大博弈
第十章 石油: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之血”
第十一章 開啟中東的大門:土耳其石油公司
第十二章 從短缺到過剩:汽油時代的來臨
第十三章 石油爭奪新格局
第十四章 誰來管理泛濫的石油
第十五章 “朋友”與敵人的較量
第十六章 阿拉伯特許:弗蘭克·霍爾姆斯讓世界不再平靜
第四部分 石油戰爭和石油戰略
第十七章 日本通向戰爭之路
第十八章 德國的戰爭謀劃
第十九章 日本的阿基里斯之踵
第二十章 石油大較量
第五部分 碳氫化合時代:新角色與新危機
第二十一章 新的重心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石油秩序
第二十三章 五五平分——石油交易的新協定
第二十四章 “老摩西”與伊朗
第二十五章 蘇伊士運河危機
第二十六章 “發現大象了”
第二十七章 複雜局面中的歐佩克
第二十八章 碳化氫人的時代
第六部分 爭奪世界霸權
第二十九章 相互交織的年代:國家VS. 公司
第三十章 石油武器
第三十一章 “以生存作賭注”
第三十二章 歐佩克對石油的統治地位
第三十三章 各國石油政策的調整
第三十四章 第二波震盪:大恐慌
第三十五章 “我們命在旦夕”
第三十六章 石油成了極端重要的商品
第三十七章 讓人冷汗直流:石油價格會下跌到什麼程度?
尾聲
致謝
大事年表
譯後記

序言

溫斯頓·邱吉爾幾乎在一夜之間改變了看法。直到 1911 年夏天, 擔任內政大臣的年輕的邱吉爾,還是英國內閣成員中“經濟派”的領導人之一,這一派對某些人鼓吹的為在英德海軍競賽中保持領先而增加軍費開支持批評態度。海軍軍力競爭已成為兩國之間日益加劇的敵對情緒中最惹人怨恨的因素。而邱吉爾則強調,同德國的戰爭並非不可避免,德國也不一定志在擴張。他堅持認為,將錢用於國內社會建 設項目勝於建造更多的軍艦。
1911 年 7 月 1 日,德皇威廉二世派德國軍艦“豹”號駛入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爾港。他的目的是檢驗法國在非洲的勢力,並為德國爭取地位。儘管“豹”號只是一艘炮艦,而阿加迪爾也只是一 個次要港口,但這艘軍艦的到來還是觸發了一場嚴重的國際性危機。 德國陸軍軍力的擴充已經引起了歐洲鄰國的不安,現在,德國爭取 “陽光下的地盤”的努力似乎直接向法國和英國在全球的陣地發出挑戰。一連幾周,對戰爭的恐懼籠罩著歐洲。然而到 7 月底,緊張局勢 緩和了下來,正如邱吉爾所說,“暴徒正在退縮”。但是危機改變了邱吉爾的看法。同他以往對德國動機的估計相反,他現在認為德國確實 是要尋求霸權,並將以武力來實現。他現在得出結論,戰爭實際上不可避免,只是或遲或早而已。
阿加迪爾事件後,邱吉爾受命擔任海軍大臣。他決心竭盡全力使英國對必將來臨的算總賬的那一天做好軍事上的準備。他的職責是 使皇家海軍(帝國力量的象徵和具體體現)準備好在公海上迎接德國的挑戰。他所面臨的一個最重要而又有爭議的問題似乎是技術性的, 然而事實上卻對 20 世紀有著重大影響。這個問題就是英國海軍是 否要用油來代替傳統燃料煤,以提供動力。很多人認為這種想法完 全是愚蠢的,因為這意味著海軍將不再依靠安全、保險的威爾斯煤, 而要依賴來自遠方的、沒有保障的波斯石油。邱吉爾說:“要讓海軍 不可改變地依賴石油,的確是‘拿起武器對抗無邊的麻煩’。”但是 在他看來,戰略上的好處—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地利用人力是顯而 易見的。因此他沒有掉以輕心。他決定,英國必須將其“海軍至高 無上的地位置於石油之上”,並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熱情來實現這一 目標。
當時並無其他選擇,用邱吉爾的話說:“控制權本身就是這一 冒險的報償。”
這樣,邱吉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夜抓住了一個根本的真理, 這一真理不僅適用於隨後爆發的戰爭,也適用於後來的數十年。因為石油在整個 20 世紀都意味著控制權,而對這一控制權的角逐正是本 書所要講述的故事。
在 20 世紀 90 年代的開始,在邱吉爾做出關於石油的決定後近80 年,在兩次世界大戰和一場漫長的冷戰之後,在一個新的、據說更為和平的時代即將開始的時候,石油再度成為全球衝突的焦點。 1990 年 8 月 2 日,20 世紀的又一個敢於挑戰世界秩序的人—伊拉克的薩達姆·海珊下令軍隊侵入了鄰國科威特。他的目標不僅是征 服一個主權國家,還要奪取它的財富。如果得手,伊拉克就會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大國,就會控制阿拉伯世界和波斯灣,而地球上的石油儲量大部分集中在那裡。這股新的力量和財富,以及對石油的控 制,將迫使世界其他地區臣服於薩達姆·海珊的野心。一句話,控 制權本身仍然意味著重賞。
然而這中間涉及的利害關係顯然太大,對科威特的入侵併沒有像薩達姆·海珊估計的那樣被世界其他國家當作既成事實來接受。人 們沒有像希特勒武裝萊茵蘭和墨索里尼入侵衣索比亞時那樣被動地 接受這一事件。相反,聯合國對伊拉克實行了禁運,西方國家和阿拉 伯世界的許多國家大張旗鼓地動用軍事力量保衛沙烏地阿拉伯免遭伊拉 克的攻擊,以抵制薩達姆·海珊的野心。美國與蘇聯的合作,以及迅速、大規模地在這一地區布置軍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之前的 好幾年中,認為石油不再“重要”幾乎成為流行觀點。甚至在 1990 年 春天,就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前幾個月,美國軍事動員的中樞機構 美國中央指揮部的高級官員還聽到人們對他們宣傳,石油已經失去了 其戰略意義。但是對科威特的入侵消除了這種幻覺。在 20 世紀末, 石油對安全、繁榮,甚至文明的本質仍然極為重要。
儘管現代石油史是從 19 世紀下半葉開始的,但是由於石油的出現而被徹底改造的卻是 20 世紀。在石油故事的背後,有著三個特別 重大的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資本主義和現代商業的興起及發展。 石油業是 19世紀最後幾十年中興起的世界上規模最大、分布最廣的商業和最為龐大的工業。美孚石油公司到 19 世紀末已在美國石油工業中完全 處於支配地位,它是世界上出現最早、規模最大的跨國企業之一。這一行業在 20 世紀的擴展—從盲目動手的鑽井商、巧舌如簧的發起 人和盛氣凌人的企業家到大公司的層疊機構和國有公司—體現了20世紀商業、公司戰略、技術和市場開發,乃至民族經濟和國際經 濟的進化。在石油業的整個歷史中,眾多的人物、公司和國家之間所 做的交易和重大決策有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時卻幾乎出於偶然。 沒有其他哪個行業像石油業這樣嚴厲、極端地圈定“風險”和“報償”的含義,以及機遇和命運的深刻影響。
在 21 世紀,很明顯的一點是控制權既來自成桶的原油,也來 自計算機的積體電路塊。但是石油工業繼續產生重大影響。在《財 富》雜誌評選的“財富 500 強”前 20 家公司中,7 家是石油公司。 在找到其他替代能源之前,石油仍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其 價格的重大變動可以推動經濟成長或者加劇通貨膨脹和引發衰退。 關於石油的訊息不僅刊載在報紙的經濟版,人們也可不時地在頭版 上讀到,這在各類商品中獨一無二。對個人、公司和整個國家來說, 石油仍一如既往,是財富的滾滾源泉。用一位巨頭的話說:“石油簡 直就是錢。
第二個主題是,石油作為一種商品,同國家戰略、全球政治與實 力密不可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內燃機取代了戰馬和燒煤 的火車,從而確立了石油作為國力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在遠東和歐 洲,石油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和結局都至關重要。日本人在攫取 東南亞的石油資源的同時,攻擊珍珠港以保護側翼。希特勒入侵蘇聯 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是奪取高加索的油田。然而事實證明,美國在石油業中的支配地位具有決定意義。到戰爭結束時,德國人和日本人 的燃料罐都已枯竭。在冷戰的歲月中,跨國公司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爭 取石油控制權的鬥爭曾是非殖民化和民族主義崛起的宏大劇目的重要 部分。在真正標誌歐洲舊帝國窮途末路的 1956 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中,石油的重要性不亞於任何其他因素。20 世紀 70 年代,“ 石油力 量”如龐然大物隱隱浮現,將目前在國際政治中處於邊緣的國家一下 子抬高到具有巨大財富和影響力的地位上,並使人們對那些以石油為 經濟成長基礎的工業國的信心產生了動搖。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這 20 世紀 90 年代冷戰後第一場危機中,石油又處於核心。
但是事實證明,石油也可以成為傻瓜手裡的金子。伊朗國王夢寐 以求的石油財富變成了現實,最後卻遭到毀滅。石油支撐起墨西哥經 濟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破壞它。俄國這個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在 20 世 紀七八十年代將巨額的石油收入浪費在擴充軍事實力和一系列毫無用 處,有時甚至是災難性的國際冒險上。而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 生產國的美國,目前石油需求的一半必須依靠進口來滿足,從而削 弱美國的國際戰略優勢,進一步加重了其原本就十分嚴峻的貿易逆 差。對一個大國來說,這種處境是危險的。
隨著冷戰的結束,一種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經濟競爭、地區 爭端、種族對立可能在現代化武器擴散的扶植和唆使下取代意識形態 方面的鬥爭,成為國際和國內衝突的焦點。但是,無論這一新的國際 秩序將如何演變,石油仍將是戰略商品,對國家戰略和國際政治具有 關鍵作用。
石油史的第三個主題表明我們的社會是如何變成“碳化氫社會” 的,以及用人類學家的話說,我們是如何變成“碳化氫人”的。在最 初幾十年中,石油業為工業化進程中的世界提供了一種被稱為“煤油”的產品,這種產品又被稱為“新光明”。它縮短了長夜,延長了 工作時間。到 19 世紀末,約翰·洛克菲勒主要依靠銷售煤油,成了 美國最富有的人。當時,汽油只是一種幾乎毫無用處的副產品,有時 勉強以每加侖兩美分 a 的價格售出,在實在賣不出去的時候,便在夜 間倒入河裡。然而,正當白熾燈泡的發明似乎標誌著石油業將成為明 日黃花時,以汽油為動力的內燃機開發成功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石油工業有了新的市場,一種新的文明由此誕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