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溪:康城詩選

溯溪:康城詩選

基本介紹

  • 書名:溯溪:康城詩選
  • 出版社:黃河出版傳媒集團,陽光出版社
  • 頁數:142頁
  • 開本:32
  • 品牌:寧夏人民
  • 作者:康城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620961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溯溪:康城詩選(1998-2008)》為70後·印象詩派之一。

作者簡介

康城,原名鄭炳文,1972年出生於福建漳州。1994年福州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2000年創辦第三說詩歌論壇。編著有《康城的速度》《白色水管》《漳州7人詩選》等,與詩友合作編輯出版《第三說》詩刊、《70後詩集》。

媒體推薦

有必要提醒讀者,他的情詩不僅停留在這樣的層面,還具有相當的包容和複雜:幻滅、驚悚、精神寄居、焚火、崩塌以及糾纏……構成情感的渦流與災變。如果沒有這樣深的體驗,是很難憑空提煉這種晶體的:“感情的蛀蟲身穿黑白兩色服裝”(《思考》),“愛情是石頭榨出的水,而不是樹木易生的葉子”(《毒藥或新鮮空氣》),“和你在一起,石頭的皮膚也會濕潤”(《南山書社》)。而這一切體驗,又是經由詞語的曉暢和秘密通道構成閱讀魅力的。
——陳仲義(詩評家)
康城的詩歌拚死抵拒著讀者的單向度進入,但他詩歌的語言迷彩背後,依稀還是可以辨認出一個事實的骨架或某種結構被隱匿之後意外伸留在外面的線頭。如果以畫為、喻,康城詩歌的作法類似於這樣一種畫法,即先在畫布上畫出一個人(或物)的基本輪廓,然後用塗鴉的方式覆蓋整個畫面。雖然完整的人或物消失了,但在某些關鍵環節留下了隱隱約約的蹤跡,觀眾通過想像仍然有復原的可能性。
——向衛國(詩評家)
對待詩歌,康城有一種矛盾的感情。一方面,他忠實於詩歌藝術,迷戀詩歌語言的生成性;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屈從於既定語言秩序的穩定性與腐朽性。他總是把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注入詞語。正是這種對語言的焦灼與要求.奠定了康城詩歌的品格,那就是多向度的糾葛與速度。
——辛泊平(詩人)

圖書目錄

向衛國/無處安放的詩魂(代序)/1
輯一:圖書館前
圖書館前/3
我在她的抵禦範圍之內/4
柔弱/5
冬天/6
鬧/10
輯二:白色水管
從零開始/19
榜山/20
雨中仙岳/21
回來/22
音樂的牙齒/23
出口/24
溯溪/26
瑞竹岩/30
屋頂上的破輪胎/32
白色水管/33
白色水管/34
比蝴蝶更低的是花朵/39
與非門/41
味覺/42
溢出/43
林語堂紀念館/45
卡米兒/47
Enigma3/49
“對聯想需求和干涉的程度”/51
輯三:南山書社
南山書社/55
聽見書/59
空煙盒/60
來不及品嘗你身體裡的酒和火焰/61
東山的夜/63
洪水/64
揭開海/66
灌水/68
時間分裂症/69
加固/71
入/物/73
合成柱子/75
反光速/77
語言生活/79
12月/81
思考/83
真實/86
毒藥或新鮮空氣/88
伊茲拉·龐德/90
陶淵明和梭羅/91
一句話/94
長信及其注釋/95
給1996年的12封回信/99
評論
冰兒/作為發現的承擔者/115
霍俊明/時代“甜卡車”的隱秘之味:康城/124
張左/康城的窄門/130
陳仲義等/相關評論集錦/137

序言

《70後·印象詩系》編輯說明
臧棣
當代詩歌的進程中,70後詩人的出場,隨之而來的迅猛崛起,確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不僅詩歌讀者感到意外,而且詩歌界內部也感到意外。對有些詩人來講,由於70後詩人的登台,原先似乎清晰可辨的當代詩歌發展的脈絡變得模糊起來,甚至變得無從把握。原來構想的從始於1970年代的地下詩,延伸到朦朧詩,再轉換到第三代詩歌,並進而擴展到後朦朧詩的這一當代詩歌的譜系,本來就在上世紀90年代的詩歌中遭遇了離析,但在詩歌史的評述上似乎還有折中的辦法。而70後詩人的星火燎原,則徹底捻滅了人們對修復原先的當代詩歌譜系的動機和可能。
70後詩人對當代詩歌譜系的震撼真的會如此強烈嗎?很多人會對此持懷疑態度。就在幾年前,在很多評論者的眼中,70後詩人還被看成是當代詩歌日趨墮落和輕浮的一個標誌。他們的詩歌和立場被強行按在市場和物質的道德背景里經受靈魂的拷問。沒有歷史感,缺少人文抱負,缺少精神關懷,沉迷色情意象,流於日常的瑣屑,口語化甚至口水化等等。這些圍繞著70後詩人的指責和抱怨,與其說是對70後詩人的寫作水準的不滿,不如說是借著不滿來巧妙地鞏固著一種陳舊的詩歌史的觀念。
問題不在於70後詩人寫得有多出色,雖然他們中有許多人越寫越好,早已走出了前幾代詩人的陰影。問題也不在於70後詩人是否找到了有別於前幾代詩人的詩歌領域,雖然他們的詩歌疆域將會寬廣得令當代詩歌史吃驚。我覺得,70後詩人對當代中國詩歌的真正的意義在於他們的出場和崛起,不僅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當代詩歌走向的預設,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代詩歌的可能性。與朦朧詩人和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詩人相比,70後詩人所受的教育最完整,幾乎沒受到政治運動的擾亂。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詩歌能力都是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期里發展起來的。這使得他們的視野,他們的想像力,他們的詩歌感官與前幾代詩人存在著根本的不同。這種差異,一直到現在都被詩歌界忽略著,甚至被70後詩人自己忽略著。
70後詩人在改變當代詩歌的面貌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關於當代詩歌的新的問題。他們的寫作會讓我們重新反思當代詩歌的起點問題,也會促使我們考量不同的詩歌路徑的問題。此外,對當代詩歌的代際關係,他們的寫作提供了新的不同以往的挑戰。他們對當代社會的物質性的回應遠遠超出了前幾代詩人,其中有曲折,有小打小鬧,但也不乏新穎大膽和卓有建樹的探索。我以為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一代人的創作展示了當代詩歌的新的能量和自信。
這套詩系,或許能讓人們從更多的側面了解70後詩人是如何出牌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