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面花

澄城面花

面花俗稱花饃,自古以來,是陝西澄城當地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手工藝術,根據有關資料分析,民間面花工藝技術,可追溯到漢朝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所以從最初單一的祭品形式發展到目前的品種多、花樣全、技術含量高的藝術作品,無論是四時八節、婚喪嫁娶、生子慶壽,都足饋贈親友的佳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城面花
  • 俗稱:花饃
  • 地點:陝西澄城
  • 時期漢朝初期
簡介概述,藝術特徵,主要價值,製作物品,歷史淵源,分布區域,

簡介概述

澄城面花,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圖飾紋樣,與豐富的民俗風尚緊密結合,展示出人類生死繁衍,代代相傳的程式,蘊含著朋門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熱愛。
民間農婦用特等麵粉藉助用針、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綴成各種圖案形象栩栩如生,絢麗多彩,豐富民間民俗文化生活,體現著勞動人民純樸意願,促進了歷史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發揮聰明才智,想像豐富,構思新穎,匠心獨具,巧奪天工,技藝精湛,風格獨特,代代相傳。
1983年西安展出,198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深受專家、學者,以及一些外國朋友的讚譽,展品並在民族文化宮收藏,爾後又多次知口省市民間藝術展,1998年在省“新桃源杯”面花大賽中榮獲一、二、三等和組織獎全部獎項。2004年,在全省優秀民間藝術品觀摩展中榮獲二等獎, 2004年被陝西省文化廳授於陝西民間藝術之鄉、面花之鄉。在2005年的“黃土尋根民間藝術展”中榮獲一等獎。2009年全省面花大賽中榮獲銀獎。

藝術特徵

澄城面花的特點:
一是造型生動,圖飾鮮活。民間藝人以豐富的想像力,大膽的誇張手法,製作的各種花鳥蟲魚、動物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使專業藝術家嘆為止觀。
二是粗獷、厚實,色彩對比鮮明。澄城的面花象澄城人的性格,粗獷、豪爽實在,澄城喪葬的花奠饃可以說全國第一大,女兒納良蒸的包包饃,個人可吃三到四天,一般花饃都是大紅大綠,給人一種紅紅火火、生機勃勃的感覺。
三是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圖飾紋樣,與豐富的民俗風情緊密結合。如:孩子滿月的“魚變娃”,是生殖繁衍的象徵。祝壽,壽桃上貼的“福”“壽”字,意寓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紅白喜事多用大花雞,示意吉祥如意。古歷九月九,娘家給女兒送,“糕”與“高”同音,有生活節節高的意思,象縣北人做為棗糕,有早生貴子的意思。正月十五,大人給小孩送鶼鶼饃,鶼鶼足人們傳說中的一種漂亮小動物,民間藝人說鶼鶼做得越漂亮,孩子就長的漂亮,因此鶼鶼饃的眼睛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蒸鶼鶼饃中間要包點油拌饃渣、蔥花,以示空心,希望孩子長大聰明,民間常說的白事,死了人的事,人們穿白戴孝,用的所有東西都是白的,以白示孝,但蒸的花饃卻是花花綠綠,色彩鮮艷,實際上是祈禱死者到天堂後的生活美好。花饃上的戲劇人物也有陪葬的意思。
澄城人就是這樣,用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面花藝術,展示生活,裝扮生活,也反映了澄城人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熱愛。

主要價值

面花形象可愛,栩栩如生,再施上紅、綠、黃等鮮艷的食色良綴,既是觀賞的藝術品,又是食用的麵製品,其類型婚壽送禮屯饃,喪葬祭奠花饃,嬰兒滿月花饃,節日陳設花饃等。
面花作為農村最具實用性的藝術品,現在仍然足婚喪嫁取、生子、慶壽、四時八節來親戚,串鄰里,訪朋友的饋贈佳品,豐富的民俗生活為面花藝術的流傳提供了肥田沃土,體現著勞動人民的純樸意願,呈現著民俗風情的精神奧秘,仿佛天女撒向人間的爛漫山花,美化人民的生活,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有著不可十氐估的作用。對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起著促進作用。澄城面花以它獨特的造型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廣泛的套用範圍,深深的紮根於民間。

製作物品

麵粉、水、梳子、剪刀。黃、紅、藍、綠等各種顏色的食用顏料。
澄城面花2澄城面花2

歷史淵源

澄城面花,俗稱花饃。自古以來,是澄城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手工藝術品,主要表達忠誠之意往往足婚喪大串,四時八節相互來往的最佳禮品,表達崇高的敬意。
根據有關資料分析,民間面花是由古代圖騰金石禮器演化的產物,民間面花工藝技術,可追溯漢朝初期,距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最初面花是用來祭祀神廟,祭奠祖先的禮品,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宋代民間就盛行這種在春節前夕做“果實花樣的習俗,據《歲時雜記》記載,當時麵塑就“甲冑人物’,“戲劇人物”“孩兒烏獸”可謂奇巧百端,引人入勝。

分布區域

澄城縣澄城縣位於陝西省渭北黃土台塬東北部,幅員一千一百一十二平方公里,北接黃龍山,西依洛水河,四條大溝把全縣分割成三梁一塬,境內溝塬相間,地貌特徵複雜多樣,形成北部低山,山前沖積扇、丘陵溝壑、黃土梁塬、黃土台塬五種地貌單元。
自古以來是南北走向,茨溝為界將澄城大地分為縣南和縣北兩大板地,同時氣候屬乾旱地帶,但南北風俗基本相同,都有傳統面花的民間習俗。
澄城面花分布在全縣十四個鄉鎮266個行政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