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沚區

灣沚區

灣沚區,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是蕪湖市政府重新研究擬定了蕪湖縣撤縣設市區後的名稱。是蕪湖市區核心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皖江城市群裝備製造產業基地,蕪馬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和東部交通門戶。如今,正迅速崛起為一座濱水園林型現代化交通樞紐商貿新興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蕪湖市灣沚區
  • 別名:蕪湖縣
  • 行政區類別:市區
  • 所屬地區:中國 安徽省 蕪湖市
  • 下轄地區:5個鎮
  • 政府駐地:蕪湖南路市民廣場1號
  • 電話區號:0553
  • 郵政區碼:241100
  • 地理位置:長江中下游南岸
  • 面積:667平方公里
  • 人口:34.7萬(2016年戶籍)
  • 方言:吳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陶辛水韻,西河古鎮,六郎花海,珩琅山
  • 機場:蕪湖宣城機場
  • 火車站:灣沚站,灣沚南站
  • 車牌代碼:皖B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歷史文化,方言,宗教,風景名勝,珩琅古塔,和平生態園,隱居官巷,六郎濕地花海,殷港小鎮,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戰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越滅吳,屬越。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越攻楚,楚戰敗越國,乘勝盡取吳故地,鳩茲屬之。
灣沚區
秦朝,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楚,置會稽郡,後又析會稽置鄣郡,鳩茲屬鄣郡。
西漢,自漢高祖元年至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206~公元前110鄣郡前後屬九江國、淮南國,楚國、荊國、吳國、江都國、丹陽侯國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廢鄣郡置丹陽郡,領縣17,蕪湖居其一,縣名始此。《太平寰宇記》載:以其地卑蓄水濘深而生蕪藻,故曰蕪湖,因此為縣。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丹陽郡為宣亭,轄蕪湖縣。
東漢,光武建武元年公元25移丹陽郡於宛陵,領縣16,轄蕪湖縣如故。
三國,孫權於黃初二年221四月移丹陽郡治於建業今南京領縣19,蕪湖縣屬之。吳黃武二年223蕪湖縣治由鳩茲故地遷至青弋江口今蕪湖市區雞毛山一帶,仍屬丹陽郡。
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陽郡為二,置宣城郡治宛陵,以蕪湖縣縣東北和當塗縣南地域置於湖縣,同屬丹陽郡。
東晉,成帝鹹和四年329僑立豫州於蕪湖,哀帝興寧元年363蕪湖縣屬宣城郡,郡治移駐蕪湖,孝武帝寧康二年374上黨百姓南渡,僑立上黨郡其中所轄定陵、逡道兩縣、襄垣縣寄治於蕪湖。安帝義熙九年413對流寓諸縣進行省並。宣城郡治復遷宛陵今宣城降上黨郡為縣,省陽穀入蕪湖,又省蕪湖縣入襄垣,屬淮南郡。自此蕪湖縣建置撤消。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又並上黨諸縣入襄垣,屬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元年457並淮南郡入宣城,宣城郡治移駐於湖,襄垣縣屬之。明帝泰始二年466九月,分豫州立南豫州,撤南梁郡恢復舊淮南郡。此後至齊、梁、陳三代均屬淮南郡。
隋朝,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撤丹陽、淮南二郡,置蔣州,駐石頭城今南京。並襄垣、於湖、繁昌等縣入當塗,縣治遷駐姑熟今當塗縣城,原蕪湖城降為當塗屬鎮。
唐朝,分天下為10道,後分為15道,蕪湖作為當塗屬鎮,高祖武德元年618屬宣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屬江南道宣州。玄宗開元廿一年733屬江南西道宣州,肅宗乾元元年758屬江南東道昇州。上元二年761屬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貞元三年787屬江南東道宣州。
五代,吳楊隆演武義二年920改大都督府昇州為金陵府,領縣10,蕪湖縣屬之。南唐升元年間937~942復置蕪湖縣,屬江寧府。一說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吳王渥據江南,割當塗5鄉、宣城2鄉,復立蕪湖縣屬宣州自此,蕪湖縣治相沿不廢。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平江南,滅南唐,九年改雄遠軍為平南軍,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昇平南軍為太平州,屬建康府路,三年劃當塗及宣州所轄蕪湖、繁昌二縣屬太平州。
南宋,高宗紹興初1131~1140分天下為23路,蕪湖縣屬江南東路。
元朝,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太平州為太平路。成宗元貞元年1295分天下為22道,太平路隸屬於江東建康道,縣仍舊。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明兵渡江,首取太平路,升為府,蕪湖縣屬太平府。
明朝,太祖洪武四年1371太平府領當塗、蕪湖、繁昌直隸京師,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稱南直隸,府縣隸屬如故。
清朝,世祖順治二年1645改南京直隸為江南省,設江南布政使司轄府縣如故。順治十八年分江南布政使司為二,蕪湖縣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蕪湖縣屬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國間1851~1864蕪湖縣屬浙江省兼轄後,復屬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而存縣、道。蕪湖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復清制設蕪湖道於蕪湖,轄皖南23縣,蕪湖縣為首縣,列甲等。民國17年再廢道,蕪湖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21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專區。
民國27年日軍侵占蕪湖,撤銷第二行政督察專區,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專區。是年10月,又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專區。
民國30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專區。
1945,為第六區駐地,屬安徽省皖南行署。
1949年4月24日,蕪湖縣解放。5月,以蕪湖城區與其近郊成立蕪湖市,屬皖南行署。蕪湖縣屬皖南行署蕪當專區。1950年撤銷蕪當專區,蕪湖縣直屬皖南行署。
1953年2月,改屬蕪湖專區。
1959年1月,蕪湖縣和蕪湖市郊區公社合併,成立蕪湖市郊區人民公社聯社,對外保留蕪湖縣名稱。
1960年1月,撤銷聯社,市郊區劃出,蕪湖縣仍屬蕪湖專區。
1971年1月,原宣城縣8社2鎮劃屬蕪湖縣。3月,縣治遷灣沚鎮。
1980年1月,縣改轄於蕪湖市。
1989年,行政隸屬未變。
2018年6月,一份題為《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補充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有關情況的報告》(皖政【2018】45號)的檔案在網路上流傳。檔案披露了蕪湖市最新一輪行政區劃擬調整方案:撤銷蕪湖縣,設立蕪湖市灣沚區。
蕪湖縣西北緊鄰蕪湖市區,屬於典型的市縣同名,面積670平方公里,人口35萬。繁昌縣地處蕪湖市西南部,面積590平方公里,人口28萬。無為縣位於長江江北,與鳩江區隔江相望,面積2022平方公里,人口121.4萬。
灣沚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灣沚區轄灣沚鎮六郎鎮陶辛鎮紅楊鎮花橋鎮5個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灣沚區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北與蕪湖市郊區及當塗縣毗連,東以裘公河、東南以九連山脊與宣城縣分界,西南隔漳河與南陵繁昌兩縣為鄰,西瀕長江。境域呈矩形,東西境最寬處約40公里,南北長約51公里。地處東經118°17′~118°44′,北緯30°57′~31°24′。全境970平方公里。

地貌

灣沚區地處長江及其支流水陽江、青弋江和漳河交匯地帶,境內水網密布,低山、丘陵分布零星,除與宣州市接壤處和行廊山屬低山外,以沖積平原、台地構成了地貌主體。其餘均是丘陵和殘丘,散落在平原和台地之上。
蕪湖縣蕪湖縣
圩區平原主要分布水陽江與青弋江交匯處的大閘、王、祠山、易太、清水等鄉、鎮境內。由河流沖積物組成,地面海拔6~8米左右,局部高地10~12米左右,汛期水位大於地面高程,主要靠堤埂防洪,溝塘率小於平原總面積10%。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面比降為1/500/~1/1000。各區鄉為獨立的圩口,一般中央低,周緣高,相對高2米左右。
沖積台地分布於縣內東部,東至東門渡,南達九連山麓,西到縣城,北延黃池河南。南寬北尖,邊緣谷地伸入台地,如樹葉狀。原為高級河流階地。再經輕度下切,不僅周緣較低陡,而且內部沖溝發育,呈起伏不平狀態。平均海拔南高北低,南部孫村、俞村為40~50米,中部朱家村、楊莊30~35米,北部城山、丁院20~25米。台面也由南向北傾斜,平均比降為1/500左右。相對高度南部20米,中部15米,北部10米左右。台面坡度南部也大於北部,南部5°~8°,北部小於5°,組成物質,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網紋紅土礫石層,上層覆有下蜀黃土,在剝蝕作用顯著的台面、下蜀黃土已沖刷殆盡,網紋紅土直接出露地表。其上發育土壤層,地質粘重,有機質含量不高,一般台間谷地闢為水田,台頂、台坡種旱作。
高丘境內九連山、馬鞍山、白馬山等屬此類型。呈北東向展布,其中以九連山最長,起伏蜿蜒4公里左右,最高峰199.3米,馬鞍山雙峰突起,中為鞍部,狀似馬鞍,故稱之,最高峰140米;白馬山雖不及九連山延伸範圍長,但寬度較大,可達1公里左右。坡度多為20°~25°,尤其白馬山北段山坡和九連山西北坡,比較陡峻,大都在30°以上,且岩石裸露,十分崎嶇。九連山、馬鞍山主要由砂岩、頁岩、粉砂質頁岩等組成;白馬山主要由石灰岩組成。

氣候

灣沚區年平均氣溫15.7℃,一年之中,冬季1月,平均氣溫2.7℃,夏季7月平均氣溫27.9℃。平均年較差25.2℃。春秋兩季的月際氣溫升降變幅大,春季氣溫由3月的9~10℃到5月升至20~21℃,氣溫上升11℃;秋季氣溫由9月的23℃到11月降到11℃,氣溫下降12℃;而冬、夏兩季的月際氣溫變化幅度較小,都在3.5℃以下。
年平均降水量為1304.7毫米,年雨日135.2天。全年雨量主要集中在三個季度:春雨期:4——5月中旬,歷年平均雨量213.5毫米,占年雨量的16%左右。梅雨期:6月中旬到7月上旬,平均降水量27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7%。秋雨期:8月中旬到9月中旬,受冷空氣及颱風影響,降水強度大,歷年平均195.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5%。
4——9月為一年中暴雨日雨量>50毫米最多的時段,其中5——8月為暴雨集中期,年平均4.3次,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年平均0.7次,主要集中在六、七月份的梅雨期。
平均降雪初期在12月中旬,平均終雪期在3月上旬驚蜇前後,平均降雪日數10~12天。
歷年太陽輻射總量平均113.4千卡/厘米2。年平均日照時數1982.2小時。年日照百分率45。各月日照時數以8月最多,達231.4小時;2月最少,115.5小時。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一倍多。盛夏7、8月份日照長,太陽輻射量也多,約占全年總量的23%。冬季1、2月份,太陽輻射量少,占全年總量的11%,太陽輻射量與溫度的年變化基本一致。
蒸發量以8月最大,達228.2毫米,1月最小,只54.4毫米。年均降水量與年均蒸發量相差332.9毫米,接近每天蒸發多於降水1毫米。
境內多崗地圩區,地勢開闊,風速偏大,歷年平均風速為3.3米/秒,歷年最大風速20米/秒。各月都有大風風速大於17米/秒發生,以3——8月最多,7、8月大風次數多,風速也大。
風向季節性交換不明顯,全年盛行東北風到偏東風。風向頻率平均在11%以上,一般年份11月到次年3月,北風最多。4——6月吹偏東風。7月多西南風。8——11月以東北偏東風為主。

水文

灣沚區內的青弋江、荊山河、趙家河、裘公河、水陽江、青山河、漳河等21條河流帶,不同程度的發育有古河床、古河漫灘及近代河床沖積帶和沖積平原,蘊蓄著豐富的地下水。如灣沚城東側8號供水孔,日湧水量1550.2噸/日,水滲流量為4.6公升/秒;黃池鎮5號供水孔湧水量為870.9噸/日,水滲流量為14.6公升/秒。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陸生植物有馬尾松黑松金錢松五針松雪松杉木水杉池杉南洋杉側柏龍柏檜柏翠柏鳳尾柏真柏鑽天楊毛白楊、義大利楊、河柳、龍爪柳、垂柳、銀杏、楊梅、白榆、榔榆、櫸、朴、竹科 毛竹、淡竹、水竹、青竹、斑竹、紫竹。
野生中藥材有黃花蒿、家艾、菌陳蒿茅蒼朮紅花大薊、刺兒菜、一年蓬、土牛膝、佩蘭、佛耳草、旋覆花、馬蘭、苣買菜、蒲公英、蒼耳、、白茅、狗尾草、鴨跖草、莎草、水蜈蚣、荸薺、姜、燈心草、百合、吉祥草、拔契、麥冬、金針菜根、半夏、天南星、山藥、菖蒲。
水生植物有浮萍、鳳眼蘭、菱、蓮、滿江紅、金魚藻、田字草、槐葉頻、扁擔草、茭白。

動物資源

環節動物,蚯蚓、水蛭俗稱螞蟥。
軟體動物,、蝸牛、螺獅、田螺、蜆、釘螺、三角蚪。
節肢動物,蜻蜓、螳螂、胡蜂、蝗蟲、蜜峰、知了、紅蜘蛛、螞蟻、虻、菜粉蝶、幼蟲、菜青蟲、花椒、鳳蝶、金龜子、蟋蟀、溪蟹、河蟹、米蝦、沼蝦、蜘蛛、蠍、蜈蚣。
魚類,青魚、草魚、鰱、鱅胖頭魚、鰣魚、鯉魚、鯽魚、鯿魚、銀魚、烏鱧烏賊、鱖魚桂魚、鯰魚、白鰷、蝦虎魚、針口魚、紅鯉魚、螃皺魚、鰶刀魚、黃鱔、泥鰍、翹咀白、俗稱水葫蘆、翠鳥俗稱拖魚鳥
鳥類,黃鸝、啄木鳥、烏鴉、喜鵲、鳶老鷹、大雁、雉野雞、百靈、蠟嘴、山樹鶯、貓頭鷹、池鷺、白鷺、董雞、白鶺鴒、藍翡翠、三寶鳥、白頭鵯絲光掠鳥灰喜鵲、黑卷尾、小雲雀、扇尾沙、鴛鴦、家燕、金腰燕、麻鵲、鳧又名野鴨、張雞、錦雞、野鴿、相思鳥。
哺乳類,野生動物有黃鼠狼、水獺褐家鼠、黑線姬鼠、松鼠、蝙蝠、刺蝟、豬獾、狸貓、獐、野兔、狐狸、穿山甲。

水資源

灣沚區境內大小河流共21條,其主要河流8條,河道總長307.6公里,分為青弋江、水陽江、漳河三大水系。有善瑞鄉的黑沙湖、南塘湖,圍山鄉與市馬塘區之間的殷村湖,灣沚南的南湖、東湖,新義鄉的鴨蛋湖,黃池鄉周村湖等。

礦產資源

非金屬礦產
石灰岩礦,本縣石灰岩有兩條分布帶:石——白馬山——火龍崗——荊山北東向石灰岩帶,該帶斷續長約17公里。中厚層屬質地較純的石灰岩,厚約640米,潛在資源遠景儲量可達2.72億噸以上。九連山——蘭山石灰岩帶約4.2公里,如以厚240米,延深100米概算,潛在資源遠景儲量可達1.52億噸。
白雲岩礦,分布在九連山——蘭山石灰岩礦帶的底部,厚約13米。如以分布長4.2公里,延深100米概算,潛在資源遠景儲量可達1360萬噸。
方解石礦,該礦在縣域出露極少,僅分布於火龍崗孤山石灰岩地區構造破碎帶中,作充填物出現,規模小、無工業開發價值。
鋁土質頁岩礦,分布於九連山——蘭山西北麓的煤礦層上部,厚約7米,呈層分布,出露長4.2公里,延深100米,概算潛在資源遠景儲量可達735萬噸。火龍崗煤礦上部亦有分布,未作概算。
白陶土礦,分布面廣,見於白馬鄉下馬湖後山頭、九連山——蘭山西北坡、行廊山邊緣等。遠景儲量較大,預測每類白色和灰色資源儲量都在100萬噸以上。
瓷石礦,見於白馬鄉上陽村。俗稱鋁釩土,出露範圍廣,未作詳勘。
燒白石礦,分布於白馬鄉上陽村東南的後山,經鍛燒後成潔白石粉,為優質的陶瓷資源。概算潛在資源儲量大於100萬噸。
石膏礦,主要分布在和平鄉周家大村和保豐鄉的黃新等地。在地層中呈斑點狀,團塊狀和薄層狀。規模小、不具有工業開採價值,僅為一礦化現象。
磷礦,主要分布於九連山西北緣,上志留統茅山群地層中。為扁豆體狀膠磷,呈多層次產出,規模小,品位低,僅為一礦化現象,無工業開發價值。
黃砂,縣域的黃砂主要分布於青弋江流域。正常年,每年由上游洪水排運的黃砂為40.5萬噸左右,最大日平均輸砂率465公斤/秒。縣域青弋江河床分布的黃砂純度高,雜質少,顆粒均勻,多為銳角,承受壓力大,是優質建築砂。青弋江河道方村至西河十甲壩,全長約45公里,總藏量約5100萬立方米。
能源礦產
泥炭,主要分布於青弋江西側湖沼地區,在石2鄉八里灣至趙家、善瑞鄉的南塘湖和黑沙湖,埭南鄉的五埂、陶辛鄉的汪村等地均有分布,與南陵、繁昌泥炭層連成一體,構成蕪南繁泥炭礦田。
煤礦,縣域煤礦有兩個區段:東區段:分布於九連山——蘭山隆起帶西北邊緣的三元鄉境內,煤系地層為晚二迭世龍潭組地層,出露長度約4.2公里,煤系地層總厚85米。西區段:分布於火龍崗,屬二迭系龍潭組煤系,含煤地層斷續出露長約2公里。有A、B、C三個煤層:A煤層厚0——3.06米,B煤層極不穩定,C煤層在井下偶達2米以上。由於構造推復擠壓,A、C煤層極不穩定,呈藕節狀分布,局部呈較厚的煤包,屬半無煙煤。
金屬礦產
鐵錳結核,主要分布於白馬山、行廊山、九連山帶的溝谷之中,鐵錳含量僅占20%左右。

人口民族

2016年末,灣沚區公安戶籍人口34.7萬人。全縣人口中,男性人口17.9萬人,女性人口16.7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0.4‰,死亡率為6‰,自然增長率為4.4‰。

經濟

綜述

2016年,灣沚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2億元,比上年增長3.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7.6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1512元,比上年增長8.5%,按年末匯率中間價折算為10720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9.4:59.9:30.7調整為9.0:59.5:31.5。
灣沚區
全年實現不含基金財政收入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8.0億元,增長7.5%。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營業稅1.3億元,下降55.3%;增值稅(含改徵增值稅)7.9億元,增長10.7%;契稅2.6億元,下降18.9%;企業所得稅(25%)1.2億元,下降26.2%%;城市維護建設稅0.8億元,增長22.0%;土地增值稅0.3億元,增長30.6%。全年完成一般預算支出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教育支出3.7億元,下降6.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6億元,增長10.6%;農林水事務支出4.1億元,增長4.2%;住房保障支出1.2億元,增長9.0%;醫療衛生支出2.3億元,增長14.6%;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5.7億元,增長18.9%。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4.6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5000萬以上項目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額155.4億元,增長13.5%。全年新增固定資產108.6億元,下降8.2%。本年項目建成投產率達33.8%,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36.9%。
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16.7億元,增長62.6%;第二產業投資194.9億元,增長17.2%,其中工業投資194.9億元,增長17.2%;第三產業投資83.1億元,下降3.5%;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30.4億元,增長22.2%。全年銷售商品房面積為53.5萬平方米,增長50.0%;商品房銷售額21.0億元,增長43.8%。

第一產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3789 公頃,比上年增加360公頃;油料種植面積6295公頃,減少168公頃;棉花種植面積3632公頃,增加52公頃。糧食產量20.03萬噸;油料產量16822噸,增產2.6%;棉花產量4100噸,減產4.1%;蔬菜產量15.7萬噸,增產5.0%;肉類產量16419噸,增產1.6%;水產品產量31089噸,增產2.2%。
農業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23285噸,農業用電量2544萬千瓦時。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新增農業專業合作社16家、家庭農場285家,新評定省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示範合作社1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5家;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6個、綠色食品9個,獲批全省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

第二產業

2016年,382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635.6億元,同比增長12.4%;實現增加值150.4億元,增長10.1%。其中,首位產業實現產值397.5億元,增長16.3%;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221.0億元,增長20.2%,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4.8%;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83.0億元,增長19.7%,實現增加值93.9億元,增長15.1%。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 98.2%。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6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實現利潤總額15.7億元,利稅總額34.6億元,分別比上年下降60%和45.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49.7%,比上年下降26.7個百分點。
全年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28家,完成總產值42.4 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實現利稅 2.6億元,增長4.0%。本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09萬平方米,下降16.9%;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13萬平方米,下降14.4%。

第三產業

2016年,灣沚區實際利用外資23421萬美元,增長11.0%;實際利用內資367.1億元,增長5.9%,其中省外資金130億元,增長2.8%。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6.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8.8億元。實際利用內資17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3421萬美元。園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4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62.9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實現稅收收入14.4億元,增長19.9%。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分區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6.5元,增長9.2 %;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8.6億元,增長13.1%。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48.1億元;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7.0億元。
全年進出口總額3391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進口總額4849萬美元,增長237.9%;出口總額29065萬美元,下降11.4%。
全年接待國內外各類遊客118.2萬人次,其中接待國內遊客118.1萬人次。全年實現旅遊業總收入8.7億元,其中旅遊創匯收入59.7萬元。年末共有旅行社1家;2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區)6處。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7.2億元,比上年增長6.6%。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54689萬元,比上年增長44.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含快遞業務)18100萬元;電信通信業務總量36589萬元。全年函件總數5.26萬件。本地固定電話用戶2.5萬戶;行動電話29.5萬戶。年末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7.6萬戶。
2016年,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200.9億元,比年初增加36.4億元。城鄉住戶儲蓄存款121.9億元,比年初增加16.9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63.5億元,比年初增加15.2億元。
2016年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7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人身險1.2億元,增長12.0%;財產險0.5億元,增長9.7%。保險賠付支出方面,人身險559萬元,比上年增長21.3%;財產險4332萬元,增長12.8%。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6年,灣沚區當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專利申請1743件,專利授權655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連續六年位居全省縣級第一。

教育

截至2018年末,擁有高校兩所安徽信息工程學院新蕪校區,安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兩所蕪湖醫藥衛生學校與安徽技師學院。普通中學18所,專任教師1289人,在校學生14295人;國小38所,專任教師1111人,在校學生17682人;幼稚園56所,在園兒童8724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100%。

文化

截至2016年末,全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館藏圖書20.1萬冊。縣級廣播電台和縣級電視台各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99%。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5項,發現文物遺存102處。全年舉辦大型文化活動27場次,大型民眾性文化活動54場次;文藝團體演出1156場次,其中送文化下鄉208場次。建成5個鎮綜合文化站、87個農家書屋。

衛生

截至2016年末,灣沚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9個,疾病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血吸蟲防治所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9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共有標準化村衛生室112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955張,其中醫院、衛生院930張。衛生機構人員數132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68人,註冊護士323人。

體育

截至2016年,灣沚區舉辦縣級全民健身活動24次,參加活動人員3.0萬人次。建成62個村農民體育健身場地。共銷售體育彩票2079萬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6年,灣沚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7.4萬人,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32.3萬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530元/月提高到576元/月。全縣新註冊企業1384戶、個體工商戶3695戶。全縣擁有各類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4個,床位1315張。全年共銷售社會福利彩票2756萬元。

交通運輸

蕪湖縣交通便捷,距南京祿口機場、合肥新橋機場2小時,境內正在開工建設蕪宣機場;滬渝高速公路、蕪雁高速公路、銅南宣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在縣域設有出入口,皖贛鐵路擴能改造、商合杭高鐵等項目正在建設。境內青弋江直通黃金水道長江,疏浚拓寬後的蕪申運河為三級航道,可通1000噸貨輪,至上海航程比從長江上行縮短近100公里。
2016年公路客運量4210萬人,比上年增長9.7%;公路貨運量9510萬噸,比上年增長9.7%。水路貨運量11089萬噸。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36926輛,比上年下降0.5%。年末民用船舶2636艘。全縣公路里程118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164公里。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52公里,一級公路31公里,二級公路100公里。

歷史文化

方言

灣沚區境內的方言分為土著話和“客話”兩大類。土著話是當地人說的話,主要分布在瀂港、方村、易太、紅楊、灣沚5個區的26個鄉,約占全縣人口73%。“客話”主要是在不同時期由巢縣、無為、桐城等地遷徙來的移民所說的話。分布比較集中的有王瀂、大閘、祠山、張鎮、天民、易太等鄉及清水、荊山、城關灣沚三鎮。占全縣人口23%。

宗教

佛教,灣沚區佛教始傳於東晉,興於宋、明,清鹹豐年間衰落,同治、光緒年間復興。赭山廣濟寺、荊山荊山寺,均為著名佛教寺廟。
道教,灣沚區道教屬江西龍虎山張天師“正一教派”,道士亦稱俗家道士,火居道士均散居各鄉,家居、就業、娶妻如常人,習吹奏打擊樂器,誦經,做度亡法事,約有60餘人。分別受各個道觀住持管轄,有法事召之即來,事畢住持給點酬金即去。建國後,因喪葬從簡,法事作為迷信被禁止,道士大都還俗改行,其活動基本停止。本縣“全真教派”有九十殿主持徐望華道士,灣沚鎮文昌宮主持修煉道士名不詳,白馬鄉三聖祠主持葛志寬道士,花橋鄉寶塔山符川觀主持道士許真人。建國後,中斷。
天主教,清光緒元年1875,天主教始傳灣沚區。法籍傳教士金式玉神父購地建堂,於光緒廿一年八月,正式成立蕪湖教區。駐蕪湖教區有神父滕伯祿及兩位輔理修士。教區有總鋒區5處,本堂33座,分堂210座。建國後,教區屬市,本縣原有10座分堂即方村、竹絲港、清水河、窯頭、瀂港、新豐、竹塘、紅楊樹、西河鎮、灣沚鎮的分堂,也大部分先後拆毀。灣沚天主教堂,於光緒十六年為西班牙滕伯祿神父所建,民國元年1912寧國府朱神父華人圍牆續建。現有天主教堂一幢,神父樓一幢,偏屋五幢,計36間,總面積2000平方米。1989年8月,灣沚天主教堂歸蕪湖市天主教區所有。
基督教,19世紀末葉,西方“差會”傳教士廬義德、畢竟成、戴德生先後來蕪設立教堂,傳播基督教。其時,蕪湖傳教區有11個教會組織,其中,外籍傳教士46人,內地30人。
伊斯蘭教,亦稱回教、清真教或穆斯林教。清初傳入灣沚區。時城西吉祥寺建有清真寺禮拜寺,鹹豐年間兵燹而止;同治三年1864繼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接受捐款,擴建殿宇、客廳和浴室。回氏人口繁庶,瞻禮教徒日益增多,每逢“古爾邦”節和開齋節,教徒紛紛聚集教堂,進行禮拜活動。

風景名勝

珩琅古塔

珩琅古塔,是蕪湖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大修於明代萬曆年間,為六面七層樓圓式磚木結構,高24米,底座為方形轉角椅柱,每層塔頂各有四層磚沿疊山,呈菱角牙子形,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炮彈襲擊,塔剎傾斜,樓閣被焚。

和平生態園

和平生態園,位於蕪湖縣紅楊鎮境內的和平生態園,被批准為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公園內森林植被6000餘畝,各類樹木120餘種,其他植被460餘種,野生動物100多種,有“天然氧吧”之稱。每年有數十萬隻鷺鳥在此棲息、繁衍,有萬鷺齊飛,雪(鷺)壓青松之奇觀,被遊人譽為“蕪湖天然動物園”。園內還有十大植物基地及將軍苑、博士村、知青屋、汪皇殿、西鳳庵、鴻蒙寺等景點。

  

隱居官巷

北陶村官巷組建村於北宋年間,是該鎮最古老的村落之一。徜徉在今天的官巷,但見青石板路蜿蜒曲折,雕梁花窗飛檐出甍,透出一派清新雅致的徽風皖韻。這是該村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建設美好鄉村的剪影。

六郎濕地花海

50多個純荷蘭進口鬱金香品種,20多個花色,300畝觀賞面積,華中驚嘆。信步走來,春暖花開,一株株鬱金香的枝頭嬌艷的花朵縱情怒放。置身花叢中,感受微風拂面,觀鬱金香與小橋流水共舞。主幹道左側有一面積6350平方米的恆溫恆濕科技展館,館內遍植熱帶花卉及熱帶果林,神奇的番茄樹、奇特種子展館、3D多媒體展廳以及多種無土培植技術的展示區,無不盡顯高科技農業技術的魅力。

殷港小鎮

從蕪湖市區沿S104省道東行15公里,路邊一個個充滿藝術創意的景觀撲入眼帘,大大的 “八百里皖江藝創特色小鎮第一鎮”的LOGO告訴人們,殷港藝創小鎮到了。
位於青弋江畔的殷港藝創小鎮,近年來聲名鵲起,其特別之處,在於藝術教育。安徽頂峰教育集團以其獨特的藝術教育理念,讓成千上萬名藝考生選擇這裡作為實現人生夢想的出發地,邁入高校的大門。

著名人物

王叔瀾(?——1960),安徽蕪湖人,安徽省近代體育運動的開拓者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