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楊家埠木板年畫

濰縣楊家埠木板年畫

濰縣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一種流傳於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傳統民俗工藝品。明代隆慶二年後,楊家埠年畫藝人創立了“恆順”、“同順堂”、“萬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畫店。清代乾嘉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始興盛,至鹹豐年間達到鼎盛,一時間,當地出現了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的盛況,年畫人才輩出,楊家埠木版年畫曾行銷大半箇中國。1949年後,因戰亂而一度蕭條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枯木逢春,重新煥發了生機。1952年,楊家埠木版年畫印製780萬張。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專門對楊家埠木版年畫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木版年畫作為域地道的農民畫,植根於民間,土生土長,集中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勤勞智慧,凝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和強烈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濰縣楊家埠木板年畫
  • 地區山東
  • 時代:明代
  • 領域:藝術
藝術簡介,發展歷程,歷史溯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特種郵票,有關人物,

藝術簡介

年畫在中國民間是一種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形成的一種農耕社會特殊的象徵性裝飾藝術。產地不同,風格迥異。數百年來,楊家埠木版年畫按照農民的思想要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要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樸雅拙、簡明鮮艷的風格。它植根於民間,裝飾於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願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 坐落在濰坊市東北方向三十里處的西楊家埠村,自古至今盛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三大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之一。
孫忠會1984年創作《水滸》系列之孫二娘孫忠會1984年創作《水滸》系列之孫二娘
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每年春節年畫題材都會更換一次,許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現之後,馬上就能夠在年畫中反映出來,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發展歷程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代,源於濰縣西楊家埠村,有“公茂”、“永盛”、“吉興”、“廣盛泰”、“萬順”等數家畫店。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公茂畫店又分出“大順”和“公興”畫店。到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西楊家埠畫店發展到60多家,東楊家埠出現“永順”、“公盛”等畫店。楊家埠木版年畫分鉤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初期為小案子坐印,後改為大案子站印。楊家埠“東大順”作坊有畫版300餘套,每年用20張案子印畫,產量達百萬張以上,全村投入年畫生產者最多時達500餘人,附近村莊到西楊家埠當畫工者也有300餘人,全村最高年產量約5000萬張,用紙達萬令。
孫忠會1984年創作《水滸》系列之武松孫忠會1984年創作《水滸》系列之武松
傳統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多為藝人自畫、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橫披、方貢箋、福子燈、花瓶及各種神像等。清乾隆、嘉慶年間,創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當時生產勞動的年畫作品。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了反映政治、風俗、諷刺、幽默、故事、戲曲、花鳥等方面的題材,如《義和團》、《炮打日本鬼》,廟會風俗畫《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擔子》、《打婆婆變驢》和《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天下地理圖》、《天下帝王圖》、《四岳圖》等作品。這時,年畫體裁繁多,一戶農家院落從大門到炕頭,從糧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內容和形式的年畫供張貼。
孫忠會1984年創作《水滸》系列之花榮孫忠會1984年創作《水滸》系列之花榮
清鹹豐年間,天津楊柳青半印半畫年畫傳入,逐步與楊家埠年畫相融合,拓展了楊家埠年畫的創作風格,豐富了內容,增加了品種,成為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的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緒末年),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極盛時期。西楊家埠畫店已達100多家,附近十幾個村莊也興辦了畫店,生產各種年畫200多種,每年來往於西楊家埠的畫商小販多達5000人左右,產品除銷往山東各地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東北等地,有的畫店還到外地開莊賣畫。此間,出現了專業性經營的畫店,如專供東北銷售的大鬥神畫店“東大順”被稱為關東莊,有專管戲曲年畫的西路莊和專印“橫披”、“洋條子”、“灶馬”的膠州莊等。
民國初年,西楊家埠畫店160餘家。1922年後,石印年畫和月份牌年畫興起,楊家埠木版年畫銷量頓減。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多次到楊家埠燒殺搶掠,集市被封,百餘家畫店停業。到解放前夕,楊家埠木版年畫已被破壞殆盡。
孫忠會1984年創作《紅樓夢》系列之孫忠會1984年創作《紅樓夢》系列之
1951年11月,山東省年畫工作隊,為貫徹中央文化部、國家出版總署關於加強年畫工作的指示進駐楊家埠,舉辦新舊年畫展覽,與藝人共同創作歌頌新中國和土改運動的新年畫,幫助恢複印刷生產,並成立楊家埠年畫改進籌備委員會。
1952年10月,華東文化部和山東省文化局組織17人的年畫工作隊,在東楊家埠召開山東省年畫工作會議,濰坊、青島、濟南、徐州等地年畫藝人,年畫業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參加。會議就年畫改革問題進行了討論,正式建立了“楊家埠年畫改進委員會”。同年,組織年畫生產互助組16個,印刷新年畫40萬張。
1953年至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山東省文聯多次組織美術專家、學者和年畫工作隊到楊家埠調查研究,進行年畫改革、創新活動,對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後因開展“文化大革命”,年畫生產停止,年畫資料、原版大部被毀。
孫忠會1986年創作《聊齋》系列之香玉孫忠會1986年創作《聊齋》系列之香玉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文化部藝術處負責人華君武提出“要恢復濰坊民間木版年畫”,並建議組織創作晉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專家到濰坊舉辦年畫學習班。同年12月,山東省文化局組成山東濰坊年畫晉京展出小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畫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濰地區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長黃鎮親臨審查,中國美術家協會華君武、文藝理論家王朝聞以及臧克家等觀看了展出,並給予很高評價。文化部還邀請了44個國家的駐華大使、代辦、公使、參贊100多人參觀了展覽。《美術》雜誌社、中國美術館分別邀請在京的年畫工作者、美術家、美術理論家和報刊記者進行座談。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為此發表了訊息、評論和作品。《美術》雜誌專刊介紹了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東濰坊年畫》。在京展出結束後,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進行巡迴展出。最後,27件年畫作品被文化部對外展覽公司選作出國展品。
1978年恢復“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年畫社對年畫進行挖掘、整理和恢復工作,並採取辦學習班和以老帶新的辦法,培養畫、刻、印、裱等人才,當年印刷年畫70萬張。
1979年,“楊家埠木版年畫社”改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舉辦天津楊柳青、濰縣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三地木版年畫聯展。 聯展以三地新作品為主,另有部分歷史資料,共185件。其中山東新作品51件。 歷史資料14件。 4月7日至10日,在蘇州召開年畫學術討論會。《人民日報》、《中國青年》、《美術》雜誌發表了畫刊和訊息。
1985年,研究所蒐集畫樣280多種,原版200餘套,編輯了《楊家埠年畫原版資料選》、《年畫縮樣》第一、二集及合裝成冊的全色版線裝本和線版線裝本,銷往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共16萬套。1979年至1985年,到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考察參觀的日本、美國、法國、丹麥瑞典澳大利亞奧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國家的友人30多批,百餘人,港澳地區的“高山民藝”、“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兩次來楊家埠大批定貨。
1990年,濰坊市文聯、山東《美術》出版社、四川省民眾藝術館、成都市民眾藝術館、四川《美術》出版社、成都市年畫研究會聯合舉辦“山東濰坊、四川綿竹年畫聯展” ,5月,在成都市開幕,並舉行了一系列學術交流和考察觀摩活動。7月,遷往濰坊市展出。展出期間,四川省年畫藝術代表團在濰坊與同行舉行了多項學術交流,並參觀考察了楊家埠年畫產地。

歷史溯源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始於明朝末年,繁榮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代是木版年畫發展成熟階段。那時西楊家埠村就"家家印年畫,戶戶扎風箏"。建於明崇禎十三年的"吉興號"年畫作坊,面積239.4平方米,房屋11間,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年畫繪刻工麗縝密,古樸雅拙。開始,楊家埠民間木版年畫題材比較狹窄,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迎合民間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繪製《灶王》、《鬥神》、《菩薩》、《玉皇》等;在繪刻方面,一部分取法於宗教木刻畫,如《三代宗親》、《神荼鬱壘鬥神》等;一部分取法於小說、戲曲、科技書籍插圖,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從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畫業發展的畫店有同順堂、吉興、太和、公茂、恆順等。明末,因戰亂遂遭破壞。
清代前期,年畫又得以恢復和發展。又有萬順、公興、公義、公泰、永盛等30餘家畫店大量進行年畫生產。年畫品種增加,繪刻技術更加精熟,產生了如《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那樣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
在此後一個半世紀裡,楊家埠"畫店百家,年畫千種,畫版數萬",是全國三大畫市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此時畫店紛開,僅西楊家埠由楊氏一家開設的就有82家。
清末,製作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傳入之後,給楊家埠年畫固有的古樸雅拙一個很大的刺激,有些藝人不再沿例其本,開始創新。首先新出的年畫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等。其次是"發福生財"的吉慶畫,如《五路進財,發財還家》、《搖錢樹》、《大春牛》、《三大家》等等。這些作品給深受列強入侵、盜賊蜂起之苦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
清末民初,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他支持劉明傑、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他繪畫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刷成"墨貨",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應該說,這是楊家埠年畫"隨欲而進"、"以變圖存"的改革創新時期,它適合人們已經改變的欣賞習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1949年後,因戰亂而一度蕭條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枯木逢春,重新煥發了生機。1952年,楊家埠木版年畫印製780萬張。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專門對楊家埠木版年畫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

藝術特色

楊家埠木版年畫作為中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朝末年,繁榮於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中國著名的三大年畫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間,是楊家埠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楊家埠村已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年畫銷售量每年高達數千萬張,除滿足當地民間需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和內蒙等地,曾以品種多、規模大、銷售範圍廣而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年畫三足鼎立,成為名噪一時的中國民間三大畫市之一。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楊家埠木版年畫體裁形式新穎多樣,從大門上的武鬥神、影壁牆上的福字燈、房門上的美人條、金童子到房間內的中堂、炕頭畫;窗戶兩旁的月光畫、窗戶周圍的窗旁、窗頂,乃至院內牛棚禽圈上的欄門坎,大車、糧囤上也都有專用張貼的年畫。真可謂無處不及、無所不有,把一個農家院落里里外外打扮裝飾得節意濃郁、喜氣洋洋。作為中國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根植於民間。
國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植根於民間,土生土長,集中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勤勞智慧,凝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和強烈願望。長期以來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即在表現手法,它通過概括、象徵、寓意和浪漫主義手法來體現主題。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艷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也正是這種獨到的性格特點,因而倍受中外來賓和專家學者們的厚愛。
它的題材極為廣泛,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美女娃娃、吉祥歡樂;人情世事、男耕女織;小說戲曲、神話傳說;山水花卉、飛禽走獸;時事新聞、諷刺幽默;還有些以實用為目的,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楊家埠木版年畫現已成為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吸引國外客商遊人、發展濰坊外向型經濟的紐帶,成為"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楊家埠木版年畫分鉤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初期為小案子坐印,後改為大案子站印。楊家埠木版年畫還間接地記錄下了中國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情況,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傳承意義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楊家埠木版年畫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每年生產年畫1000多萬張,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0年春節,天津楊柳青、寒亭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在濰坊市十笏園舉辦三地年畫聯展,為廣大美術工作者和觀眾提供了觀摩、學習的機會。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
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裡,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但是,楊家埠木版年畫也有可憂之處。一是年畫題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匱乏,現今除幾位在世的老藝人,能系統並真正掌握木版年畫技藝和精髓的接班人,幾乎沒有,而這將直接影響今後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和生存。因此,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應儘快啟動,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保護和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東省濰坊市的楊洛書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特種郵票

國家郵政局定於2005年2月1日發行《楊家埠木版年畫》特種郵票1套4枚,另發行小全張1枚。詳情如下:
《楊家埠木版年畫》特種郵票發行情況《楊家埠木版年畫》特種郵票發行情況
《楊家埠木版年畫》特種郵票(部分)《楊家埠木版年畫》特種郵票(部分)

有關人物

張殿英,發掘、保護山東濰縣木版年畫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他為了研究和傳承這門民間藝術,開始走訪當地的民間年畫藝人,並從理論上思考和學習木版年畫的傳承技術。1981年他又辭去了昌濰師專藝術系優越的工作條件,進入濰縣年畫研究所,專心研究濰縣木版年畫藝術。在這10年間,張殿英在與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收集年畫畫板500多套.濰縣年畫研究所改名楊家埠年畫研究所後,先後就楊家埠木版年畫在相關專業刊物和新聞媒體上發表了眾多的理論和推介作品,使楊家埠木版年畫也開始擠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縣、四川的綿竹之列中。鑒於張殿英“在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作方面成績卓著”,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4年6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品博覽會”上,張殿英的“保護木版年畫三大件”——手工木版水印《山東濰縣年畫》、年畫長卷《農家樂》和《年畫工具百寶箱》榮獲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金獎。
溫家寶總理看望張殿英溫家寶總理看望張殿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