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翁蘇舜欽

滄浪翁蘇舜欽

早在蘇軾父子出川成名之前,宋朝就有“三蘇”之謂,他們便是以文才和書作名揚天下的銅山(今屬四川中江)蘇易簡、蘇舜元、蘇舜欽祖孫三人。作為“銅山三蘇”代表的蘇舜欽,是北宋古文革新運動的先驅,與詩人梅堯臣並稱“蘇梅”,在文學上“挽西崑之頹波,導歐蘇之前驅”;也是趙孟頫譽為的“宋代十一書家”之一,由他補寫的懷素自敘帖》乃華夏書法至寶;還是慶曆新政的積極參與者,以“敢道人之所難言”的精神在北宋政壇獨樹一幟。其詩歌、書作、政論以及秉性,無一不為好友歐陽修所推崇。 許曉韌創作的傳記文學《滄浪翁蘇舜欽》是第一本蘇舜欽傳記,在封禪泰山、宋夏戰爭、慶曆新政等宏大歷史背景下,以蘇舜欽生命歷程為主線,以范仲淹諸人救弊治政為輔線,詳述了蘇舜欽耿介率真、愛國愛家的天然秉性,獨步詩國、驚艷書壇的曠世才華,引領時代、開創未來的文化影響;再現了古邑中江的物華天寶、漢書佐酒的千年傳奇、明月清風的文壇佳話;也揭開了岳陽樓傲人“四絕”、進奏院賽神蒙冤、滄浪亭千年不衰的背後秘密……

基本介紹

  • 書名:滄浪翁蘇舜欽
  •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 頁數:292頁
  • 開本:16
  • 作者:許曉韌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250697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銅山三蘇”的代表,蘇舜欽第一本傳記式作品,且敘且議,亦歌亦訴。追隨范仲淹、交友歐陽修。上溯晚唐十國亂局,下及北宋仁宗盛世。
許曉韌創作的傳記文學《滄浪翁蘇舜欽》以北宋“銅山三蘇”代表人物蘇舜欽的生命歷程為主線,詳述了詩人耿介率真、愛國愛家的天然秉性,“挽西崑之頹波,導歐蘇之前驅”的文學才華,讀後給人以詩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洗禮。

作者簡介

許曉韌,1969年10月生。四川中江人。好讀書。勤思考,有作品散見於軍內外報刊。

媒體推薦

斯文,金玉也。棄擲埋沒糞土,不能銷蝕。其見遺於一時,必有收而寶之於後世者。
——北宋·歐陽修《蘇氏文集序》
又善書,酣醉落筆,人競收以為寶。
——北宋·曾鞏《蘇舜欽小傳》
予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知古人筆意。
——北宋·黃庭堅《書草老杜詩後與黃斌老》
憤慨國勢削弱、異族侵凌而願意“破敵立功”的那種英雄抱負——在宋詩里恐怕最早見於蘇舜欽的作品。
——現代·錢锺書《宋詩選注·蘇舜欽》

圖書目錄

滄浪之水今依然(序)
開篇
第一章 名門之後 千年之子
“官六代”
“總理”外公
封禪寶寶
第二章 蒙蔭入仕 勢如牛犢
蒙父蔭走上仕途
以灼見一鳴驚人
信庶士敢說真話
第三章 神交先賢 棄官斷仕
有才就該出來做事
學詩白居易
交友歐陽修
不當官了,考試去
第四章 進士及第 重新出發
如願考中進士
候任也要發聲
從縣令做起
第五章 長安守制 戴孝進諫
喜悲交加的尷尬
在田間感悟生命
整理杜詩開一代風氣
頂風聲援范仲淹
第六章 國比家大 耿直建言
漢書下酒
指責皇帝隔日御殿
勸諷新丈人
力推忠義賢士
積極防禦的國防觀
第七章 母逝弟亡 冒喪論事
結伴而來的災禍
南下山陽守制
第八章 參與新政 賽神蒙冤
改革派的書生意氣
范仲淹,你為何畏縮循然
久仰大名的朋友
都是酒席惹的禍
想不通緣於一種擔心
第九章 超然遠舉 滄浪明志
往南去,再往南去
蘇州是個好地方
便宜買個滄浪亭
說出來就不憋屈了
在山水間領晤人生
修煉不是個簡單活
第十章 曙光重現 文星隕落
滕子京勾起了他的心事
請為我湔滌冤滯
道不勝於命,命不會於時
補記
詩作
書作
尾聲
附1
蘇舜欽年表
附2
宋史·蘇舜欽傳
附3
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文摘

兩家蘇姓大戶是何人?
一家不用猜,地球人都知道,“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眉州眉山(今為四川眉山)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另一家謂誰?相對眉山蘇氏,其聲名略顯遜色,他們便是梓州銅山(今屬四川中江)的蘇易簡、蘇舜元、蘇舜欽祖孫三人。
唐宋八大家,眉山蘇氏占其三,人氣和才華自然是名冠天下。銅山蘇氏,官宦世家,公權綿延,門第家世更勝一籌。
從時間節點來看,眉山蘇家自仁宗嘉祜二年(1057年)蘇軾、蘇轍兄弟雙雙進士及第,名噪京城;到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中大夫蘇轍過世,天地降哀,前後歷時五十六年。銅山蘇家自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蘇易簡考取狀元,拔得頭籌;到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京西轉運使蘇舜元病逝,連綿不絕七十五年。加之眉山蘇家在世時受的折騰多一些,可以說在北宋初期和中葉,銅山蘇家直接為時人所矚目的時間更長一些。
蘇舜欽比蘇洵年長一歲,舜欽兄弟全部告別人世三年之後,東坡兄弟才剛剛出人頭地,銅山蘇家算是眉山蘇家的前輩。蘇舜欽的摯友歐陽修正是蘇軾、蘇轍的恩師。真可謂,從來三蘇話眉山;殊不知,三蘇更早在銅山。
非常遺憾的是,銅山蘇家生命歷程都比較短暫,像一群划過夜空的流星,雖然也光輝燦爛,相對而言,留給人們的印象並不十分深刻,產生的影響也非十分深遠。蘇易簡享年三十九歲,蘇舜元四十九歲,蘇舜欽四十一歲,較之蘇洵在世五十八年、蘇軾六十五年、蘇轍七十四年,銅山蘇家可謂英年早逝、曇花一現,上天賜予他們的陽壽太短,自然來不及留下更好的詩文、更多的佳話。
銅山蘇家的代表人物是蘇舜欽,其詩文、書法方面的成就直到今天仍為世人所知所道,其貢獻和影響在中國文學史、書法史、以致政治史上始終不可或缺。在他的故鄉四川省中江縣廣福鎮玉江河畔,一方巨大的飛來石旁,“蘇公筆”至今依然挺立不倒,像他那顆赤誠之心、耿直之心,縱然雨雪霜電,始終泰然自若、直指蒼天。雖然與眉山蘇家的代表蘇軾的“全才式”、“楷模式”人物相比存在差距,但能經歷近千年滄海桑田仍光耀史冊,自然屬於鳳毛麟角、非等閒之輩了。再說,縱觀歷代中國文人士大夫,又有幾個人能與蘇軾相提並論呢!
因此有人認為,要是沒有後來蘇軾的光芒萬丈,那么蘇舜欽的燦爛將會倍加耀眼。
蘇舜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是官宦後代,人脈好,靠山大,文才棒,從小就在首善之地流連,在官宦群中穿梭,天然地帶著救世濟民的稟賦。
他生性剛正耿直,身上始終有股虎氣牛勁。《宋史》說他“少慷慨有大志、狀貌傀偉”,內心和外表一樣偉岸。
他對於人生有兩大志願,一是“奮舌說利害,以救民膏盲”(蘇舜欽《舟中感懷寄館中諸君》),將胸中經綸轉化成匡世濟民之策;二是“不然棄硯席,挺身赴邊疆”(同前),將滿腔摯情化作戍邊殺敵之功。
可惜天不遂人願,從他第一次主持縣政開始,因親人接二連三離世,他只能與官場若離若即,仕途一直跌跌撞撞、曲曲折折。所謂沒有落差,就形不成氣勢。他的人生,長時間在平淺處迂迴徘徊,即便不時掀起朵朵浪花、贏得陣陣喝彩,終究沒能匯成浩瀚波瀾,推動歷史闊步向前。
這是他的遺憾,更是歷史的不幸。
“我咋個這么不順呢?”這句話,恐怕是他私底下反問自己最多的問題。從他以官宦子弟身份內招進入官場,到一不小心過失惹事被削籍為民,全部加起來也不過十六年時間。如果再減去中間辭官備考、為父丁憂、為母守制的日子,他真正在幹部崗位上的光陰頂多七年。說實話,區區七年,對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來講,不過彈指一揮間,實在是短得不能再短了。
然而,就是在這短短的七年時間裡,他堅持為民請願、為君分憂、為文布道、為國效力,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參別人不敢參的人,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在崇文抑武、以文馭武的北宋,在文人多如牛毛、才子燦似星河的北宋,他樹立了正直敢言、光明磊落、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受到了同僚的敬重、後世的景仰。
更為可貴的是,在他離崗守制、棄官備考的日子裡,一如既往地心繫家國、情牽民君,每當重要的歷史時刻,他都會挺身而出捍衛道義;每遇重大的文化事件,他都會發出自己的正直聲音。正是他義無反顧地以忠盡孝,不經意間把“孝道”從“血緣之情”提升到了“家國之義”的最高層次。
熟知他的歐陽修這樣評價他:“君狀貌奇偉,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於京師,位雖卑,數上疏論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難言”(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
他,一個終生建言明志的詩人。
他,一個嫉苟且如寇讎的俠客。
他,一個位卑不忘憂國的豪士。

後記

我的故鄉四川省中江縣石龍鄉,宋屬銅山。母校廣福中學即位於銅山故址,一直守護著以蘇舜欽為代表的銅山文脈。銅山之北有一方水土,名喚石馬,是“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里。一文一武,兩個蓬勃生命,雖相隔千載,卻都彰顯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以及隱藏其中的愛國愛鄉情感。我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在這份情感的浸潤下,最終實現了對蘇舜欽一生的概要尋訪。
尋訪的過程並不順暢。史學基礎貧瘠,時間零散破碎,毫無寫傳經驗,蘇公史料之稀少更是令人始料不及。於是,繁忙的公務家事之餘一分一秒積攢時間,浩瀚的書刊典籍之中一字一句搜羅信息,書店圖書館成了我最多的去處,甄別材料真偽成了常做的事情。近兩年來,生怕有辱先賢的擔心像把利劍一直懸在頭頂,特別是隨著閱讀和占有資料的增加,我越發被蘇公濟世救民的赤子之心所感動,也越發感受到自己所知所識、所思所悟的孤寡淺薄。期間,因能力和精力所限,數次產生過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蘇公身上那種義無反顧、勇於擔當的勁頭,我就反覆告誡自己:致敬先賢莫過於傳承精神品質,檢討歷史不必要糾纏細枝末節。最終,我以七分史實、三分推想為尺度,以釋其正能量、彰其好德操為目標,堅持完成了世上第一本關於蘇舜欽的簡略傳記。我知道,書稿十分淺陋,雖非別傳戲說,亦不是紀事列傳,一定存在諸多瑕疵甚至錯誤,所以真誠期望各路專家和師長鄉親批評指正。我期望,書稿的出版,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吸引更多的人來了解蘇舜欽、研究蘇舜欽、學習蘇舜欽,並把他以及那個時代的高尚人格發揚光大。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如果說,提筆推介蘇公是要表達自己對家鄉和中華文化的摯愛之情,那么我還要說的是,本書從策劃、創作到出版、發行,自始至終洋溢著濃濃的鄉情親情,方方面面體現著故土對遊子的關心關愛。中共中江縣委書記劉應剛、中江縣人民政府縣長彭勇,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嚴鍵,以及縣文化廣電旅遊局葉應和局長等領導給予了極大的關心、支持,德陽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聯絡處調研員蔣吉華積極舉薦拙作,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家鄉父老的憐子真心和人文情懷。國文傳媒魯良洪董事長最早提議我寫作此書,書稿成型之後又努力挖掘潛在價值、積極謀劃出版方案,每每看到他為此付出的努力,我都不由得回想起孩提時我們在石龍那條小街上追逐玩耍的情景。唐大權、楊曉依、蔣明、楊明玖、覃明、李凱等中江鄉友給予我熱情鼓勵。妻子文霞、兒子聽晨,在各自工作、學習甚為忙累的情況下,儘量不擠占我的業餘時間,使我得以靜心坐擁書城拜謁先賢。胞弟梁語專程到縣圖書館抄錄資料、侄女嘉玲想方設法借得《中江縣誌》寄到北京,使我千里之外領略到了故鄉幾千年的盛況美景。
此外,同學鐘曉峰、許世利,同事錢太軍、何永紅也曾熱心為我收集資料,中江攝影家楊河、蘇州攝影家汪建耀為本書提供了圖片,在此一併表示衷心感謝。
許曉韌
2014年初春於北京黃寺大院

序言

在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中,最為古老的滄浪亭當屬佼佼者。歷代居住過此園的名家顯宦很多,但一提起滄浪亭,人們總是會想起它的最初建造者——北宋詩人蘇舜欽。
慶曆五年(1045年),被“削籍為民”的蘇舜欽離開“心志蟠屈不開”的東京汴梁,來到“耳目清曠”的江南蘇州,與吳越王近戚廢棄的舊館不期而遇。荒廢的館池,落魄的詩人,二者相遇相合之後,演繹出一段千年不絕的生命讚歌。滄浪亭自落成之日起就名動天下,且隨著歲月的流逝愈發光耀。何以至此?我以為,這與三個文人和一段歷史有關。三個文人,即亭主蘇舜欽,以及他的師友歐陽修、范仲淹。一段歷史,即不幸夭折的慶曆新政。蘇舜欽,青年才俊賽神蒙冤,超然遠舉寄情山水,以滄浪之水濯足濯纓的自由,養護著被奸佞之人灼傷的用世之心,在他的心裡,滄浪亭是正直文人的庇護所。歐陽修,一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讓滄浪亭聲名鵲起,不僅幫助好友消解寂寥,也在提醒世人遠離塵囂而盡享風月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在他的眼裡,滄浪亭是精神思想的桃花源。范仲淹,亭的誕生昭示他救世康民藍圖的失敗,有多少人追捧這寸水土就有多少人感念改革的勇氣和方向,在他的情感里,滄浪亭是慶曆新政的紀念碑。換而言之,滄浪亭不是一般意義的私家園林,而是以蘇、歐、范為代表的詩文革新和政治革新精神的意象,蘇舜欽“一人肝膽如星斗”的人格魅力則是這個意象的最美標籤。
蘇舜欽逝世後,滄浪亭幾易其主、幾經荒廢、幾更其名。然而,即便成為南宋名將韓世忠的宅第且被譽為“韓王園”,淪為明代僧人主持的“大雲庵”,抑或變為明清文人們的“明道堂”、“名賢祠”,也替代不了留在世人心底的“滄浪之水”那么撩人心魄、給人力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著名詩人、書畫家宋犖出任江蘇巡撫,他深懷對蘇舜欽的敬仰之情,於“野水瀠洄,巨石頹仆,小山藂翳於荒煙蔓草間,人跡罕至”的地方重葺滄浪,以明代書家文徵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重張其輝,並收集整理散落民間的蘇舜欽詩文傳諸時人。歷經650載滄海桑田後,滄浪亭終於重新回歸自我。
這位被康熙大帝譽為“清廉為天下巡撫第一”的宋犖,跟數百年前的蘇舜欽一樣,都有一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心志與擔當。有詩讚他“惠愛黎元,宏獎髦士。心跡雙清,滄浪之水”。看得出來,作為詩人、書家的他,重新修葺滄浪亭,絕不會像一些職業官員那樣,為了搞旅遊開發拉動蘇州經濟提高GDP排名,也不是建“會所”給同僚商友辦“活動中心”,更不是附庸風雅為自己貼上歷史文化的標籤,而是要追求那種“胸次浩浩焉,落落焉,若游於方外”的心靈體驗,同時為富甲天下的蘇州百姓開闢一個精神靜養之所。因為他知道,真正的良吏好官,不僅在於能富民,而且還能安民,讓老百姓能夠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去安身立命。
在《蘇子美文集序》中,宋犖坦誠心跡:“我輩憑弔古蹟,履其地則思其人,思其人則必慨想其生平,求其文章詞翰,以仿佛其萬一,蓋尚友之道然耳。”與現今摩肩接踵“到此一游”的浮躁心靈不同,這是一種純粹的憑弔懷古、追思先賢的文化情懷。透過庭園斑駁的水草殘影,宋犖看到的不是潛在的商業價值,不是可資利用的文化符號,而是蘇舜欽及其師友們不經意留下來的那種隨緣的灑脫與堅定的抗爭,那份壯懷的詩情與醒世的力量,那股“位雖卑,敢道人之所難言”的勇氣,那段士人與君王共治天下的美好記憶,那個安邦定國康世濟民的用世理想。說實話,缺乏人文素養的當權者是怎么也看不透山川河流、亭台樓榭所蘊藏的文化力量。
“滄浪之亭幾興廢,滄浪之水今依然”。作為物質意義上的園林,滄浪亭可以荒蕪塞徑,可以生機盎然,可以改頭換面。但潺潺的滄浪之水不會改變,蘇舜欽的才華、膽識,以及那一幫慶曆文人以高尚人格賦予它的文化靈魂卻是永恆的。國民之魂,文以化之。魂無影,水無形,無影無形的東西更易於塑造人格、撫慰靈魂,也更易於傳承世代、光耀天下。
或許,這就是後人念念不忘蘇舜欽的緣由,也是滄浪亭垂名千載、終不與台榭俱毀的原因吧!
(此文原載2014年5月8日《解放軍報》)
許曉韌
2014年3月22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