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發展規劃

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包括界首、太和、三區、阜陽經濟開發區及潁上中北部,人口570萬,經濟總量占全市70%以上,是我市工業發展的主軸和重點區域,在實現阜陽奮力崛起中發揮脊樑作用。為促進該區域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全市“十一五”目標的實現,根據《阜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發展規劃
  • 包括:阜陽經濟開發區及潁上中北部
  • 人口:570萬
  • 重要性:工業發展的主軸和重點區域
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概況,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區域布局和產業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及重點建設任務,政策措施,

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概況

(一)區域概況及基礎條件
1、自然條件。潁河為淮河最大支流,在我市自西北至東南依次流經界首市、太和縣、阜城三區、開發區和潁上縣,全長206.8公里,流域面積4112平方公里。該區域地處淮北平原腹地,黃淮海平原南端,位於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帶,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宜農業種植和畜牧養殖。
2、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農業基礎條件較好,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紅芋為主,兼有玉米、水稻、高梁等。同時盛產各類中藥材,有全國著名的桔梗、板蘭根生產基地。畜牧業較為發達,豬、牛、羊等規模養殖發展較快。
3、煤炭資源豐富。阜陽市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潁河北側,保有儲量80多億噸。謝橋煤礦技改工程已於2006年竣工投產,產能已達到600萬噸/年;劉莊煤礦設計生產規模800萬噸/年,一期工程已於2006年10月投產,生產能力已達300萬噸/年;口孜東煤礦正在抓緊建設,老廟煤礦、羅園煤礦等正在開展勘查工作。
4、人口和勞動力資源。2007年末,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區域人口570多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0%,人口密度為977人/平方公里,是全省的兩倍多,每年有富餘勞動力近200萬。
(二)經濟現狀
綜合經濟實力較強。2007年,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實現總產值340.4億元,占全市的73.6%;財政總收入35.74億元,占全市的88.9%,固定資產投資136.2億元,占全市的84%。工業發展較快。2007年,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7億元,占全市的90%,其中重化工業的比重達到65%。
支柱行業及骨幹企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2007年以煤電工業、化學工業、再生金屬循環利用業為主的重化工業占主導地位,重化工業增速達到33.7%。同時,骨幹企業發展迅速,2007年,區域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8多家,謝橋煤礦、華潤電廠、阜陽煙廠、昊源化工、華鑫鉛業、阜陽供電公司等6家企業產值突破10億元,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園區建設生機勃勃。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地區現有各類園區15家,規劃面積66.5平方公里,累計開發面積32.3平方公里,投產工業企業400多家。2007年共實現產值162億元,實現增加值40.6億元,利稅14.1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1.5%,53%和55%。各園區已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1、交通發達,區位優越。阜陽地處淮北平原,位於黃淮海經濟區,北臨環渤海經濟圈,南望珠三角,東依長三角,有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能力和條件。區內交通優勢十分明顯,現有南洛(界阜蚌)高速公路貫穿東西,即將建成的阜六高速(濟廣高速)縱貫南北,阜合高速即將全線貫通,阜蔡高速即將開工。阜陽境內有大京九、阜淮、阜徐、漯阜鐵路,即將開工建設的有阜六鐵路、漯阜鐵路臨泉支線、京九鐵路北京至潢川段電氣化改造、阜陽編組站由三級四場改造為三級七場工程等項目。阜陽已被鐵道部確定為全國十大鐵路交通樞紐之一。阜陽境內河道縱橫,有淮河、潁河、泉河、茨淮新河等重要河流,可通江達海,水運條件十分優越。阜陽4C級機場早已建成,現已復航。發達的立體交通網路可把各類工業產品方便快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
2、能源供應充足。2007年,該區域原煤產量1000萬噸,“十一五”末可達到30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133.4萬千瓦。遠期可達到370萬千瓦。電力、煤炭供應充足。
3、郵電通訊。光纜、程控、微波、行動電話等多種通信手段完備,全市以阜陽為中心的快捷信息傳輸網路已經形成,並可與全省、全國對接。
4、城市功能不斷提高。城市供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項目進度加快,城市環境日益改善,可以與該區域工業化快速發展形成配套

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既擁有有利的政策環境,又要面對巨觀調控的制約。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將在政策、資金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將在煤炭、電力、重化工、生物醫藥、農副產品加工以及循環經濟等產業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關於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皖發[2006]15號)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關於實施工業突破四年行動計畫的決定》(阜發[2007]7號),將對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國家進一步加強巨觀調控,嚴把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控制產能過剩行業的發展,提高項目的市場準入門檻,將對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建設和發展產生一定的制約。
2、既擁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又要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發達的交通網路,豐富的農副產品和勞動力資源,充足的能源供應以及相對較低的商務成本,使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區域擁有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諸多優勢和條件。同時,中西部地區競相發展,紛紛加快工業化進程,對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的爭搶將更加激烈,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發展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
3、既擁有迫切的發展願望,又面臨機制體制環境的制約。“十一五”時期是阜陽加快發展的黃金機遇期,能否抓住機遇、奮力崛起是關鍵,各地也倍感加快發展的責任之重,壓力之大。因此,各地加快發展的願望強烈,步伐加快,成為促進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時,思想觀念落後,體制機制不活,發展環境不優始終是制約阜陽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加大改革力度,改善發展環境是建設和發展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必須面對的問題。
4、既擁有良好的發展態勢,又要面對資金、環境和節能的壓力。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經濟成長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帶內工業基礎日益雄厚,正處於快速發展的上升期,發展空間大,發展形勢好。同時,相對發達地區而言,帶內經濟整體水平落後,經濟實力薄弱,發展資金匱乏;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下一步重點發展的煤電、煤化工、醫藥、再生金屬回收利用等產業也是國家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的重點,其環境治理成本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環境壓力較大。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以加快發展,奮力崛起為目標,實施工業強帶、東向發展、項目帶動、創新推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以大基地、大項目為重點,以加速重化工業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途徑,以“6611”工程和招商引資為抓手,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加強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和升級,積極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實現產業規模快速有效擴張,促進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跨越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可持續發展。加快增長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的轉變,用低成本、低消耗、高產出、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取代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生產、重污染的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廣清潔生產、安全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水平,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堅持產業集群化發展。充分發揮龍頭骨幹企業的輻射帶動功能,提高中小企業的配套協作水平和規模,加快形成一批主業突出,配套產業完善,市場競爭力強的重點產業集群,強化開發區、工業園區的載體功能,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吸引產業、企業向園區集中,形成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
3、堅持以技術創新推動工業經濟發展。把增強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的水平,逐步完善創新機制,深化企業改革,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進大型骨幹企業的戰略聯合和重組,著力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4、堅持優先發展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依託資源、能源、勞動力、交通等優勢,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和龍頭骨幹企業的集聚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煤電、煤化工、機械等重化工業,加快重化工業進程。同時,大力推動農副產品加工、生物醫藥、紡織服裝、循環經濟等產業的規模擴張,努力提高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工業化水平。
5、堅持以“6611”工程為重點,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把“6611”工程中六個工業支柱作為推動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骨幹力量,進一步完善和提升“6611”工程,既要從現有產業出發,重視發展中小企業,促進其加快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更要注重從跨越式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謀劃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充分發揮大企業、大項目的帶動和支撐作用。
6、堅持以大開放為主戰略,緊抓招商引資不放鬆。著力構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把招商引資作為促進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發展的主抓手,搶抓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資本外溢的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加速融入長三角,以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的大突破,推進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跨越式大發展。

發展目標

(一)“十一五”末目標
經過四年努力,把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建設成為“廊、帶、塊”相結合,特色鮮明、技術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的優勢產業密集區,打造阜陽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強力支撐。
1、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10年,增長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90億元,年均增長16%,占全市總量的80%,財政收入53億元,年均增長17%,占全市的88%;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3%以上。
2、工業主導型地位進一步確立,經濟成長質量明顯提高。到2010年,增長帶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40億元,占全市的88%;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污染物排放減少10%。
3、開放型經濟取得新突破,經濟外向度顯著提升。民間資本和區外資金大量引入,成為該增長帶地區投資、消費、出口、生產的主體。到2010年,年實際利用區外資金達到17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占全市的90%,外貿進出口達到23000萬美元,占全市的90%。
4、產業集群加快發展,規模效應逐步顯現。到2010年,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中形成“四大基地”、“六大集群”,其中年銷售收入100億元的基地或產業集群4個,40億元的產業集群2個,30億元的基地或產業集群2個,20億元的產業集群2個。
5、大型骨幹龍頭企業隊伍進一步壯大。到2010年,增長帶地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企業4家,10億元至50億元企業8家,1億元至10億元的企業35家。
6、園區建設進度加快,載體功能進一步強化。到2010年,增長帶地區建成或基本建成各類園區規劃面積達到105平方公里,開發面積達到70平方公里,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20億元,年均增長36%以上。
(二)2020年展望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上下聯動”的方針,不斷創新機制體制,以園區為依託,以壯大經濟總量和最佳化產業結構為目標,著力提高市場化運作水平,提升產業層次,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真正把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建設成為阜陽經濟發展的帶動區,工業發展的主戰場,體制和科技創新的先導區。到2020年,基本形成產業高度集中、規模效益顯著、科技水平較高、配套設施完善、工業主體功能突出,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的現代化經濟成長帶。

區域布局和產業定位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圍繞皖北農副產品加工區、阜陽生物醫藥基地、阜陽煤化工基地和能源供應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形成“一廊、一極、一帶”為主體,區域協調發展的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空間戰略布局。
“一廊”:即首太工業走廊,其經濟總量占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三分之一強,產業特色突出,園區條件較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和發展潛力。走廊內布局四大工業板塊,即界首城區工業板塊(包括界首工業園區、西城再生鋁銅循環經濟工業區和界首城區原有工業企業)、太和城區工業板塊(包括太和縣開發區、太和工業園區和城關鎮民營工業園)、田營—肖口工業板塊和光武—大黃工業板塊。各板塊以S308省道為軸線,以S204省道和G105國道為連線線,共同形成首太工業走廊的基本架構,重點發展醫藥、農副產品加工、廢舊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篩網及毛髮加工等產業,打造成為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強力推進區。
“一極”:即阜城工業經濟成長極,充分發揮阜陽經濟開發區的龍頭帶動作用,與三區工業園區及阜城現有骨幹大企業共同形成潁河工業經濟帶的中心支點,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高新技術、醫藥化工等產業,打造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工業隆起區。
“一帶”:既周棚—口孜—劉莊—潁上煤電煤化工產業帶,充分發揮該區域煤炭資源優勢,走資源深加工的路子,依託華潤電力、凱迪化工、國投新集、上海中油集團等大企業,重點發展煤炭開採、電力、煤化工、新型建材、循環經濟等產業,建設阜陽循環經濟園、凱迪煤化工產業園、潁上煤化工基地、潁上工業園等,沿潁河北側打造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強力牽引區。

產業發展方向及重點建設任務

(一)產業發展方向
1、大力培育煤電工業。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煤炭資源開發,按照大型化、高效化、現代化標準,全力推進煤炭礦井建設,著力提高煤炭生產能力;搶抓皖電東送機遇,積極發展坑口電廠和煤矸石電廠,形成煤電一體化經營格局。將煤電工業培育成我市工業經濟的龍頭產業。
2、做大做強阜陽煤化工產業。依託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重點發展煤化工。搶抓全國和全省大力發展煤化工的機遇,按照大型化、基地化、集群化、現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設阜陽百萬噸級尿素生產基地,阜陽凱迪煤化工基地和潁上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共同打造阜陽煤化工基地。
3、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以市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為載體,充分發揮科技服務中心的孵化作用,以現有科技企業為主體,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加大開放力度,積極引進高新技術企業,開發高精尖產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導企業加大科技開發經費投入,支持高科技企業利用風險投資、智慧財產權出讓、發行股票或債券等途徑籌資,著力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和出口產品的比重,推動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向更大規模、更高水平發展。
4、推進農副產品加工業升級。進一步壯大該區域農副產品加工業規模,推動傳統的“初加工、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轉變,大力發展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降低消耗,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體,加大聯合重組力度,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推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產業延伸,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5、加快振興輕紡工業。注重發揮輕紡工業在擴大就業、加快農業產業化中的重要作用,主動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依靠科技進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面振興輕紡產業。充分利用阜陽豐富的農副產品和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食品等產業,鞏固提高釀酒、菸草等優勢產業。積極推行品牌戰略,大力推行現代經營理念,努力拓展行業發展空間。調整輕紡工業原料結構,加大對可再生資源的轉化和利用。
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工業經濟由“污染排放”的傳統模式向“再生資源利用”的循環模式轉變,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抓好重點園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循環經濟試點建設。重點發展以粉煤灰、煤矸石、石膏泥為原料的新型建材業,以再生金屬、廢舊塑膠為原料的再生資源利用和以秸稈為原料的發電、壓縮板材、植物纖維等產業。
(二)重點建設任務
以建設區域性加工製造業中心為目標,圍繞增強區域基礎工業生產能力、加工製造能力、產業集群能力和農業產業化能力,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工業化水平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帶動實施工業突破,重點建設“四大主導基地”,培育“六大成長性產業集群”。
“四大基地”:
——新型能源供應基地。在周棚—口孜—劉莊沿潁河一線大力發展煤炭開採、坑口電廠及煤矸石電廠,主動融入皖北億噸煤炭基地、雙千萬千瓦火電基地建設。重點推進劉莊煤礦二期、口孜東礦等在建礦井的建設,儘快開工口孜西礦、羅園煤礦等項目。組織實施阜陽華潤電廠二期(2×60萬千瓦)和劉莊坑口電廠(4×60萬千瓦)一期工程,積極推進劉莊煤礦2×5萬千瓦、凱迪化工2×33萬千瓦煤矸石電廠前期工作。加快建設阜陽電力外送通道,把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潁東、潁上片區建成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到2010年,形成年產煤炭3000萬噸、電力裝機260萬千瓦的能力,年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70億元。
——新型煤化工基地。抓住煤化工技術面臨重大突破和全國、全省加快煤化工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煤炭、區位、水資源、交通等優勢,按照一體化、基地化、大型化和集約化的原則,以建設規模化大型基地為核心,以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為重點,將阜陽煤化工基地建設成為規模經濟、技術先進、清潔生產、競爭力強的現代化大型煤化工基地。依託原有昊源化工、鑫泰化工等骨幹企業和引進的凱迪集團、晉煤集團、六國化工集團等戰略投資者,重點實施昊源集團40萬噸尿素、60萬噸甲醇、5萬噸嗎啉、開發2萬噸/年DMC(聚炭酸脂)等項目,凱迪集團在口孜附近建設煤化工產業園,建設80萬噸大顆粒尿素、200萬噸建材、污水處理廠等項目;鑫泰化工與六國化工集團合作,建設年產52萬噸大顆粒尿素、30萬噸合成氨、20萬噸甲醇等項目。到“十一五”末,氨醇能力達到300萬噸,尿素產能達到200萬噸,甲醇產能達到140萬噸,嗎啉產能達到5萬噸。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遠期發展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油、IGCC電廠,開發二甲醚、DMF(甲醯胺)、DMC(聚碳酸酯)等精細化工產品。
——阜陽生物醫藥基地。以首太工業走廊和市開發區為重點發展區域,按照“高起點、規模化、集群化”的發展原則,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優勢,依託已形成的太和、阜陽兩大藥品流通市場,廣泛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建設全國重要的生物醫藥生產基地。加快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中藥產業,依託貝克藥業、華源藥業、仁和藥業、仁濟藥業、聯誼藥業、萬生藥業、貝爾藥業等現有骨幹企業,積極引進大型製藥集團,加快建設製藥製劑、原料藥生產和生物醫藥生產基地。重點建設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GAP基地、仁濟藥業水針、口服液生產線、貝爾藥業膠囊針劑、貝克藥業醫藥中間體、鑫科賢公司聯合疫苗生產以及金太陽藥業二類新藥產業化等項目。到2010年,形成大輸液3億瓶、片劑300億粒、膠囊6億粒、粉針2億支、中成藥800噸、原料藥2000噸的生產能力。醫藥基地年銷售收入爭取達到30億元,實現增加值10億元。
——紡織工業基地。以市開發區和各縣市區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鄂爾多斯、中原紡織城、華源紡織、恆泰紡織、三寶線業、瑞豐源鞋業、京九絲綢等骨幹企業為龍頭,以現有紡織服裝產業為基礎,充分利用該區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形成布料織造—印染整理—品牌服裝加工的產業鏈,不斷提高棉紡、針織、印染等產品的檔次,擴大工業用布、中高檔面料生產,打造以棉紡織、特種纖維加工、絲綢、高檔服裝面料、工業用布、服裝加工、混紡織品及針織品為主導,集製造、研發、貿易為一體的紡織服裝加工基地,組織實施中部紡織工業城、35萬錠棉紡織、1000萬米高檔真絲面料,2000萬件高檔服裝、2000噸無紡布、3000萬雙鞋、200萬件羊絨衫、200噸羊絨等重點項目。到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增加值10億元。
“六大產業集群”:
——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群。以界首、太和、三區、市開發區及潁上工業園區為載體,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形成以功能性特色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保健食品為主的食品產業集聚,以高附加值深加工農產品為重點,形成種苗開發—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增值—增效創匯的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圍繞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重點在食品的深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方面開發建設重大項目,著重推進糧食、油料、畜禽、水產、果蔬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在鞏固飲料、捲菸、食品、製革、造紙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重點推動市場潛力大,產業牽動力強的大宗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的加工轉化,以頂大、海利、福潤、金種子、伊斯頓、家和興食品、同創食品、百和食品、六本食品、華匯果蔬、快樂麵粉、明興麵粉、康偉蒜製品等企業為龍頭,大力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集群的壯大。重點發展專用麵粉、肉禽加工、乳製品、速凍製品、營養方麵食品、保健食品、保鮮蔬菜、脫水蔬菜、綠色有機食品等,加快建設福潤公司300萬頭生豬、20萬頭黃牛屠宰加工、金種子年產90萬張高檔成品革、30萬噸小麥麵粉、頂大三期、海利熟食加工、太和及潁上冬粉加工、愛立豐年產2萬噸果蔬、潁東區潁台工業園等項目。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糧食150萬噸、肉類50萬噸的能力,年銷售收入120億元,增加值30億元。
——機械電子產業集群。以界首工業園區和阜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利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機電工業,大力開發機械基礎件、關鍵零部件、重大技術裝備配套等產品,以開樂汽車、海歆電器、阜陽軸承、阜陽拖拉機、三環電力、雲龍機械、寶蘭集團等企業為依託,培育壯大一批骨幹企業集團,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靠大聯大,積極與同類大型企業集團形成配套或聯合,逐步形成產業集聚。重點發展特種改裝車、農用變形車、糧食加工及自動裝卸設備、礦山機械、民用船舶、軸承、汽車配件、拖拉機、各類汽車用機油泵水泵、電工電器等主導產品,爭取在高新電子產品上有所突破。重點建設1萬輛特種改裝車、大尺寸軸承、55萬隻轎車機油泵、80萬隻農用機油泵、300萬套汽車專用軸承、10萬台洗衣機、新型民用船舶生產等項目。到2010年,機電產業集群銷售收入達到40億元,增加值12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加快做大做強昊源精細化工,完善阜陽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界首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基礎設施,以中科大易元、華信電子、昊源化工、東方軟體、貝克藥業、華源生物等高技術企業為龍頭,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提高自主創新水平,發揮後發優勢,高起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在現代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精細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汽車零部件和先進環保等重點領域,引導和支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十一五”末,區域內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40家,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增加值20億元。
——篩網及毛髮加工產業集群。以首太工業走廊中的太和城關鎮民營工業園和界首鴨王循環經濟產業園為重點區域,以行業協會為紐帶,扶持一批骨幹企業,擴大行業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和工藝,開發人發服飾、人造毛髮等中高檔新產品,力爭到2010年,在首太工業走廊內形成全國最大的篩網及毛髮的加工集散基地。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增加值10億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
——林木加工產業集群。以太和東盾木業、惠發木業、萬利裝飾、永勝木業等企業為龍頭,依託瑤海、匯鑫等家具市場,以建立良好的林業生態系統和發達的林木加工產業體系為目標,最佳化林業及木材加工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和最佳化產品結構,按照“抓龍頭—促規模—樹品牌”的思路,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促進林產品加工業的集聚發展。重點發展中密度纖維板、高密度纖維板、膠合板、建築板材、實木地板、裝飾材料以及家具系列產品。重點抓好太和林木加工產業園、高廟姜樓裝飾材料加工以及潁州區潁西家具產業園建設。到2010年,形成年加工50萬立方米木材的能力,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增加值6.5億元。
——循環經濟產業集群。以首太工業走廊田營—肖口板塊、光武—大黃板塊,阜陽周棚板塊、潁州區四十鋪板塊以及阜陽煤化工基地為重點區域,大力發展煤化工、新型建材、再生金屬利用,延伸產業鏈條,開發極板、鉛酸電池、電瓶車、塑膠製品等下游產品,採用循環經濟模式,建設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重點企業、工業園區、企業集群。重點建設界首田營再生鉛循環經濟示範園、界首光武再生塑膠循環經濟示範園、界首西城鋁銅循環經濟工業園、阜陽循環經濟園、潁上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太和皮條孫再生塑膠循環經濟園、阜陽凱迪潁東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等重點工程。到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增加值20億元。

政策措施

(一)培植壯大支柱產業,構築支撐新型工業化的產業體系。
充分利用全市六大支柱產業的核心企業主要分布在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地區的優勢,以結構調整、擴大投入為主線,以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為重點,以重大項目為抓手,以進一步擴大開放為突破口,著力培育、發展、壯大該地區的支柱產業,全面提升工業整體競爭力。一是通過機制與體制的創新,激發支柱產業和核心企業的內在動力和活力,促進支柱產業快速裂變擴張。二是圍繞支柱產業和核心企業,精心謀劃,堅持對外引進和自主培植並舉,就地改造和擇地新建並舉,著眼於延伸產業鏈、發展深加工,加快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增強工業增長後勁。三是堅持信息化帶動戰略,加大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加快高新技術的研發、孵化和產業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四是著力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圍繞構築產業集聚和項目集群效應的優勢,著力做好為支柱產業和核心企業的配套協作服務。
(二)做優做強工業園區,打造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
按照產業集群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加快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內開發區、工業園區以及各類產業園的建設,以提高產業集中度為重點,著力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推進產業鏈式延伸、企業集群式組合、資源循環式利用,加快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配套程度高、商務成本低的高成長型工業園區。各工業園要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力、對外經濟聯繫強度、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與產業分工的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經濟吸引範圍和輻射等方面綜合考慮,依據自身的產業基礎、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和環境特點,注重產業的適當分工,注重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科學定位,錯位發展,提高集聚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形成既有聯繫、又有分工、密切合作、互相補充、產業關聯、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拓展區域發展空間。
一是加快與長三角地區對接步伐。充分發揮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地區的區位優勢,認真梳理產業基礎和資源,找準定位,構建與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分工合作體系。二是加快融入全國經濟。推進管理規則、服務方式、生產技術和質量要求標準化,更大範圍和更加直接地參與合作與競爭,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形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三是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注重增強招商引資的產業導向性和項目選擇性,圍繞產業集聚、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選擇重點地區,瞄準重點招商對象,實行定向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下功夫引進有產品、有技術、有市場、有擴張意向的實力型企業,注重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大公司,特別是國內500強、甚至世界500強的合資合作。
(四)加快培育上市企業,為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加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
扶持現有企業做優做強,形成一批資本雄厚、技術先進、管理規範的現代企業。重點依託優勢產業培育上市企業。在機械、化工、醫藥、食品等領域選擇有一定實力且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採取政府重點扶持和企業自我壯大雙向用力,促進企業上市。重點支持開樂汽車、阜陽軸承、昊源等重點企業做好上市工作。打破行業、地區和所有制界限,強強聯合,進行資產重組,創造上市條件。
(五)實施人才戰略。
擴大人才總量,重點抓好高層次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急需緊缺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快各類人才市場信息網路建設,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信息庫,促進經營管理人才配置市場化。加大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的創新,創造有利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積極為各類企業建立更廣闊的人才資源平台。動員和鼓勵社會資源從事職業教育和培訓,大幅度提高職業教育比例,加快建立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
(六)強化資金保障
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整合各類財政性扶持資金,完善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支持重化工、生物化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發展。積極爭取國家對重大建設項目資金的支持。
解決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問題。推動地方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力度,鼓勵市、縣採取政府、企業、個人等入股的方式組建擔保公司。積極幫助、引導園區內企業爭取省財政貼息獎勵資金。對一些條件較好、有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幫助爭取信貸擔保資金的支持。
(七)加強協調配合
阜陽市發展改革委統籌協調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發展,特別是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市有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能,切實加大對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發展的支持力度,在項目用地、銀行貸款、各類專項資金爭取上給予傾斜,不斷增強發展後勁,推進跨越式發展。
(八)強化政策保障。
各地各部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工業突破四年行動計畫的決定》(阜發[2007]7號),把對加快工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制定出詳細的操作細則,為潁河工業經濟成長帶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