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張煌言

張煌言臨刑前所作無題詩二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題
  • 創作年代:明末清初
  • 作品出處:《明季南略》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張煌言
正文,注釋,作者簡介,

正文

其一
揶揄一息尚圖存,吞炭吞氈可共論?
復望臣靡興夏祀,祗憑帝眷答商孫。
衣冠猶帶雲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
贏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

其二
不堪百折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
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
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草未曾春?

注釋

吞炭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張煌言《羈恨二首》之二:“暫將吞炭恨,並作茹荼憐。”
吞氈:漢蘇武於武帝天漢初出使匈奴,匈奴欲降之,武不屈,被幽大窖中。斷飲食,武齧雪,與氈毛併吞之。後徙北海,杖節牧羊十九年。及還,鬚髮盡白。事見《漢書.蘇武傳》。後以"吞氈"為堅貞不屈之典。
臣靡:夏臣伯靡。后羿篡奪夏權,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屬臣伯靡,先轉為后羿服務,後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東德州東南)處避居。他依靠有鬲氏力量,收籠被有窮氏攻滅的斟灌氏、斟尋氏等夏朝遺民,組織力量,準備為恢復夏後氏統治而戰。此時,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東北)積蓄力量,準備復國。伯靡和少康取得聯繫,配合作戰。在少康攻滅寒浞二子澆和殪(參見夏少康滅澆之戰、夏季杼滅豷之戰條)之後,伯靡率領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尋氏大軍,進攻斟尋,與寒浞率領的有窮氏軍隊決戰。伯靡軍聲勢浩大,戰鬥力強,一舉攻滅寒浞有窮氏軍,殺死寒浞。寒浞政權隨之瓦解。伯靡進入斟尋,立少康為帝,恢復夏後氏統治。
碩果:比喻難得而僅存的人或物。
:搬遷;流亡:播遷(遷徙)。
獨挽龍髯空問鼎:鼎成龍去,皇帝去世之典。《史記·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
螳臂:語本《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後以“螳臂”比喻自不量力或微弱之力。
曹社:《左傳.哀公七年》:"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而謀亡曹。"後以"曹社"為國家將亡的典故。
哭向秦廷:典出《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四《定公·傳四年》。春秋楚國伍員,因家族被楚王誅滅而奔吳,謂其友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包胥曰:“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後伍率吳兵破楚,申包胥乞師於秦。秦王不許。申“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為所感,遂救楚。後世以“哭秦庭”為請兵抒國難之典。
紅羊:古代的讖緯之說,代指國難。古人以為丙午、丁未是國家發生災禍的年份。以天干“丙”“丁”和地支“午”在陰陽五行里都屬火,為紅色,而“未”這個地支在生肖上是羊,每六十年出現一次的“丙午丁未之厄”,後便被稱為“紅羊劫”。唐·殷堯藩《李節度平虜詩》:“太平從此銷兵甲,記取紅羊換劫年。”
黃雲白草:形容邊塞的荒涼景象。 清 洪楝園 《懸嶴猿·展墓》:“可是天方從閏位,黃雲白草未生春。”

作者簡介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1645年(清順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
1664年(康熙三年),隨著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諡號忠烈。
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里寫成,質樸悲壯,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有《張蒼水集》行世。張煌言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1]
清國史館為其立傳,《明史》有傳。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謚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