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甘肅南部河流(渭河支流))

漳河(甘肅南部河流(渭河支流))

漳河,位於甘肅省漳縣,發源於漳縣和岷縣交接的木寨嶺,自西南向東,流經漳縣境內大草灘、殪虎橋、三岔、鹽井、武陽五個鄉鎮,於武山縣高樓鄉丁家門流入榜沙河,屬渭河二級支流。流域面積為1270.05平方千米。漳河是漳縣的“母親河”,為全縣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水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漳河
  • 所屬水系:渭河支流榜沙河
  • 地理位置:甘肅中部
  • 流經地區:漳縣、武山
  • 發源地:木寨嶺
  • 主要支流:東扎溝河、東西溪、鐵溝河
  • 河長:83.7千米
  • 河流面積:1270.05平方千米
  • 平均流量:2.32億立方米/秒
  • 河口:武山縣高樓鄉丁家門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古代水利工程,灌溉渠道,漳縣南渠灌區,水庫,水運,水電,水產,流域概況,主要支流,地圖信息,

幹流概況

漳河位置及水系漳河位置及水系
漳河,主要位於甘肅省漳縣境內,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縣縣境。《禹貢》:禹導漳河水從孫家峽出,匯入渭河。即指此河。
發源於漳縣木寨嶺,自西南向東,流經漳縣大草灘、殪虎橋、三岔、鹽井、城關五個鄉(鎮),出孫家峽流入武山縣,河流全長為83.7公里,漳縣境內61公里,河床比降1%~5%,流域面積l,270.05平方公里,漳縣境內1,216.05平方公里。
流域內上游兩岸山坡有喬、灌木林和草原覆蓋,植被較好;中下游沿岸主要為農田和荒山荒坡,植被有一定破壞,水土流失較嚴重。
發源於漳縣木寨嶺,流經漳縣城南,於武,漳交界處的孫家峽入縣境。縣內幹流長14公里,流域面積10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22立方米/秒,平均徑流量0.0694億立方米。漳河在縣內自北向南,橫貫高樓鄉中部,下游有較為開闊的劉川盆地,至鴛鴦鄉丁家門注入榜沙河。河西岸建有四級提灌站一處。

水文特徵

漳縣年平均降水量466--689毫米,屬半濕潤和濕潤氣候區。JiI區多年平均降雨量466毫米,最多的1967年663.1毫米,最少的1997年257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年降雨量的53.1%,形成了秋季多雨,澇洪災害頻繁,冬季少雨,氣候乾旱。全縣年降水日數157.5天,占全年總天數的43.2%,其中:<5毫米的降水日數112.5天,5~10毫米的29天,≥10毫米的13.7天,>25毫米的1.9天,>50毫米的0.4天。多年平均最長降雨天數10天(1976年8月20日--9月1日),一日最大降雨量68.1毫米(1973年8月8日)。全縣山區降水、半乾旱山區年降水514.6毫米,土石山半濕潤區612--634.8毫米。河谷川區年降水總量0.431億方,占全縣降水總量的3.5%;土石山濕潤區年降水9.826億方,占全縣降水總量的79.1%;半乾旱區年降水總量2.172億方,占全縣降水總量的8.9%。
多年平均流量7.362立方米緲,枯水流量0.29立方米緲,多年平均徑流量2.408億方,水能蘊藏量42,857千瓦,年輸沙量101.2萬噸,多年平均含沙量4.98公斤/立方米。
洪水的形成,春季因冰雪融化而發生,夏秋因暴雨而形成。從時間上看,多在6、7、8、9四個月,有持續時間長、年際變化大、河流含沙量多的特點。另外在漳河、龍川河下游,由於河床比降突變,河道高程與兩岸高程相差小,每逢發生洪水,常出現改道、漫田的危害。三條河流最大洪峰均發生在1973年8月26日,經計算,流量漳河為575立方米緲、龍川河為425.8立方米/秒、榜沙河為536.7立方米緲。
1973年8月 漳縣連續10多天大雨,大小河流河水暴漲,洪水泛濫,造成漳縣50多年未遇的特大澇災。這次災害共沖毀耕地11,728畝,塘壩16座,電站1處,河提45,000米,公路線46處3,909米,漳河大橋亦被沖毀。死亡1人,沖死大家畜8頭、羊43隻、豬19隻,倒塌房屋1,204間,秋夏糧田沖毀5,513畝,糧食減產1,481,000公斤。1952年7月3日,渭河泛濫,淹沒農田5700餘畝。是夜,漳河暴漲,淹沒農田4487畝,高樓鄉小莊村9戶農民房屋被沖走。
中漳河流域水力資源蘊藏量4.2857萬KW,,宜於發展小水電

主要支流

其主要支流有石咀溝、奔子溝、豬窟洞溝、東扎溝、鐵溝河、雜寸溝、馬龍河、朱家河、小井溝、九眼泉溝、汪家河等11條。
主要支流特徵值統計表
支流名稱長度(km)集水面積(KM2)年平均徑流量(萬m3)年平均流量(m?/S)徑流深(mm)
石咀溝
10.3
30.8
646.8
0.2
210
奔子溝
19.9
45.5
955.5
0.3
210
豬窟洞溝
14.1
40.8
816
0.26
200
東扎溝
29.5
283.8
6,243.6
1.98
220
大車場
18.6
110
2420
0.77
220
酥油溝
10.5
31.5
693
0.22
220
鐵溝河
26.3
16.9
3549
1.12
210
暖水
19.2
56.2
1,236.4
0.34
205
雜寸溝
18
52.5
1,076.3
0.34
205
王家溝
17.1
57.5
920
0.29
160
小井溝
11.9
15.3
214.2
0.07
140
九眼泉溝
24.4
114.5
183.2
0.58
160
馬龍溝
13.1
58
1.015
0.32
175
石牆溝
8.3
43.8
525.6
0.17
120
汪家河
13.6
59.5
715.2
0.27
120

治理開發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邑令白光輝創開由柴家溝門(今三岔鎮河南坡村)分漳河入渠,後圮於暴水。當地民眾為紀念其功績,稱此渠為“白公渠”o ,
1997年6月23日 縣委批轉漳河流域綜合治理扶貧開發項目考察組《關於實施<漳河流域綜合治理扶貧開發項目>的報告》。《報告》分析近年來漳河流域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失衡的危害和原因後,提出了項目實施區、主要內容及總目標。
1998年9月21日 《甘肅日報》報導:在縣委“沿漳河流域建設千畝漁池藍色工程”的號召下,漳河流域相繼建成了連片魚池,使漁業生產基地取得了初步成果。漳河岸邊已迅速發展起養魚水塘741畝,年產量可達16萬公斤o

古代水利工程

據舊《漳縣誌》載,中華民國以前縣內有灌溉渠道10條。
大渠:自城西十里墩底下分漳河入渠,經裴家莊、汪家莊至城西歸二渠。
灌田1,700餘畝。
二渠:自城西五里汪家莊分漳河水入渠經陳家莊、藺家莊,分支渠東南
流,名為二渠;至關帝廟又分支渠,名斜渠,東經董、水、胡家莊人漳河。可
灌田2,500餘畝o
北渠:由汪家莊分引大渠水繞縣川北山麓至胡家莊止,清乾隆年間,邑令
金光斗開北渠,引漳水,灌溉有年,後為山水淤塞。民國13年(公元1924
年)後補修之。
白公渠:在城南鹽井鎮上川。清康熙時,知縣白光輝創開,由柴家溝門分
漳河人渠,後圮於暴水,遂接西川渠水,灌溉有年,旋渠口後圮。民國9年
(公元1920年),鄉紳陳克忠等在蘆家川新開渠口,仍為暴水所損。民國13年
(公元1924年)縣長石作柱又另開渠口,由許家廟後引水接入舊渠。灌田
1,000餘畝。
明、清至民國年間,引水澆灌主要是縣城到三岔的漳河兩岸,二里二屯沒
有川地,成麻川因水性鹼澀也不放水。史載澆灌鄉規為:由上及下,挨次輪
澆,不得摻奪。春夏雇管水一人晝夜巡視,秋冬合收麥豆付雇資。
西川渠:自史家崖分漳河水入渠,灌王家門、蘆家川等處,渠口為水所
圮。民國13年(公元1924年)後開之。灌田1,200餘畝。
東川渠:由學田坪分漳河水入渠,經竇家坪至酒店下,灌田2,000餘畝。
柯寨渠:損於暴水。民國13年,邑令石作柱i復疏鑿。灌田千餘畝。
包家門渠:由包家門引柳林溝及馬家崖洞水入渠至鹽井鎮,灌田100餘
.—L
田o
三岔渠:引雜寸河入渠至三岔驛街。灌田400餘畝。
頭渠:由黃土坡引漳河水入渠,繞磨河灘灌田300餘畝。
1.

灌溉渠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0--2000年,全縣共投入資金2,820.812
萬元,新建灌溉渠道138條,總長274公里,新增灌溉面積2.67萬畝,相當
於以前的3.76倍。改建舊渠6條,總長23.6公里,新建提灌56處,總裝機
2,572KW;打機井20眼,建水庫兩座,興修雨水集流工程7,637眼,人畜飲
水工程109處。逐步形成了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齊抓,渠灌、提灌、
噴灌、滴灌等灌溉技術同步推進,大、中、小水利工程並舉的水利建設新格
局。2000年全縣累計灌溉面積達到5.0551萬畝,是1949年前的7.12倍。
城關北渠:改建於1956年,從墩底下開渠經裴家莊到董家莊,灌溉面積
3,800畝。
勝利渠:建於1959年,自殪虎橋引鐵溝河經三岔鄉黃土坡村、三岔村到
吳家門村,全長10公里,灌溉面積1,900畝。
豐產渠:建於1959年,自新寺中心村引南河水經楊家溝門、蒲家莊、至
大柳樹,全長6公里,灌溉面積1,100畝。
新寺北渠:建於1958年,自漳縣新寺鄉紅崖磨引龍川河水,到武山縣丁
家門,全長5公里,漳縣內灌溉面積1,000畝o 1980年,從北九年引龍川河
水至楊家灘,新建中渠一條,鞏固原北順渠灌溉面積1,000畝。
新電渠:建於1972年,將原東川渠從酒店沿長至李家溝門擴建而成。全
長7.565公里,灌溉面積1,200畝。
南坪渠:1958年開始修建,中途停工,1966年起又續建2年。從殪虎橋
石關峽引漳河水順南山傍山而下,引水流量1立方米緲,全長33公里,可灌
地5,100畝。
同期開工新建的東泉東龍渠、新寺青龍渠、大草灘大豐渠、殪虎橋躍進
渠,因工程難度大,工期長,灌溉農田不平整而停建。‘
20世紀80年代後,國家對大豐渠、躍進渠進行改造擴建。投資累計達17
萬元。
武山縣高樓鄉。漳河橫穿東西,沿河建有4條灌渠,可灌地2000畝。1977年在燕兒擊建成揚程205米,上水量每秒0.35立方米的四級提灌一處,可灌地3500畝。
劉川渠1949年修成。從古兒崖下引漳河水至陳門村,長12公里,流量0.25立方米/秒,灌溉1300畝。
漳河下游千畝以下渠道
渠道名稱進水所在鄉鎮乾渠長
(公里)
引水流量(秒立米)設計灌溉(畝)有效灌溉(畝)建成年份
丁家門渠
陳門村
鴛鴦鄉
5
0.30
600
600
1953
劉川二渠
高樓鄉
4
0.05
150
150
1951
陳門小莊渠
高樓鄉
2
0.05
110
110
1951
紙碾大溝渠
高樓鄉
3
0.10
300
300
1951
八兒院渠
高堯下
高樓鄉
4
0.15
300
300
1964
高堯渠
高樓鄉
6
0.10
250
250
1953

漳縣南渠灌區

:位於漳河南岸,是原建白公渠、鹽井南渠及新電渠三個自流灌區的通稱,西起三岔鎮王家門漳河橋,東至城關鎮李家溝門,北鄰漳河,與漳河北岸的北渠遙遙相對,效益相當。區內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光照資源充足,適宜作物生長,是漳縣農業高產區和農村經濟綜合開發區。南渠改擴建工程改分散引水為集中引水,將原白公渠及鹽井南渠合稱為南渠上段,原新電渠定名為南渠下段,渠道全長16.765Km,控制總灌溉面積1.23萬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9,025畝。南渠上段長9.2Km,設計引水流量0.5立方米緲,自流灌溉面積5,256畝;下段長7.565km,設計引水流量1.6立方米/-;IeJ,",自流灌溉面積3,769畝。該工程由定西地區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設計,1995年由省計委以甘計賑[1995)637文號批覆,批覆總投資370萬元。於1995年9月開工建設,於2003年11月全線建成通水。共建成上段進水樞紐1座,乾渠漿砌石襯砌5.4km,砼襯砌0.5km,修整土渠1.4km,建成渠涵7座,公路渠涵2座,機動車橋5座,其它建築物17座;下段建成進水樞紐1座,完成渠道襯砌及土渠整治7.565km,建成公路橋3座,山洪涵2座,渠涵12座。

水庫

雜寸溝水庫:建於1971年,位於三岔鎮江家門。總投資12.809萬元,投工26.85萬個、土方石總量25,000立方米。水源屬漳河一級支流雜寸溝河。大壩為剛性斜牆堆石壩,壩高18米,庫容17萬立方米。配套灌溉渠道2條,發展灌溉面積1500畝。
甘灘寺水庫:建於1975年,位於金鐘鄉酥油溝村。總投資9.3909萬元,投工7.5567萬個、土方石總程量27,020立方米。水源屬漳河二級支流酥油溝河。大壩為剛性斜牆混合堆石壩。壩長60米,寬10米,高16米,總庫容15.5萬立方米,配套渠道2條,發展灌溉面積300畝o

水運

水 運明萬曆年間開三岔、新寺木場,至清代、民國期間,木場繼續經營。漳縣所產木材,由牛車運至木場賣給木商,木商雇用水手(向稱“放椽客”),編串木排,順漳河、龍川河、榜沙河而下,在武山縣鴛鴦鎮人渭河,運抵武山、甘谷、天水、寶雞、鹹陽。1954年以前水運通暢,每年夏秋水旺季節,水運木筏每日30至50排,多者達100排。

水電

汪家莊水電站。1956年12月開始,由上級財政部門投資10萬元,縣上自籌3萬元,在時任縣委書記張萌的領導下,由縣工業科負責建設,省水利廳提供技術指導,在位於漳河北岸的鹽井鄉汪家莊村開渠1公里,架設輸電線路4公里,安裝108KW水輪發電機一台,於1957年10月建成縣內第一座水力發電站,年發電量25~30萬千瓦時。供電範圍主要是縣城及鹽井街道,運行8年後,因設備老化,於1966年停運後拆除。
)黃土坡水電站。1988年,經省計委、省水利廳批准,投資365萬元,由縣水利局負責,在三岔鄉黃土坡村對面、漳河南岸的妖崖下,建成了一座裝機容量1,260KW的水電站。該電站自殪虎橋鄉石關村東邊的石關向東順山開渠5.8公里,修建引水構築物18座,於1991年建成投運,並與農網併網運行,年發電量可達600~800萬千瓦時。

水產

秦嶺細鱗鮭俗名漳河鱸魚,最早見於鱸魚關之鱸魚潭,為鮭科魚類鮭鱒魚的重要種類之一,冷水性的中型經濟魚類。全縣山溪河流均有分布。體呈流線型,口大而斜,牙錐狀,四鰓,體披小圓鱗,背鰭和腹鰭各一個,尾鰭凹入或叉形。黑脊白肚,脊兩側長有褐斑,略帶紅色。肉質潔白細嫩,其味鮮香無比,史傳為皇家貢品,肉供鮮食,精巢可制魚精蛋白和精氨酸。縣畜牧局在分水嶺辦有馴化場,有成魚300多尾,自由繁殖魚苗3,000多尾,暫未實現人工孵化。

流域概況

先有漳鹽,後有漳縣。據《甘肅新通志》鹽法記載, “鞏昌府屬漳縣漳河側,有產鹽井三孔……”o漳縣岩鹽礦區中心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的鹽井鎮。地理坐標為東徑104。237~104。32 7,北緯34。477~34。54 7。區內海拔1800~2000米,階地發育屬侵蝕堆積河谷地貌,區內氣候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466--689毫米,年平均氣溫7.9℃,全年無霜期155天左右。區內土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並屬地震多發區,但尚無6.5級以上地震記載。漳河從礦區中心以北流經,水質尚好,供電方便,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生產和供銷條件。漳縣有一個鹽井鄉,鄉政府設在鹽井鎮。這個因先民世代在這裡掘井熬鹽而得名的小市鎮,座落在縣城西南2.5公里的漳河南岸,
明朝初年將沿用一千多年的“鄣”或“彰”、“障”改為“漳”,可見在此之前的1,200多年裡,鹽井一直是漳縣最繁榮的集鎮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發源於甘肅省岷縣與漳縣交接處的木寨嶺,自西南向東,流經漳縣境內大草灘、殪虎橋、三岔、鹽井、武陽五個鄉鎮,於孫家峽流入天水市武山縣,屬渭河二級支流。河流全長為83.7千米,其中漳縣境內61千米,河床比降1—5%;流域面積1270.0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7.36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29立方米/秒。
漳河岸邊的鹽井鎮是甘肅礦鹽業的中心,自古漳縣以製鹽業而繁榮,是甘肅中南部食鹽的供應地,古代朝廷重臣汪氏家族重兵把守。

主要支流

東扎溝河、東西溪、鐵溝河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定西市漳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