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

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

2015年9月22日,《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正式經省政府批覆實施。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安徽省城鄉規劃條例》等相關規定,現將規劃成果主要內容予以公布。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主要內容簡介
一、總則
1、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12年至2030年
2、規劃範圍
城市規劃區:包括滁州市琅琊區、南譙區的大王、龍蟠街道辦事處、烏衣鎮、腰鋪鎮、琅琊山風景區、沙河集水庫保護區,總面積為818平方公里。
城市規劃建成區:東至滁馬高速,南至京滬高鐵,西至琅琊山,北至寧洛高速,規劃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為120平方公里。連同省特別政策區蘇滁現代產業園35.18平方公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15平方公里,主城區規劃建成區總面積170.18平方公里。
二、城市總體發展目標
1、城市性質:皖蘇之間新型區域中心城市、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優秀文化旅遊城市。
2、主要職能:以家電信息產業、裝備製造、新型材料等產業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山水滁州、千年亭城”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城市,具備特色化、多元化休閒形象的宜居城市;以科技創新和商貿物流等為主要特色、加速崛起的現代服務業高地。
3、城市目標:建設“五個滁州”:即區域協作、全域共進的“開放滁州”;經濟繁榮、雙輪驅動的“產業滁州”;文化創新、科學發展的“文化滁州”;低碳發展、環境友好的“生態滁州”;民生優先、和諧宜居的“幸福滁州”。
4、城鎮化水平和城市規模
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萬人,城鎮人口為285萬左右,城鎮化水平57%,其中中心城區規劃常住人口85萬人;
遠期到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560萬人,城鎮人口為392萬左右,城鎮化水平70%,其中中心城區規劃常住人口120萬人。連同省特別政策區蘇滁現代產業園規劃人口25萬人、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規劃人口10萬人,主城區規劃總人口155萬人。
三、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一)市域空間布局
市域形成“核心帶動、板塊互動、內外融合”的空間組織形態。“核心帶動”是以中心城市建設作為市域城鄉發展的核心,帶動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板塊互動”是指市域內已經呈現出的滁來全同城化板塊、鳳定明一體化板塊和天長省際融合板塊。“ 內外融合”是通過市域內部、外部的融合促進滁州與周邊區域協調合作,提升滁州市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產業集聚和經濟發展。
(二)城鎮體系規模結構
規劃構建1個(II型)大城市,即滁州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20萬人;6個(I型)小城市,即天長市區、明光市區、定遠縣城、鳳陽縣城、全椒縣城和來安縣城,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5-45萬人;19箇中心鎮,即南譙區烏衣鎮、沙河鎮,天長市汊澗鎮、銅城鎮、楊村鎮、秦欄鎮,明光市女山湖鎮,來安縣汊河鎮、半塔鎮,全椒縣大墅鎮、古河鎮,定遠縣爐橋鎮、池河鎮、張橋鎮、吳圩鎮,鳳陽縣劉府鎮、武店鎮、大廟鎮、板橋鎮.總規模40-50萬;51個一般鎮,總規模10-14萬人。
(三)市域重點發展地區—滁來全城鎮密集區規劃
規劃構建多中心、組團化、網路化、城鄉一體的城鄉空間布局,形成以一個主城區核心,全椒組團、來安組團、汊河新城三個副城,一個琅琊山旅遊文化區“一主三副一區”(“131”)的空間結構。
(四)市域綜合交通
1、市域軌道交通
規劃形成“二高鐵六城際(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鐵、合蚌客運專線、亳蚌寧城際鐵路、合寧城際鐵路、合青城際鐵路、寧淮城際鐵路、滁天城際鐵路);二普鐵二都市快軌”鐵路網(京滬鐵路、水蚌鐵路,滁寧快軌、寧天快軌)鐵路格局。
2、市域公路系統
規劃構建“三橫三縱六連”高速公路網,三橫:寧洛高速、淮揚高速(來六高速)、合寧高速;三縱:京台高速、徐明巢高速、馬滁高速;六連:蚌淮高速、明盱高速、寧連高速、宿揚高速、合寧第二通道、淮揚與合寧高速連線線。構建“七條國道十八條省道”的國省幹線公路網路體系。
3、市域水運及航空港
通過滁河、池河、襄河、清流河、來安河、向陽河、白塔河、銅龍河、秦菱河構建“三乾九支”的內河航道骨架體系,實現內河水運通江達海。滁州市規劃建設一個支線機場,構建聯繫周邊重要機場的快速通道,保證與周邊重要機場通達時間控制在3小時之內。
四、中心城區總體規劃
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總面積為120平方公里。另外蘇滁現代產業園35.18平方公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15平方公里。主城區總建設用地總面積為170.18平方公里。
(一)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發展方向
實施“東進、南拓、北擴、西優、中提升” 空間發展戰略。
重點向東:以產業空間載體建設為重點,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打造滁州市核心經濟成長點。
主體向南:以城南組團、高鐵站北組團、科教園組團、明湖組團建設為重點,構建集生活居住、商務創意、信息服務、文體教育、交通物流為一體的核心區域。
適度向北:建設琅琊新區,打造城市北部經濟成長點。
最佳化西部:在滿足琅琊山生態要求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旅遊休閒度假產業,控制開發強度。
提升老城:改造與提升為主,加快老城工業用地外遷,改善提升生活配套服務設施,增設開敞空間,最佳化宜居環境,疏解老城壓力。
(二)構建“一帶二核三片四軸十組團” 空間結構
一帶為清流河生態景觀帶。
二核為琅琊山風景區生態核和明湖生態濕地景觀核。
三片是滁西、滁東、滁南片區,片區之間由鐵路、河流、生態綠地分隔,並由環路和城市快速道路相連。
四軸為南譙路—中都大道、滁州大道、世紀大道、清流路四條城市發展軸。
十組團是十個產城一體配套組團,分別是老城組團、琅琊組團、城北工業組團、城東工業組團、示範園組團、蘇滁組團、科教園組團、城南組團、高鐵站北組團、明湖組團。
五、綜合交通規劃
(二)中心城區綜合交通
1、中心城區道路網
城市快速路與幹線公路共同構成“兩縱四連十射”的骨架路網形態。兩縱分別為上海路-會峰路-西澗路-醉翁路-西環路和九州路-金陵路。四連分別為來安快速連線線、揚子路、紫薇南路-S311和洪武路及其東延線。十射為十條對外連線線。快速路總長為154.9公里。中心城區規劃形成“十二橫十四縱”的主幹路網形式,總長達到263.5公里。
2、公共運輸系統規劃
1)軌道交通線網規劃
中心城區規劃共形成4條軌道線路,其中2條為城市輕軌,連線各組團。2條為連線南京江北新區的軌道線。
2)公交系統規劃
中心城區共規劃14處公車輛停車場、保養場;36處公交首末站;38處公交樞紐場站。遠期公車保有量1500輛,計程車3000輛。規劃社會公共停車場119處,公共停車泊位27100個。
3)步行與直行車系統規劃
中心城區規劃構建與城市土地利用發展相適應的、以交通功能為主、遊憩休閒為輔、便捷、安全、舒適的慢行交通系統。
六、總體城市設計
突出體現“山水滁州、千年亭城”的自然與文化特質,保持以“青山碧水,生態綠城”為特色的自然風貌;傳承以“千年亭城,精緻和諧”為品牌的人文內涵;建設以“主題空間,活力都市”為目標的特色城市空間。形成獨特的城市形象和景觀風貌。
七、市政工程規劃
1、給水工程規劃
中心城區規劃建設7個水廠,每日總供水量達70萬立方米。
2、排水工程規劃
近期老城區內採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體制,新建區域一律採用分流制;遠期老城區內合流制排水系統逐步改建為分流制排水體系,實現全規劃區內雨污分流。
3、污水工程規劃
規劃建設4座污水處理廠,中心城區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0萬噸。
4、電力工程規劃
中心城區規劃用電最大負荷為344萬kW,近期新建500kv變電站1座,200kv變電站4座,110kv變電站9座。
5、信息工程規劃
以建設“智慧城市”為引領,規劃在城南組團、高鐵站北組團、琅琊組團和經濟開發區組團5處共新設11個目標局,寬頻滲透率達80%。中心城區設郵政中心局1處,郵政支局按服務面積6-10平方公里設定。有線廣播電視家庭入網率遠期達到99%以上。
6、供氣供熱工程規劃
中心城區規劃至2030年城市燃氣氣化率達90%,建設一座熱電廠,兩座熱源廠,滁州市年用氣總量達60000萬立方米。
7、環境衛生工程規劃
規劃建設一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規模為每天700噸。
8、綜合防災規劃
規劃抗震設防烈度為VI度。中心城區規劃通過“上控蓄、中整治,左右撇、內部排”的治水方略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
9、消防規劃
規劃新建標準型普通消防站12處。其中老城組團設定消防站2處,城南組團設定消防站3處,高鐵站北組團設定消防站3處,琅琊組團設定消防站2處,經濟開發區組團設定消防站2處。
10、人防工程規劃
規劃建設人防指揮中心5處。
《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調整) 》簡介
  1. 動態調整目的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和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根據住建部和安徽省住建廳對新時期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改革的要求和安徽省總體規劃編制辦法和三個導則(徵求意見稿),按照滁州市多規合一成果及空間規劃草案,對《滁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年)》實施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2. 規劃範圍
    1、市域 :本次調整市域範圍保持不變,總面積約1.35萬平方公里。
    2、城市規劃區 :本次調整城市規劃區保持不變(總面積為818平方公里)。
    3、城市開發邊界 :依據城市總體規劃及“ 多規合一”,中心城區空間發展邊界調整為:東至寧洛高速、南至縣界和省界、西至琅琊山、北至黃泥崗,總面積521.71平方公里。
    三、城市規模
    1、人口規模:203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為120萬人。
    2、用地規模:2030年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120平方公里。
    四、調整方案
    1、用地功能性質的調整,調整地塊410個,調整總面積16.26平方公里。
    主要調整內容:一是對現狀建設用地與原總規用地性質不符的地塊進行調整。二是原規劃與城市產業發展、生活居住及配套設施的實際需求不符,進行調整(如工業、倉儲、商業、居住等用地調整)。三是對重大基礎設施及周邊用地進行最佳化調整(如輕軌站點周邊用地性質調整)。
    2、對於規劃建成區用地布局的調整,其中調入地塊51個,新增面積3.72平方公里;調出地塊62個,調出面積3.78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