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錢塘觀潮

滿江紅·錢塘觀潮

滿江紅·錢塘觀潮》是清朝詞人曹溶一首描寫錢塘江海潮的作品。此詞以傳說中錢塘潮為伍子胥的怒發為線索,運用比擬、誇張、鋪排、設問、比喻一系列的修辭手法,形象描繪出錢塘潮的宏偉氣勢。全詞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作者所陶醉的是一個在感覺上非常具體,在心理上又模糊抽象的感情,透示了作者難以言說的意趣,抒發了激盪壯烈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滿江紅·錢塘觀潮
  • 作品別名:滿江紅·錢唐觀潮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靜惕堂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曹溶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滿江紅·錢塘觀潮
浪涌蓬萊,高飛撼、宋家宮闕。誰盪激,靈胥一怒,惹冠沖發。點點征帆都卸了,海門急鼓聲初發。似萬群、風馬驟銀鞍,爭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鮫人舞,圓如月。正危樓湍轉,晚來愁絕。城上吳山遮不住,亂濤穿到嚴灘歇。是英雄、未死報仇心,秋時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滿江紅: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唐人小說《冥音錄》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填此詞調。《欽定詞譜》以柳永“暮雨初收”詞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
⑵錢塘:古縣名。地在今浙江省。古詩文中常指今杭州市
⑶蓬萊:蓬萊山。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之一,此處比喻潮頭。
⑷宋家官闕:因杭州曾是南宋都城,故以“宋家官闕”代指杭州城。
⑸靈胥(xū):指春秋吳國的伍子胥。相傳伍子胥死後為潮神,故稱。宋文天祥《送行中齋》詩之三:“魯仲偶不逢,隨世本非願,靈胥目未抉,端欲詣所見。”
⑹惹冠(guān)沖發:怒髮衝冠之意。
⑺海門急鼓:海門,指杭州灣,因其臨東海,如門戶大開,故稱。
⑻似萬群、風馬驟銀鞍:潮水像萬群載著銀鞍的白馬急驟地乘風賓士。
⑼江妃:傳說中的神女。漢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
⑽鮫(jiāo)人:神話傳說中的人魚。晉張華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⑾危樓湍(tuān)轉:危樓,高樓。意謂作者觀潮時置身的高樓正位於潮水湍急轉折的地方。
⑿愁絕:極端憂愁。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沉飲聊自遣,放歌頗愁絕。”
⒀吳山:即胥山,位於杭州西湖東南,左連錢塘江,右瞰西湖。
⒁嚴灘:即嚴陵灘,錢塘江下游富春江畔東漢嚴子陵垂釣的地方。唐黃滔《祭先外舅》:“實期歸釣嚴灘,終棲鄭谷。”
⒂英雄:指伍子胥。此處說伍子胥“未死報仇心”,同時也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對清朝的不滿。

白話譯文

錢塘江浪濤洶湧,潮頭陡立如蓬萊仙山。浪濤高高飛起,將曾是宋都的杭州震撼。是誰將潮水激盪?是潮神伍子胥,怒髮衝冠。平日的點點船帆都已不見,入海口傳來的潮聲,如初發急鼓震得地動山搖。眼前潮頭連續湧起,像萬群載著銀鞍的馬,驟然賓士而來,爭先恐後,你趕我超。
仿佛江上仙女在歡笑,浪花是她拋出的佩珠,堆成了千堆萬堆的白雪;又像鮫人在熱烈奔放的跳舞,激動的淚水化成了珍珠,又圓又亮仿佛明月。我置身的高樓在湍流轉折之處,面對傍晚的江天我愁憤欲絕。看啊,洶湧的潮水逆流而上,杭州東南的吳山也無法阻擋,亂濤穿涌到嚴陵灘方才停歇。這正是蒙冤而死的英雄伍子胥,至今報仇之心不死,憤怒揚波在這秋的時節。

創作背景

曹溶是個在明亡後出仕清廷的“兩截人”,自有一段錐心刺骨的屈辱與苦衷。這種幽怒的情緒在平時或被隱藏得諱莫如深,會當錢塘觀潮卻鋒芒畢露,精誠所致,創作了《滿江紅·錢塘觀潮》。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歷來描寫錢江潮的詩詞,從漢枚乘的《七發》到清吳梅村的《沁園春·海潮》,無不形象地描繪出海潮的洶湧和瑰麗壯觀的景象。這首詞卻一反傳統的寫法,以傳說中錢塘潮為伍子胥的怒發為線索,運用比擬、誇張、鋪排、設問、比喻一系列的修辭手法,形象描繪出錢塘潮的宏偉氣勢。
據《水經注·浙江水》引《吳越春秋》記載塘潮說:“昔子胥死於吳而浮屍於江,吳人憐之,立祠於江上,名曰胥山。”又引《吳錄》說“潮水之前揚波者伍子胥。”全詞就是從這個民間傳說立意,借潮神“未死報仇心”發怒而激盪大潮,引發詞人內心“晚來愁絕”的。詞一開端,作者便描繪出一幅浪卷雪堆的雄偉奇景。它突怒橫奔,震撼著周遭高大的建築群。由於南宋曾偏處臨安,即今杭州市,所以詞寫“高飛撼,宋家宮闕”。接著“誰盪激”,詞人以詰問的語氣,將矛頭直接指向殺害伍子胥的吳王夫差。吳王夫差殺了子胥,盛其屍於鴟夷之橐,投入江中。子胥死後“隨流波,依潮往來,盪激崩岸”(《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因此,“靈胥一怒,惹冠沖發”這是波起濤涌、震撼杭城的起因,是本詞的意脈,對海潮的聲勢作了進一步的鋪排。枚乘《七發》描繪觀潮說:“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沌沌,聲如雷鼓。”作者化用其意,傳神而又誇張地描畫出海潮的聲音、顏色和氣勢,有如蒙塵明珠,一經拂拭,則光彩十倍。
下片開頭四句:“江妃笑,堆成雪。鮫人舞,圓如月。”是對漲潮聲勢的誇張描寫。仙女歡笑,鮫人起舞,仿佛的在舉行水上慶典,為潮神喝彩助威。江妃、鮫人系兩個典故。據《列仙傳》載,江妃二女,游於江漢之濱,遇鄭交甫,解佩珠相贈,鄭行數十步,二女不見,珠亦不見。《博物志》載,鮫人居於南海水中,其眼可泣珠。這四句其實是詞面對潮水擊岸,捲起千朵浪花,似堆白雪,如濺明珠的壯麗景觀所引起的豐富想像。“正危樓湍轉”四句寫退潮時的情景。“湍轉”言奔騰的狂潮退了下去。退潮的勢頭,連蜿蜒起伏的吳山也擋不住,一直退到嚴灘才停了下來,結末二句“是英雄,未死報仇心,秋時節”是以情結景,也是對上片“誰盪激,靈胥一怒”的呼應。
在這首詞中,作者筆下的錢塘潮是人格化的。“是英雄,未死報仇心”與“誰盪激,靈胥一怒”前後呼應,將伍子胥憤怒的性格特徵賦於自然景觀,作者用“怒”寫起潮,以“笑”狀漲潮,用“愁”繪退潮,更賦於潮水以人的性格。這裡既有對自然景觀的驚嘆,又有對古人堅強不屈精神的讚頌。

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學者朱彝尊云:曹侍郎《錢塘觀潮》一闋,最為崛奇!

作者簡介

曹溶(1613—1685),字秋岳,一字潔躬、鑒躬,號倦圃、野航、純漢,又號花尹、鉏菜翁、金陀老圃、白學先生,別署兩河使者、金陀老人,清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明崇禎進士,官御史。順治初降清,累擢戶部右侍郎,出為廣東布政使,降山西陽和道,尋裁缺歸。工詩、著有《崇禎五十宰相傳》《倦圃時植記》《靜惕堂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