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墩

烽火墩,又稱烽火台、墩堠或狼煙臺,是古代軍事上用於通訊和報警的建築,多建在山頂、平地制高點、交通要道口或關隘口之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烽火墩
  • 用途:煙霧釋放用
  • 性質:通信、警戒
  • 別名:烽火台、墩堠或狼煙臺
來源,特點,

來源

《甘肅通志》載:"公元683年(唐永隆三年)稍度,河湟築令居,以絕南羌,於是障堠亭燧出長城數千里"。

特點

縣境內烽火墩多建於明清以前,後為明清利用。明天順二年(1458年),河州設烽火墩21處,每處設5名士兵把守。除城堡四周外,一般每五里一墩,形成群組,相互接連,遙遙相望。古時,若遇敵情,白天燃煙,夜間放明火。明成化二年(1466年)規定:有犯敵百餘人,舉放一煙一炮;五百人,舉放二煙二炮;千人以上,舉放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舉放四煙四炮;萬人以上,舉放五煙五炮。清代仍沿用明代烽火墩傳遞軍情,改士兵把守為塘丁把守,其方法兩度更改。清初定為:若有敵情,白天舉煙,並鳴一炮,沿邊傳至城鎮。敵若不退,每隔一時,照前舉放一次;若敵出境,白天舉空煙,夜間舉空火,不鳴炮。後又改為在烽火墩上豎一高桿,若犯敵在三、五十至百人左右,白天懸黃旗一,夜間掛燈籠二;六七百人至千人以上,白天懸青旗一,夜間懸燈籠三;五、七千人至萬餘人,白天懸青旗一,並炬煙一,夜間懸燈籠四。這樣,千里之外若有敵情,數時之內即可知犯敵之數。
縣境明代以前的烽火墩有:韓集鎮雙城村北山頂的梁家山墩與韓集村西2.5公里處的哈嘛墩,麻尼寺溝鄉佘家村上灣的佘家墩,尹集鎮大灘澗村南的斷絕嶺墩。至清代沿襲明制,只易為塘丁。到順治年間,緊要墩台多以塘丁把守,其餘墩台盡廢。河州21墩中縣境有8墩,為崔家塬墩、孟家墩(又稱乾溝岩墩)、小黑水山墩、張家寨墩、船坡墩、朱家山墩、大通塬墩、尕撒拉墩。朱家山墩、崔家塬墩和梁家山墩今仍較完整,其餘皆成殘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