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尖毛蕨

漸尖毛蕨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漸尖毛蕨
  • 別名:金星草、小葉鳳凰尾巴草、小水花蕨、牛肋巴、黑舒筋、舒筋草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金星蕨科
  • :毛蕨屬
  • :漸尖毛蕨
  •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東至台灣,北至山西,西達秦嶺南部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收
  • 用量:15-30g,大劑量150-18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植物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根莖或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平。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健脾。

主治

用於泄瀉,痢疾,熱淋,咽喉腫痛,風濕痹痛,小兒疳積,狂犬咬傷,燒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150-180g。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

植物特徵

植株高80-150cm。根莖長而橫生,連同葉柄基部疏被棕色、全緣的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長30-60cm,深禾稈色,向上略被柔毛或近無毛;葉片厚紙質,兩面近無毛,披針形,長60-100cm,寬15-30cm,二回羽裂;羽片15-20對,互生,無柄,線狀披針形,長8-15cm,寬1-1.8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羽狀淺裂至半裂,下部的羽片反折而不縮短或稍縮短;裂片斜向上,18-24對,長圓形,寬2-3mm,先端銳尖,全緣或有微齒,基部上側1片裂片常較長,葉軸、羽軸和中脈下面被剛毛;葉脈羽狀,下面隆起,側脈每裂片7-8對,基部1對交接,第2對伸達缺刻底部的透明膜,第3對以上伸達缺刻以上的葉邊。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側脈中部稍上處;囊群蓋大,圓腎形,棕色,膜質,最後捲縮,密生柔毛。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1200m的田邊、路旁或林下溪谷邊。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東至台灣,北至山西,西達秦嶺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