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美牌坊

濟美牌坊

濟美牌坊為江西唯一一座四柱四面的石牌坊,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坐落於會埠鎮西莊村的潦河旁,距縣城28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美牌坊
  • 坐落於:江西奉新縣會埠鎮招邊村的潦河邊
  • 牌坊高:9.68米
  • :4.15米
遠看牌坊遠看牌坊
濟美牌坊為四柱四面的石牌坊,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這是明皇朝為表彰奉新華林胡氏後裔胡士琇及其祖先胡仲堯、胡仲容兄弟賑饑、辦書院、修橋功德而修建的,坊主在《明史》中有記載。牌坊四面均題有“濟美”兩個斗大的字,故稱之為《濟美石坊》。“濟美”兩字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世濟其美”:指後代繼承前代的美德。
據《江西胡氏大成譜》記載:官宦為紀念和表彰明布政使司理問胡士秀及其祖先宋國子監主簿胡仲堯、宋光祿寺丞胡仲容等捐廩以賑民、創南康橋、造馮川橋、建華林書院修孔子廟等善行義舉耗官銀30萬兩而立。因胡氏家族能“世濟其名,不隕其名”,故稱濟美牌坊。
濟美石坊東、南、西、北向形制劃一,文字相同,每面枋間嵌有絛環板3塊,由下向上,第一層題:“從侍郎布政使司理問所理問胡士琇”,第二層題:“濟美”兩個大字,第三層鐫刻“聖旨”二字。均為楷書,雙鉤石刻。
牌坊高9.68米,寬4.28米(柱外包尺寸),平面為正方形,四面四柱,由四根花崗石柱構成四門,石柱斷面為420×420毫米,各構件均以榫卯連線,每面由一個門樓式牌坊榫式聯結組合而成,牌坊四角作挑檐狀,斗拱及檐樓均為青石,斗拱共3層,檐樓20個。整座牌樓上下內外刻滿圖案,千姿百態,形象生動,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壽子富貴”、“福喜平安”等圖案,以及人物、花卉、禽獸和幾何形穿花圖案,蓮花瓣狀圖案等。這是一座雕刻精美、紋樣圖案豐富、建造年代及建坊緣由清晰、結構穩定、比例均衡的四面石坊,是明代石雕建築中的瑰寶。
牌坊內部牌坊內部
牌坊上石刻人物造形別致,栩栩如生,雖歷經400多年的風雨,但流暢的線條,蒼勁的筆力,依然清晰可辨。坊內四方各層青石板上均有題記,刻有一千多字的建坊始末,記錄了華林胡氏捐廩賑饑民、架橋修路、創辦華林書院、創建孔子廟等濟美事實。牌坊上還記載著華林胡氏四段千古流傳的佳話。尤其是南面第二層橫樑上(圖8),“舉朱幡、迎快馬、路旁書童仰頭望”,六匹快馬千里送喜報的石刻,講述的是,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華林書院有三位學子,同年並登進士第,朝庭派人送喜報到華林的動人情景。宋太宗還寫詩讚曰“黃河曾見幾番清,罕見人間有此榮。千里朱幡迎五馬,一門黃榜占三名……最喜狀元並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牌坊正面牌坊正面
四面形制的石坊全國極少,江西僅此一座,已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較有名的有兩座,一是徽州豐口“台憲”坊,建於嘉靖年間(1522-1566年)。另一座是著名的歙縣許國石坊,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建造年代均較濟美石坊略早。前者在形制、規模和精美程度上,遠不及濟美石坊。後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濟美石坊在石雕藝術上,一點也不亞於它。
濟美石坊位於潦河邊,古時這裡是水陸交通要道,是華林胡氏設館迎接名公巨卿、遊學之士的較重要的祖居地。但到近現代,這裡已成了人跡罕到之處,最近的招邊村距牌坊100米以外,四周是大片的農田,一座精美的石雕牌樓,就這樣藏在深閨待人識。當更多的人認識了它以後,一定會為它的精美石雕藝術所折服,濟美石坊也一定會在中國古建築史上、特別是中國牌樓建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由於年久失修,濟美石坊於2010的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成功的維修。維修前濟美石坊總體布局基本完整,但基礎、地面、邊柱、童柱、額枋、花板、平板枋、斗拱及檐樓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維修時堅持“四個保存”的原則:即保存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和原工藝手法,儘可能的保留原構件,審慎、合理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
牌坊上還記載著華林胡氏四段千古流傳的佳話:捐廩賑災,架橋修路,創辦華林書院等濟美事實,尤其是南面第二層橫樑上,“舉朱幡、迎快馬、路旁書童仰頭望”,講述的是宋雍熙二年(公元986年),華林書院有三位學子同年並登進士第,朝廷派人送喜報到華林的動人情景。
濟美牌坊是江西省唯一的四方牌樓,極具文物價值。距牌坊50米處為招賓村,古時這裡是水陸交通要道,是華林胡氏設館迎接名公巨卿、遊學之士較重要的祖居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