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鎮(山東威海市環翠區溫泉鎮)

溫泉鎮(山東威海市環翠區溫泉鎮)

溫泉鎮是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環翠區中部,距市區16千米。面積66.5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雙泉城1個居委會,溫泉湯、東崮、西崮、柳林、江家寨、虎山、欒家店、雅家莊、河西、湯河北、鄒家莊、林家院、羅家、西七夼、東七夼、雨夼、冶口、小莊、下江家、小南山、劉家台、林家莊、後亭子夼、前亭子夼、鄭家、張家山、堂子、馬夼、雙寺夼29個行政村,29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江家寨。是威海市花生、 柞蠶繭的重點產區。石島—煙臺與青島—威海公路通過境。景點有正棋山和溫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溫泉鎮
  • 外文名稱:Wenqu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631
  • 面積:66.5平方千米
  • 人口:2.1萬(2013年)
  • 方言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 機場威海國際機場
  • 火車站:威海站、威海北站
歷史沿革,自然狀況,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社會事業,組織建設,知名人物,所轄村代碼,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宋代以溫泉命名設溫水鎮,元、明代設溫泉都,均有官署駐守。1735年 (清雍正十三年) 後分屬榮成縣溫泉都、文登縣辛汪都。英國強租威海衛後,設南部行政長官公署。 1930年收回威海衛後,設第六自治區。1933年設第六自治區柳林坊。1940年成立威海衛抗日民主政府--威海衛行政辦事處第六區公所。 1943年分屬威海衛行政辦事處草廟子區、崮山區管轄。1944年9月全境解放。1945年8月分屬威海衛市草廟子區、 崮山區管轄。1950年劃歸文登縣第十三區、第十四區,設溫泉鄉等7鄉。1956年12月合併為溫泉、 冶口、亭子3鄉。1958年三鄉合併成立溫泉人民公社重新劃歸威海市。1984年改設溫泉鎮。
威海市溫泉鎮威海市溫泉鎮
溫泉鎮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丘陵地帶,地勢狹長,四面群山環抱。東西寬14.5公里,南北寬7公里, 總面積661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238公頃。主要山脈有正棋山、筆架山、虎山、 佛爺頂山、冰石山、老婆纂山,其中正棋山海拔483.7米,為環翠區最高峰。主要河流為五渚河,境內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92平方公里。境內有溫泉一處,是威海市區的兩大溫泉之一,溫泉位於五渚河床中,長200米,寬65米,水溫在40~80℃,單井湧水量每晝夜可達960立方米。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板栗、藥材等。全鎮植被面積4165公頃,覆蓋率6 3%。全鎮轄29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993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1‰。全鎮有拉祜族、 苗族、朝鮮族、滿族、蒙古族等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數為70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35%。 全鎮有江、劉、叢、張、於、姜、王、李等221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經濟發展

【主要經濟狀況】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39.2萬元。1978年為652.5萬元。2000年為20.02億元, 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91∶5。2000年完成財政收入3271萬元。該鎮工業發達,改革開放以來,溫泉鎮大力實施以工強鎮戰略,瞄準國際市場,內抓企業結構升級,外抓市場拓展和招商引資,形成了山東工友集團公司、山東金泉發展集團總公司、威海鑫泉集團公司、威海宏泰水產集團公司、 威海康泉食品集團公司等5家骨幹企業集團和大批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組成的工業格局。2000年實現社會總產值2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3.8億元,利稅1.91億元。
威海市溫泉鎮丘陵環繞威海市溫泉鎮丘陵環繞
【強鎮由來】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環翠區鄉鎮第一名,稅收列威海市8強,是一個新興的經濟強鎮。獲得的榮譽主要有:全國小城鎮建設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全國先進司法鄉鎮、山東省小城鎮建設新型鄉鎮、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科技示範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威海市發展加工貿易先進鄉鎮、威海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威海市安全文明鎮、威海市科技興農強鎮。2001年溫泉鎮被國家計委列入“全國小城鎮建設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是山東省僅有的5個示範鎮之一。
【第一產業】該鎮共有耕地1300公頃, 山林面積3133公頃,海面養殖面積35公頃。1949年糧食總產26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19公斤,總產817.5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全鎮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許多農民開始嘗試科學種田,對轄區內的荒嶺、灘涂進行開發復墾,對漁塘、水庫進行承包養殖,同時加大了水利設施的投入建設,到2000年,農業總產值4.1億元。
進入90年代以來,該鎮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比例,大力發展三高農業,根據山多地少的特點,合理調整農業種植布局,提高農業科技含量。2000年,全鎮壓縮糧油麵積180公頃, 用來發展水果、苗木、花卉、藥材等經濟作物。改造老果園52.6公頃,發展新果園52.4公頃, 推廣新品種水果27公頃,開發板栗20公頃,種植新品種牧草47公頃,藥材33公頃,建立了小麥、玉米等2個良種繁育基地和西洋參、黃芪、鴕鳥、鵪鶉、 小尾寒羊、肉食鴿、蠍子等8個種養示範基地。與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在柳林村合作開發了膠東半島首家果樹新品種試驗基地。於2000年投資1800萬元建起了庫容2000噸氣調庫1處。 引進了育種、花卉、養鹿等農業招商項目12個。1999年被市委市府評為“科技興農強鎮”。
該鎮山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48.6%,木材蓄量6萬立方米,經過自然保護生長和人工培植,已形成經濟林、風景林、苗圃、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等7大林系。
【第二產業】工業:早在解放初期,鎮區坐落在荒山峻岭之中,全鎮沒有一家企業。50年代末, 成立第一家鎮辦企業通用機械廠,全鎮工業年產值10.3萬元。從建國至80年代初期,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1978年全鎮工業產值177萬元。
威海市溫泉鎮發展第二產業設備威海市溫泉鎮發展第二產業設備
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經濟政策進一步深化完善,溫泉工業有了質的飛躍。到1990年,逐漸形成了山東工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金泉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威海鑫泉集團公司、威海宏泰集團公司、威海康泉集團公司等7家鎮辦企業。1990年以後,工業經濟在鎮辦企業的良性輻射下,逐漸實現經營和規模的擴張,政府因勢利導,轉變觀念,先後引進了君立服裝、路坦製藥、契亞電子、浩成服裝、東泉針織等數十家外資企業; 鎮辦企業金泉集團還在墨西哥開發了占地500公頃的中墨經濟開發區,合資創辦了服裝公司。全鎮現已形成以7家鎮辦企業為主導,33家三資企業、60家村辦企業和126家民營企業為補充的工業群體。 初步建立了以木工機械、電機、服裝、電子、乳製品、製藥、皮革製品、建材、化工等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體系,其中工友牌木工機械、卓威牌服裝、雪天牌礦泉水、盛美牌鮮牛奶等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鎮已有4家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1家企業獲取國際ISO9001系列認證。山東工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過40餘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木工多用工具機生產基地。金泉集團建於1965年,公司下轄20多個企業,現已在歐美市場開發經營業務網點20多個,95%的產品躋身國際市場,連續多年獲“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大戶”等榮譽稱號。威海路坦製藥有限公司是威海鑫泉集團與美國合資興建,集科研、生產、經營於一體的綜合性中、西藥原料、製劑工廠,總投資8 23萬美元,是溫泉鎮引進外資額較大的企業。威海東泉針織有限公司坐落在溫泉鎮劉家台, 投資總額750萬美元,是該鎮村級引進外資額最大的企業。2000年全鎮完成工業產值23.8億元,工業銷售收入18.5億元,利稅1.99億元,利潤1.41億元,完成外貿出口交貨值7.7億元。
建築業: 技術力量雄厚,設有村鎮建設管理和服務機構。全鎮有2家房地產開發公司,5家土方挖掘隊,5家建築公司,均為四級以上資質建築企業。全鎮建築業現已形成以鎮建築公司為主體, 以虎山、鑫泉、柳林、江家寨等4家建築公司為補充的強有力的建築隊伍。
【第三產業】溫泉原駐地設在溫泉湯村,地處偏僻,經濟相對落後,從建國以來三產發展一直非常遲緩, 效益也不可觀。建國初期全鎮僅有各類店鋪7家,到1978年,個體私營商業、 服務業日漸繁榮,已擁有國營網點3處,集體11處,個體網點發展到40個。1996年鎮政府辦公樓遷移到威榮、威乳、威文、威青路的交匯點江家寨村後,鎮黨委、政府加大了第三產業發展力度,先後建起了江家寨棚式集貿市場和溫泉湯、雙寺夼露天集貿市場等3處集貿交易市場。 鎮駐地劃出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城鎮建設規劃控制區,建成了三縱兩橫12個規劃區的商業街和道路網,開闢了夜市和文體廣場,安裝了路燈、彩燈、IC卡電話,栽植苗木,綠化了環境。建起了韓國工業園、外資工業園和柳林、江家寨、劉家台等三個村級工業園,引進了30多家外資企業,解決本地和外地8000餘人的就業問題, 同時也帶動了周圍第三產業的發展。到2001年6月,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233戶,私營企業50家,從業人員742人,註冊資金1128萬元。同時加大了對境內天然溫泉、正棋山森林公園、五渚河綠化風景線的考察論證和開發準備。全鎮第三產業已形成以商貿、 餐飲、 服務、 運輸、娛樂為主體的三產項目群體。2000年,三產增加值1.08億元。

特色產業

旅遊業是該鎮發展的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境內有正棋山旅遊風景區、天然溫泉洗浴、五渚河綠化景區等景點。正棋山,原名著棋山,位於威海市東南,山有五峰,古時五峰上各建有廟宇,有“五座廟”之稱。中間一峰名“玉皇頂”,上有巨石,長寬各丈余,方平如桌,兩端各有一石,似為對弈者設坐,可謂天然一棋枰,相傳此處為仙人著棋之處,此山也因此得名。此外,山中樹林蔥蘢,植被豐茂,清泉汩涌,澗流潺潺,自然風光秀麗宜人。還有自來碑、白鵝石、地泉、仙人跡、朝陽洞等自然景觀,是著名的威海“八大景區”之一。自明代就有記載“泉四季溫熱如湯”,清光緒間《文登縣誌》記載“四面水寒而此處獨溫,水流不滯,浮垢盡去。清若鏡,甘如醴,飲此則疲者忘倦,四體舒暢,心曠神怡。”此處民風淳補,自古形成男女按單、雙日分在露天洗浴的習俗。1979年在原址建立浴池和游泳館,現已興建起現代化的洗浴、 餐飲、商貿綜合服務中心,成為人們休閒、療養的好去處。五渚河,由3條支流匯集而成,橫貫全境,河水蜿蜒,東行入海,全長15公里,流域面積92平方公里,年徑流量平均為3461.8萬立方米,河道兩岸樹林茂盛,村落有秩。2000年,溫泉鎮投巨資對五渚河進行治理改造,兩岸興建的綠化帶、休閒區、公園區,使五渚河成為威海市區南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威海市溫泉鎮正棋山威海市溫泉鎮正棋山

社會事業

【文教科技發展】清代境內有私塾20餘處,1930年後改私塾為國小,發展新教育。1931年成立的國小有8處,有教師9人,學生320人。1949年有高小4處,初小8處,教師39人,學生400餘人。 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 1960年設第六中學,1965年改為第五中學,設高中部,1981年撤高中部。198 2年共有初小、完小24處,聯中2處,公辦中學1處,在校生2488人,教職工146人。8 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均達到省級標準。 90年代,鎮投入資金648萬元興建現代化的中國小教學樓, 投入資金60餘萬元購置先進教學器材。2000年有標準化國中1處、市級中心國小2處、 職業中專1處,在校學生3223人,教師23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教學質量、教學設施各項指標均達到省級標準。2000年被評為威海市電化教學示範單位。
2000年,全鎮共有各類科技人才362人,自1980年以來,先後取得科技成果100餘項,蘋果高產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木工工具機研製等一大批科研技術成果陸續投入生產套用,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保障。進入90年代,該鎮把科技研究、套用、推廣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主要動力,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科研推廣,引入大批高新技術人才進入經濟生產一線,套用信息化、技術化手段改進管理和生產模式,增加發展經濟中的科技含量,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2000年被授予“威海市科普模範鎮”。
溫泉鎮技術工人溫泉鎮技術工人
溫泉鎮歷史悠久,廣大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早在明清時期,就在溫泉鎮的江家寨、溫泉湯等建有戲樓和戲台,京劇、呂劇、秧歌等文藝活動在民眾中開展活躍,自民國開始就建有溫泉湯、小莊、欒家店等民間劇團,常在農閒時串村演出。建國後民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1962年溫泉公社設立電影放映隊,各村都設有演出隊和電影隊,備有戲箱、放映機等設備。1958年在溫泉設立新華書店,80年代各村增設圖書閱覽室。 至2000年,全鎮共建立標準化圖書館7個,藏書4000 0餘冊。1959年設立廣播站,開通有線廣播。1990年設定衛星接收設備,進行有線電視轉播。 1995年鋪設光纜30餘公里,電纜100餘公里,開通有線電視節目,全鎮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95%以上,可傳送節目21套。此外,書法、繪畫、剪紙、篆刻、攝影等文化活動在民眾中也較為普及。
溫泉鎮醫療機構建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英國在強租威海衛期間,設立大英民醫院,在溫泉設定分院。當時只有病床2張,醫生1人,每日只能收治很少的病人,而且只為少數外國人服務,百姓有病得不到救治。1945年溫泉湯村周學欣等人自發組織成立溫泉愛民醫藥社, 房屋3間,以中草藥為主,不能開展外科手術。1946年湯河北村姚維順成立溫泉東亞大藥房, 有醫務人員3人,有盤尼西林等西藥使用。1958年成立溫泉衛生院,有醫務人員8人。60年代在各村配備赤腳醫生,共有58人。1978年,衛生院面積1200平方米,有床位36個,醫務工作者42人。1998年建成占地82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的標準化醫院,擁有床位40個,醫務人員52人,中心衛生室2處,農村衛生室12處, 鄉村醫師8人。2000年門診病人21000人次,住院病人503人次。鎮醫院擁有救護車、 阿洛卡SSC--370B超機等先進醫用設備,設定內、外、皮膚、口腔等職能科室20個,可進行各類病症的治療與防治。1997年被授予“威海市傳染病防治先進集體”,2000年被省衛生廳評為“愛嬰衛生院”。
境內各項體育活動非常活躍,鎮、村企業都建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等體育設施。1995年以來, 全鎮用於體育設施建設的資金達160餘萬元,建有各類體育設施28處,面積22000多平方米,有各類體育組織13個,運動隊9個。以競技體育為主的體育工作成績優異。民眾體育活動開展廣泛,以健身操、秧歌、太極拳等為主要內容的民眾性體育活動空前活躍,全鎮每年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人口的85%以上。先後被表彰為“山東省體育工作先進鄉鎮”“威海市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鎮村建設】80年代以前,溫泉城鎮建設無整體規劃,自80年代末期以來,全鎮累計投入資金5.6億元, 修築鎮村公路20餘條,長36公里,硬化路面950000平方米,形成“三縱兩橫” 的道路交通網,使全鎮各村公路通達率達100%。對鎮區施行“五化工程”(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使鎮區面貌煥然一新,被評為“全省小城鎮建設新型鄉鎮”。2000年,溫泉鎮被確定為首批“山東省中心鄉鎮”,圍繞這一目標,建成日供水量5000立方米的自來水工程, 設立2×5000千伏安的雙回流變電站,建成裝機容量達5000門的程控通訊大樓,投入資金4300萬元建設住宅建築面積30.6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040萬元建設各類公共設施面積2800平方米。為美化環境,改善水源,2000年,投入1800萬元對五渚河進行全面治理改造,建設公園、綠化帶等公共設施。此外全鎮配置路燈277盞,建成公共綠地面積4.1公頃,綠地覆蓋率達36%。為加快經濟發展,溫泉鎮把“創造新優勢、最佳化大環境”作為建設發展思路,從1993年起建設總占地120公頃的“威海韓國工業園區” ,現已建成33公頃起步區,已引進外資企業63家, 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3億元。為配合經濟發展,建設占地10公頃的商貿小區和長2公里的商業街,現有從事餐飲、百貨、服裝、食品加工等行業的業戶120家,個體工商戶765個,從業人員達4200人。建設成占地4公頃的半封閉式集貿市場,日交易額達13萬元。2001年,溫泉鎮被國家計委列入“全國小城鎮建設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成為山東省僅有的5個示範鄉鎮之一。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3年下半年至1935年春,文登鄉村師範和威海中學部分黨員學生,分散活動於反動勢力比較薄弱的威海衛東南鄉村一帶,先後建立了雙寺夼村、柳林村黨小組。1945年下半年,經過反奸反霸、減租減息等革命民眾運動,黨支部在溫泉迅速普遍地建立起來,歸屬崮山區、草廟子區黨委領導。1958年成立溫泉人民公社後建立公社黨委,1984年建立溫泉鎮黨委,充實基層班子,建設起一支組織完善、機構完整、素質全面、作風優良的黨員隊伍。至2000年共建有基層黨委3個,基層支部47個,黨小組165個,擁有黨員1686人。連續多年被評為“威海市先進基層黨委”。

知名人物

於友仁
宋修政
宋宗海
董延偉

所轄村代碼

371002102(1居29村):~001雙泉城社區 ~201雨夼村 ~202冶口村 ~203西七夼村 ~204東七夼村 ~205柳林村 ~206小莊村 ~207江家寨村 ~208虎山村 ~209欒家店村 ~210雅家莊村 ~211河西村 ~212溫泉湯村 ~213西崮村 ~214東崮村 ~215鄒家莊村 ~216河北村 ~217林家院村 ~218劉家台村 ~219小南山村 ~220下江家村 ~221張家山村 ~222後亭子村 ~223前亭子村 ~224林家莊村 ~225堂子村 ~226馬夼村 ~227雙寺村 ~228鄭家村 ~229羅家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