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城隍廟樂樓

澄城城隍廟樂樓

澄城城隍廟樂樓位於澄城縣城西街南側城隍廟山門處,坐北向南。原名城隍廟神樓。城隍是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創建於唐貞元十三年(797),明萬曆十年 (1582)整修重建,更名樂樓,始為今貌。石柱石礎等部分構件仍為唐時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澄城城隍廟樂樓
  • 地理位置澄城縣
  • 景點級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創建:唐貞元十三年
簡介,特點,歷史概況,保護狀況,

簡介

明清以來屢經修葺,則呈現出了明代風格。最後一次修繕為1980年10月到1981年10月。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樂樓由三部分組成,中間樂樓為主體建築,兩邊為鐘鼓樓。樂樓系通柱式木架結構,由前檐兩邊石柱四根,木柱兩根,後檐木柱四根,中平柱兩排各兩根,兩邊石制山柱各六根撐起梁架,均用素覆盆式柱礎。上部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琉璃筒瓦覆蓋,釉彩牡丹置脊,龍頭獸吻高翹兩端。頂部兩邊有琉璃山花,垂魚縣空,一腸上部懸置斗八藻井,水粉彩繪一新。樓上層四面枋上承有三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中殿四面承置兩踩雙昂斗拱五輔作,一層為一踩斗拱六輔作,枋內均為卷頭。各層四角角梁遠出,與垂柱及角拱相接,翹起角檐。一、二兩層四周建有廊房,中間為樂庭。系奏樂演戲酬神之所。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城隍廟城隍廟

歷史概況

澄城城隍廟樂樓,原名城隍廟神樓,位於陝西澄城縣西大街。三座古樓,坐北面南,飛檐重檐,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建築群。主樓高大宏偉。東西二側樓玲瓏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壯觀,是陝西關中地區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蹟。
澄城城隍廟樂樓是澄城縣縣唯一的木結構建築,被澄城縣委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澄城縣誌》載,邑城隍廟在西門外,肇建於唐負元中(公元797年), 廟前舊有神樓兩座,俗稱鐘、鼓樓、後震毀其一。獨存其右者,變凋邑幾傾。
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知縣暢孟樂率民增修為三樓。始為現貌。此後雖屢經修繕,但仍保銘文。其中有簡化漢字205個,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簡化漢字。 鐘體還有鑄有“梵書準提神咒”、“智炬如來心破地獄真言”,二者均為梵漢合體為研究梵書文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它如:元代大醮盆、明代大鐵燈、清代振威將軍石生玉墓志銘、辛亥革命紀念碑、馮玉祥將軍施政碑等碑石 、墓誌都有一定歷史的文物價值,深受中外遊客及廣大觀眾讚賞。通過參觀遊覽樂樓、會使廣大人民民眾受到一次生動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保護狀況

澄城城隍廟樂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2001年6月25日 已被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