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地震

源地震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範圍內的地震,叫做淺源地震。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占地震總數的72.5%,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內的占多數,是地震災害的主要製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震源
  • 外文名:seismic origin
分布範圍,地震淺源,淺源與深源,

分布範圍

淺源地震大多分布於島弧外緣,深海溝內側和大陸弧狀山脈的沿海部分。

地震淺源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印度尼西亞伊里安查亞省北部海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源地震

淺源與深源

地震儀的出現使人們可以對地球內部結構進行詳細的研究。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就在物理學家發現電子質子中子的同時,地震學家發現了地殼地幔、液態地外核和固態地核心。對地球內部結構的了解反過來使地震學家可以準確地測定地震的位置,尤其是地震的深度。?
早期的地震學有一個認識上的局限,就是認為所有的構造地震都是很淺的。當時的地質學家也認為,地震不可能發生在特別深的地方。從2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觀測數據表明,構造地震可以分成兩類。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km深度以上的範圍內;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km左右,並且形成一個傾斜的地震帶——稱為本尼奧夫帶。把淺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緣”上聯繫在一起的,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被稱為“地球科學革命”的全球構造理論。在俯衝型的板塊邊界上,最初由擴張而產生的海洋岩石層板塊在俯衝帶上最終找到自己的歸宿,與地幔對流有關的“傳送帶”的運動導致了深源地震的發生。板塊構造運動同樣是淺源地震的動力來源。全球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界上。?
板塊構造為參考,我們又有了一個更有意義的分類:板間地震、板內地震。美國西部、日本列島、台灣島的地震屬於板間地震,中國大陸上的大部分地區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地震屬於板內地震。板內地震多數發生在大陸內,有時又稱為大陸地震。?
海洋板塊很年輕,大陸板塊較古老,因此與發生在板塊之間的地震相比,大陸地震具有空間分布範圍廣(而不是像板間地震那樣具有接近線性的分布)、構造環境複雜(而不是像板間地震那樣具有相對說來較為簡單的構造環境)、破裂過程複雜(兼有破裂和摩擦成分,而不是像板間地震那樣以摩擦滑動為主)、前兆範圍較大、前兆圖像複雜(而不是像板間地震那樣前兆範圍較小,前兆很弱)等特點。對大陸地震的研究是目前地球科學中的一個挑戰性的前沿課題。?
這次汶川8.0級大地震就是淺源地震,危害極大。
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麗江大地震也是淺源地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