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淨山

焚淨山

梵淨山(Mount Fanjing),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得名於“梵天淨土”,原來的正名為“三山谷”,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國務院於1978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6年將梵淨山接納為全球“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的成員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焚淨山
  • 地理位置:貴州省銅仁市
  • 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
  • 保護對象:森林
  • 所獲名譽:2008—2009年 中國十大避暑名山
發展歷史,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主要景點,碑石和摩崖,天橋,觀音洞,雲海波濤,佛光幻影,彌勒菩薩道場,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典籍上考證,梵淨山唐朝以前稱“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後稱“梵淨山”,“梵淨”乃“佛教淨界”。梵淨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於佛教,遍及梵淨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奠定了梵淨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淨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淨山是中國西南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
梵淨山正式載於史冊,始於漢代。《漢書o地理志》稱梵淨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誌》改稱“辰山”。當時,唐政府已在梵淨山西麓設立“思邛縣”(唐開元四年<716年>設,今貴州印江縣)。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因唐“思邛縣”而得名,佛教於此時傳入梵淨山。
明初,梵淨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梵淨山”、“大佛山”。因其三峰高聳,脈分九支,故稱“九龍山”。又因金頂孤峰突起,形如飯甑,故稱“飯甑山”。又因明代該山佛教興盛,寺剎林立,為梵天淨土,故名“梵淨山”,俗稱“大佛山”、“大靈山”。
清代,梵淨山稱“月鏡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於老金頂崖壁之上,如鏡一般,稱“石鏡”或“月鏡”;相傳八月十五日子時,萬國九州之影悉現於石鏡中,故稱“月鏡山”(陳鼎《黔遊記》,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頂超然卓立,故又稱“卓山”。(康熙年)《貴州通志》云:“梵淨山一名月鏡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跡……黔中勝概,無逾於此;訪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現在,該山正式名稱為“梵淨山”,而“飯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傳於民間。

地理環境

梵淨山(Mount Fanjing),位於貴州省銅仁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三縣邊境,方圓達六、七百里,其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頂(梵淨山老山)2494米,新金頂(新山)2336 米。梵淨山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對高度達二千米),它不僅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而且還是橫亘於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區)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峰。
地質地貌
梵淨山是中國黃河以南最早從海洋中抬升為陸地的古老地區。這裡留下了10至14億年前形成的奇特地貌景觀:孤峰突兀,斷崖陡絕,溝谷深邃,瀑流跌宕,億萬斯年的風雨侵蝕,雕琢了老金頂附近的高山石林峰群,諸如“蘑菇石”、“老鷹岩”、“萬卷書”、“將軍頭”等,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妙趣天成。新金頂更是孤峰高聳,直刺雲天,金刀峽將新金頂從峰頂至山腰劈為兩半,唯有一線峽谷援鐵鏈可攀,其上峽頂飛橋相連,險峻至極。立足峰頂,時而千里風煙,一覽無餘;時而雲瀑籠罩,佛光環繞,變幻萬千,神秘莫測。梵淨山“集黃山之奇,峨眉之秀,華山之險,泰山之雄”,古人因其“崔嵬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故稱梵淨山為“天下眾名岳之宗”。

自然資源

梵淨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先後榮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梵淨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焚淨山總面積567平方公里,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嶽地貌景觀,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比如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風景美麗自然,進入山區完全找不著人工景色的痕跡,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觀,是旅遊不可多得的一個目的地。

生態環境

梵淨山植物類型多樣, 森林是梵淨山區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資源是其生物資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態系統的第一性生產者,又是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樞紐;同時因其特殊的層次結構,形成了動物、微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地。森林類型劃分 原生性的栲樹林、青岡櫟林、珙桐林、黃楊林、高山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響葉楊木、樺木林、楓香林、楓楊林、馬尾松林、毛竹林等44個森林類型。在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積為3378000立方米。植物物種多樣性 在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據不完全統計,植物種類有277科、795屬、1955種,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4屬19種,占全國種類數的9.5%,種子植物144科460屬1155種,占全國種類數的4.6%;苔蘚類50科127屬245種,占全國種類數的11.1%;蕨類38科85屬183種,占全國種類數的7.0%,大型真菌45科123屬372種,占全國真菌數的4.7%。植物區系分比較複雜,是一個相當豐富和相當古老的溫帶、亞熱帶的植物區系。動物種類的多樣, 梵淨山區擁有東洋界的華中、華南和西南三個區系成分的動物。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已初步記錄在案的動物有800多種,其中獸類8目23科68種,占全國種類數的13.6%,鳥類16目39科191種,占全國的6.2%;爬行類3目9科41種,占全國的10.9%;兩棲類2目8科34種,占全國的12.2%;魚類4目9科48種,陸棲寡毛類2科21種;昆蟲18目,目前已知400多種,尚有不斷的新屬新種報導。除此之外,梵淨山尚有眾多低等動物、無脊椎動物類群的研究還未涉及。
滇金絲猴滇金絲猴
梵淨山作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物種“基因庫”,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引起中外科學家的極大關注。六、七十年代,政府組織專家多次進行大規模科學考察。1978年,梵淨山被正式劃為貴州省自然保護區,1986年,升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

主要景點

梵淨山的佛教文化豐贍,歷代所修寺廟甚多,大小寺廟數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最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護國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產遍及周圍30多里。釋迦殿、彌勒殿在金頂上,始建於明朝,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後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台,一名說法台。這組建築地處梵淨山絕頂,下臨一千多米的深谷,舉目四眺,百里風雲盡收眼底,甚為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三間,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五字,兩側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牆,全部建築面積占地1250平方米。鎮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於明代,20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圓通殿等多處,可惜尚存文字資料少。

碑石和摩崖

“敕賜重建梵淨山金頂序”碑位於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海拔2270米,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為古排樓式,碑帽已脫落,而鑲碑石坊及鼓形護腳、敦厚的台基仍舊完好。額鐫“敕賜”二字,故俗稱敕賜碑。禁砍山林碑,共兩塊,分別刻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護理貴州巡撫麟慶、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為省級保護文物。梵淨山敕賜碑 《敕賜碑》全稱《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碑》,為明朝萬曆帝賜封建立,位於梵淨山老金頂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寬1.51米,碑額豎刻"敕賜”兩個大字,左右飾以騰龍拱護紋,上罩彩雲。碑文悉為楷書,計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駢麗優美,為梵淨山的千古絕唱。
碑文全文如下:
敕 賜
賜梵淨山重建金頂序
伏以,四海名山,九洲巨鎮,十方淨土,眾姓福田。故東岱、西華、南衡、北常,悉帝王封禪之所;而玄寺、緇廬、青鴛、白馬,皆佛子接引之區。水上聞香,始辟漕溪法界;空中飛賜,因開潛麓化城。山以仙名,地關人傑。竊見梵淨山壁立黔南之境,軸連楚蜀之間。仙洞靈台,鹹棋布而盧列;奇峰古剎,俱鳳翥而鸞翔。天心池、金沙池、九龍池、倒瀉銀河,無異臨海之桂鶴;太子石、青陽石、金子石,高標玉筍,不讓陳倉之鳴雞。獨紅雲金頂為最奇,宜白蓮社之茂建。雪消六月千溪漲,洪溢江源;日轉雙巒萬壑陰,崇(……)。翻經台下,時看百鳥銜花;選佛場中,更有觴安寄!寧惟遊人斷白薴之響;抑且景物負赤誠之霞。而請曰肆今宇內提衡方岳者,僉謂兩間之巨鎮,所以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者,無如四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間之勝地有古佛道場,名曰梵淨山者,則又天下眾名岳之宗也!舊說者以彌勒、釋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紅雲金頂,於是一山分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下,而三十三天不為譯音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十九京不為蚴鷚。虬螭結蟠,林木郁蒼;劍氣橫天,仙梯接斗。疊經台,煉丹台,層巒聳翠;獻果山,鳳凰山,飛彩流丹。四時有不謝之花,縭縭然篷萊三島;八節有長生之景,炳炳兮閬苑瑤池。霞光萬道籠金鼎,普天聖真如雲集;紫輝千丈罩玉門,率土明神似雨臨。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說,尤見此山之廣大;寶藏興,貨財殖,囊括天地之萬有以為儲。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險,默令進香鼎禮者履險如夷;岩岩以惡其勢,陰使敬重三寶者率蒙善報。所謂大地乾坤,無邊法界,極樂天宮乎!蓋自開闢迄今,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叵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恆見月盛而日新。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煩顧於道府,諸侯莫不期以魂交黃帝而夢接安期。古來得道成真,又莫不於斯凝神,於斯蛻穎,他如仙跡所遺,標題所載,種種燦著以殫述。既自播亂之後,傳聞四方,往來朝睹人希,非復舊盛,倘變佛老運數之厄使然!第此山之靈異,千載一日也。竊計世道之興隆,佛神司命;而山嶽之顯爽,多自修培。幸際仁明在位,澤遍八方,恩施還定,百神是依,千載奇遇。以故天哀名山之頹,而賜以欽命們妙玄重建金頂正殿,足為萬聖臨鑾。蒙欽命撫按、道府各衙門作興允議,然而山連四府,當與國運俱隆。玉簡金書,佇見與人又並爛山靈。謹序,賜進士第北京戶部郎中李之彥謹題。
太后娘娘李 應天府太師常樂
太監王。國子監林,禮部尚書張,戶部郎中李,欽差巡撫貴州重門張、×、巡按監察御史楊,欽差總鎮都督×、×,貴州布政司謝,欽差出巡撫苗道×、劉,銅仁府知府陳、陳,推官張
,思州府知府趙,石阡府知府魯,思南府知府舒、張,坐營司周,欽差平頭守備劉,印江守備趙,印江知縣鄭,銅仁知縣丘。應天府居士朱,同錄陳氏男,孟林江氏。
鄉官:任、周、羅、田、楊。
朗溪司任、田,提溪司楊、張,烏羅司楊,平頭司田,省溪司楊。
賜進士鄉官:喻、肖、徐,舉人:田、魯、姚、楊、陳,
生員:周一登,錢正陽,
九皇洞、九皇殿、三清殿、圓通殿、彌勒殿、釋迦殿、通明殿 法徒:真清、圓容、圓真、圓普,圓洪、圓顯、圓賢、圓冰、圓名、圓清、圓聖、圓 、圓庭、圓惠、圓觀、圓霞、圓滿、圓德、圓坤、圓宗、圓善、如清、如會、真祥、圓登、海源、明通、明然、明登、性海。
化主:圓通、海聰、圓盟、法空、圓成、明進。大明萬曆戊午歲仲春吉旦
諸天燭:一藏
金剛尊經:一藏
各方們道、各府官長、各司土官、各洞裡老、平民人等:一切諸人,起盡不善,壞吾此山,領受此願,犯者即還。
承恩寺常住田米二擔,地田楊用勝己、楊勝杖。
天慶寺
朝天寺常住田七斗
天林寺常住田八斗
天池寺
東南至平、省司
東至烏羅司為界
西至提溪司為界
北至朗溪司為界
信善:文理通,劉可富
頭目:楊光國,王界臣、王海雲,平頭把總譚,界牌把總劉,忠進把總王,凱文把總田,滑石把總吳。
石匠:僧真香、胡貴
註:《敕賜碑》位於梵淨山老金頂山腳,邊上建有"蘑菇石旅遊接待站",此處海拔2270米。

天橋

天橋架於金刀峽之上的石拱橋,凌空千尺,極為壯觀,橋面寬1.86米,長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應當與釋迦、彌勒殿同。二天橋在金頂腰,高3.9米,寬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這
兩座橋迄今保存完好。

觀音洞

觀音洞在金頂半山凹處,外方砌石牆,有岩漿泉水湧出,屬上金頂的半山朝拜之處。九皇洞在金頂北約1公里,為一天然石洞,面積100多平方米,傳說九皇娘修煉之處,洞門為塊石砌成,洞內有皇娘梳妝井和磨簪石等。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金頂周圍萬卷經書、蘑菇石、老鷹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頂千姿百態,角峰相遂,百丈深淵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稱一絕。

雲海波濤

從金頂遠望,白雲無際,濃密處如堆積的新絮;稀疏時像薄洗的輕紗。面對此景,清人有詩云:“轉眼風雲相會處,憑空移步作神仙。”

佛光幻影

每逢雨後初晴的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在與太陽相對的雲霧中出現五彩光環,中嵌人影,人動影動。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濃霧中還會出現比人高大數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梵淨山紅花綠葉四季不敗,珙桐、杜鵑、玉蘭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輪番開放,遊人如置身於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數百年來,湘、鄂、川、黔、贛、滇、閩及東西各國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絡繹不絕,“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見當時佛教之盛況。
梵淨山從金頂摩崖石刻到廟宇的斷垣殘壁,從民間故事傳說到民風民俗,都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雖然,由於現代社會人類活動,森林及動物大量減少,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態並擁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的地球“綠寶石”名氣大增。已成為全國佛教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彌勒菩薩道場

明代《敕賜碑》中,對彌勒與梵淨山作專門記載,並稱梵淨山是“無邊法界,極樂天宮”。明萬曆、清康熙年間,兩次敕封梵淨山,要求官府保護梵淨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腳庵”,清末又設“都司衙門”加以保護。
梵淨山彌勒道場有神奇的自然景觀相印證。在新、老金頂附近,常常可以看見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認為“佛光”和“幻影”就是“彌勒顯像”,莫不虔誠跪拜。此外,從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遠看,梵淨山就呈現出三座彌勒像並列的景象:老金頂是彌勒坐像,新金頂是金猴朝拜彌勒像,三大主峰相連則是長達萬米的彌勒臥像。貴州已故著名作家張克先生在梵淨山採風時,從百餘里外的印江縣彌陀寺遙望梵淨山,同樣也發現金頂是一尊巨大的彌勒像。
有鑒於此,貴州佛教協會會長慧海老和尚重新認定梵淨山為彌勒道場。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小飛、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親臨梵淨山。他們對梵淨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給予充分肯定。學誠法師再次肯定梵淨山“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並親題“梵淨山彌勒菩薩道場”碑名。該碑立於印江護國寺,與該寺新出土的十餘尊明代佛像同為“鎮山之寶”。

旅遊信息

火車:華東方向的上海、杭州、寧波每天都有始發火車經過銅仁市;華南方向的廣州、長沙、桂林每天有始發火車經過銅仁市;西南的成都、重慶方向每天發往銅仁方向的始發火車非常多;到了銅仁火車站出站口就有前往梵淨山的巴士,旺季4-11月每天車次非常多,價格25元每人,80公里,三級公路柏油路面,公路基本上沿河走,非常好走,時間1個半小時左右到梵淨山山門。北京、武漢、鄭州方向,昆明、貴陽方向坐火車必須先到株六鐵路線的玉屏站下車,再轉乘巴士74公里到銅仁汽車站(20元/人),轉乘巴士至江口汽車站50公里(15元/人),再轉乘去梵淨山的巴士30公里(8元/人)。湖南懷化市坐火車到銅仁火車站1小時。
汽車:省外湖南的長沙、張家界、常德、吉首、鳳凰每天都有客運班車發往銅仁,旺季在銅仁汽車北站(銅仁火車站前200米)每天有多班客運車輛發往梵淨山,票價25元/人。淡季需先坐車到江口縣汽車站,再轉車去梵淨山。
省會貴陽、凱里、都勻、遵義每天均有多班客運車輛發往銅仁市。貴陽每天有2班客運車發往江口縣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