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澤鎮

漁澤鎮

漁澤鎮位於屯留縣東北部,東鄰長鋼、王莊、彰澤水庫,是常村礦所在地,208、 309國道縱橫過境,交通十分便利。全鎮共有10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6000人(2017年),2.4萬畝耕地,總面積26.8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漁澤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屯留縣
  • 電話區號:0355
  • 地理位置屯留縣東北部
  • 面積:26.8平方公里
  • 人口:26000人(2017年)
  • 車牌代碼:晉D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環境資源,經濟狀況,社會事業,觀光旅遊,革命歷史,

建制沿革

鄉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分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以經濟發展為先導,以增加農民收入為落腳點,以村容整潔為突破口,大力實施“項目工程”和“五化”、“四改”工程,使全鎮的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完成了兩個工業園區和10個村的規劃。我們就聘請省級設計單位“山西省海容城市建築設計院”對我鎮的工業園區和10個進行全面設計規劃,總投資80萬元,現已全部完成“五圖一書”,其中東古工業園區在原有的工業園區基礎上,向西規劃6平方公里的新園區,園區設計以潞安大道為軸線,企業布局大道兩邊,已開工的2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就在大道北側,該園區以電化產業為主導產業,將形成全省最大的電化工業基地。長鋼工業園區以瑞昌水泥為基礎,向西規劃3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園區,該園區以309國道為中軸線,延線布局新項目,金澤公司二期60萬噸玉米澱粉項目就落戶在這個園區。
10個村的“五圖一書”10月份已全部完成,其中有東古、崔蒙、峪里三個村還製作了高標準的砂盤,在民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宣傳引導作用。根據規劃,我鎮將有2個村搬遷,一是為了讓出么煤田,二是為了節約耕地;其餘各村奔著“特色城鎮化”的要求,在舊村改造上大做文章,規劃的原則是環境優美,自然和諧,村容整潔,功能完備。
二、在生產發展上引進6個新項目。我們堅持以工業為主導產業,大力實施“興工強鎮”的戰略,突出狠抓大項目的引進,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做強作大骨幹企業,共引進資金21億元,其中到位資金5億元,6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與建置沿革 漁澤鎮位於屯留縣東北部。西與路村鄉接壤,北與郊區西白兔鄉相鄰,東與郊區的淹村相接,南與上村鎮毗鄰,309、208國道和太長、長邯高速縱橫過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全鎮轄10個行政村,總面積26.8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1489畝,常住人口26000人(2017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1984年3月,漁澤鎮設立公社和大隊兩級,社級稱“北崗公社革命委員會”(設在北崗村),北崗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設10個生產大隊。1984年3月,成立了北崗鄉人民政府,原下轄的10個生產大隊改為10個村民委員會。1988年,北崗鄉在鄰近常村礦的北漁澤村建成了辦公大樓,並於1989年10月遷入。2000年3月,屯留縣撤鄉並鎮,北崗鄉改為漁澤鎮(鎮政府設在北漁澤村)。

環境資源

自然環境與資源 漁澤自然地形是北高南低,北山南川,最高小韓山海拔1204米,最低海拔900米,轄區南北較長,東西窄短,呈倒提雄雞型。地平水淺,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12°C以上。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轄區內地下資源豐富。農作物以玉米生產為主,適應種豆類、小麥等農作物。

經濟狀況

漁澤鎮(原名北崗鄉)原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人民公社。30年前,社會生產水平低,經濟發展水平差,以農業為主,但填不飽民眾的肚皮,工業生產一片空白,經常遇到到“西鄉”(屯留西半縣)借糧度日的民眾。今天的漁澤,工業發達,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生態文明建設高潮迭起,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經濟發展水平居全縣前茅。新漁澤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熱火朝天的發展氣象。
1978年,以農業生產為主,生產水平低,糧食產量低,零星出現了搞副業的人。人均純收入158元,勞動力大量閒置。
2001年建成漁澤工業園,2006年,全鎮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8家,形成了以生產原煤、精煤、焦炭、電石、澱粉為主的產業鏈條。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28億元,年上繳利稅2.02億元,人均純收入7620元。
30年來,漁澤經歷了4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發展農業生產時期(1978—1984)。聯產承包,分田到戶,北崗鄉的糧食產量逐年增加,到1884年,全鄉糧食總產量2995噸,溫飽問題已全部解決。
第二階段 個體企業發展期(1984——1992)。漁澤鎮的個體企業開始在這個時期迅猛發展。這個時期的北崗鄉屬於發展階段,與其他農業鄉鎮一樣,有一部分人富了起來,出現了“萬元戶”。
第三個階段 集體企業發展階段(1992——2000)。提出了“學東古,趕北崗”的全縣發展思路,隨後有38個小鐵廠在北崗的大地上建成。北崗鄉的集體經濟逐步壯大,財稅收入走在了全縣前列,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北崗甩掉了“窮”帽子。
第四階段 引資上項階段(2001——2010) 漁澤鎮依託良好的發展環境和豐富的煤資源優勢吸引了大批企業入駐漁澤鎮。漁澤鎮的集體經濟日益壯大,集體實力明顯增強,勞動力充分就業,2006年,全鎮規模企業達38家,稅收率先突破1個億,成為屯留縣的經濟發展強鎮。

社會事業

社會辦學
有一所中學,並投資600多萬元新建了教學樓。全鎮共有國小10所,幼稚園12所,包括2所私立幼稚園。
醫療衛生事業
共有鎮級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2所,全部達標。2005年共投資100餘萬元建設了二層共同700餘平方米的門診住院綜合樓。
計生工作
村村建起了比較規範的計生服務站,開展了“好娃娃”工程,計生工作多次被表彰為全縣第一。
文化建設
全鎮10個村,村村建成了科技文化活動室、科技圖書室,健身小遊園(或文化活動廣場),村村成立了民調會、治保會、巡邏隊、婦女維權站及紅白理事會。
社會保障
2010年,漁澤中心敬老院一期工程完工。該敬老院設施一流,管理科學,現已有30名五保戶入駐。二期工程完工後,可解決全鎮孤寡老人的養老問題。100%的民眾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達符合條件人數的85%,部分村60歲以上老有享受一定的生活補助,過年過節大部分民眾都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
民眾就業
全鎮形成了“農工貿”立體發展新模式,民眾百分之百就業。
新農村建設九個全覆蓋
一是在新增農村文化低保方面,建立了圖書借閱室,經常利用遠程網路開展培訓。二是借漁澤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實現了集中供養。三是建成了便民連鎖店,農村銷售服務網路更為完善。四是10個村全部有設施齊全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五是通村路、村主街道全部硬化。六是加固了國小樓,教學條件明顯改善。七是建起了一所設定較為完善的村級衛生站。八是戶戶接通了閉路電視。九是戶戶接通了自來水。

觀光旅遊

鎮內有自然景觀和紅色旅遊景點多處。峪里村緊鄰漳澤水庫,交通條件便利,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覆蓋密集,經開發可建水上度假村。南漁澤無影山,正在開發集生態旅遊、休閒娛樂、農家採摘為一體的旅遊景區。寺底村小韓山,相對海拔較高,自然環境優美,山上有一處修建宏偉的廣泉寺,是周邊民眾遊覽的好去處。金家莊、顧車、南漁澤、北漁澤、崔蒙、峪里對村內古廟進行復修,既能觀光旅遊,又對研究和傳承古時文化有一定價值。紅色旅遊景點有寺底村的亞岳廟、北崗村的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女生隊隊部舊址,寺底、東古、崔蒙、北漁澤、顧車、北崗的革命英雄紀念碑。

革命歷史

漁澤鎮在抗日解放戰爭期間,當時的北崗大地作為抗日根據地,人民民眾踴躍加入共產黨組織,積極支持抗日,出現了一大批抗日誌士,一大批抗戰英雄壯烈犧牲。為緬懷英烈,東古每年要舉行“六六英烈紀念”活動,寺底、東古、崔蒙、北漁澤、顧車、北崗建立了革命英雄紀念碑。有兩處重要的革命遺蹟。一是冀豫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冀豫區黨委暨“抗日政治學校”。二是崗上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女生隊隊部。
晉冀豫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冀豫區黨委暨
“抗日政治學校”
在中華民族神聖的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僅僅一年後,即1938年8月,為了更好地領導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冀豫區黨委和太行區黨委進駐山西省屯留縣寺底村。隨同進駐的還有晉冀豫區黨校——對外稱“抗日政治學校”、《黃河日報》社和八路軍總部招待所等單位(《中國人報》社已先期到達)。當年,黨的領導機關、報社、招待所等散住民房,而“抗日政治學校”集中住在寺底大廟院內。學校的名譽校長是晉冀豫區黨委負責人李雪峰,校長是王卓如,教師大多由身著軍裝的八路軍軍官擔任。學員主要是區縣級黨政軍主要幹部,也一律穿軍裝。所以民眾親切地稱之為八路軍學校。學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班,還附設有敵工班、交通班、記者班、木刻班、油畫班。學校在寺底共舉辦過三期,每期為三個月,到1939年6月因形勢變化而戰略轉移為止。培訓期間,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參謀長左權、北方局負責人、被譽為八路軍炮兵奠基人朱瑞,129師師長劉伯承,343旅旅長陳光等曾親自講課,或做政治形勢報告。
在這雖為短暫但非比尋常的近一年時間裡,黨和八路軍通過宣傳發動,組織領導和培訓幹部等方式,使寺底一帶乃至全縣的抗日鬥爭形勢發生巨變。廣大幹部民眾和愛國階層打擊日偽、參軍參戰、支前擁軍以及反“掃蕩”等活動,從初步展開發展為燎原之勢。從而一方面為此後當地艱苦卓絕的抗日持久戰以及抗戰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也為寺底等村、為屯留、為上黨培養了一批黨政骨幹,播下了革命種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以寺底大廟為中心的軍民抗日活動的一幕幕往事,既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份珍貴的史料,同時在中國現代史壯麗的畫卷上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崗上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女生隊隊部
崗上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女生隊於1939年1月在屯留縣崗上村(現名為北崗村)建校, 1939年7月12日轉移到了壺關縣樹掌鎮神效村的真澤宮。當時在校人數有300多人。
崗上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女生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志士。著名革命戰士齊心就曾於1939年3月18日至7月12日在該校學習。《習仲勛傳》中曾有一段描述:“1939年3月18日,十五歲的齊心在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從事抗日工作的姐姐齊雲的帶領下,到山西屯留縣崗上村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女生隊學習,成為一名八路軍女戰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