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銘

燕然銘

解釋:亦稱“燕山銘”。指東漢竇憲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記功時, 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銘》。亦泛指歌頌邊功的文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然銘
  • 拼音:yàn rán míng
  • 注音:ㄧㄢˋ ㄖㄢˊ ㄇㄧㄥˊ
  • 解釋:《封燕然山銘》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釋義,同源典故,運用示例,《燕然銘》,

基本信息

詞目:燕然銘
拼音:yàn rán míng
注音:ㄧㄢˋ ㄖㄢˊ ㄇㄧㄥˊ

詳細釋義

典源

《張璠後漢紀·和帝紀·永元二年》~692~
竇憲字伯度,拜車騎將軍,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憲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以紀漢功,紀威德也。
《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84~
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于請兵北伐,乃拜憲車騎將軍,金印紫綬,官屬依司空,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鞮海。斬名王已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於是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曰:……

典源譯文

竇憲自知忤怒太后,恐難保全,於是請求出擊匈奴,以贖死罪。當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佩金印紫綬,比照司空規格配備屬員,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 第二年,竇憲與耿秉各率四千騎、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出兵;南單于屯屠河率領萬餘騎從滿夷谷(今內蒙占固陽縣)出兵;度遼將軍鄧鴻和邊境地區歸附朝廷的羌胡八乾騎、左賢王安國萬騎從翩陽塞(固陽縣境)出兵。三路大軍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爾泰山東脈)會師。 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內杭愛山)作戰,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後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釋義

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後以“燕然銘”指指東漢竇憲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記功時, 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銘》。亦泛指歌頌邊功的文字。 亦稱“燕山銘 ”。

同源典故

刻燕然石 刻銘天山 勒功 勒勛燕石 勒燕山石 勒燕然 勒燕然石 勒燕然銘 勒石 勒銘 燕山石 燕山碑 燕山銘 燕然功 燕然勒石 燕然勒銘 燕然未勒 燕然石 燕然車騎功 燕然頌 銘功 銘功燕然 銘勒燕山 銘勛燕山 銘塞外勛 銘山 銘崖筆 銘燕然 銘燕石 銘石

運用示例

北周 王褒 《從軍行》之一:“勛封 瀚海 石,功勒《燕然銘》。”
唐 王昌齡 《少年行》之一:“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唐 鮑溶 《秋思》詩之二:“立身多門戶,何必《燕山銘》。”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之一:“勿勒《燕然銘》,勿種 金城 柳。豈無純孝臣,識此霜露悲。”

《燕然銘》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既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鱷。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埽,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其辭曰:
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