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工業園區

渭南工業園區

陝西省人民政府1988年批准設立渭南經濟開發區,1992年又批准設立渭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渭南高新區是國家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渭南市對外開放的視窗,是渭南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的基地和實驗區。

渭南工業園區經濟已經成為渭南經濟成長的一大亮點和強勁動力,成為支撐新型工業的主要載體。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工業園區,推動渭南市園區經濟升級晉檔,打造關中東部優勢產業高地,我們近期對全市產業園區發展情況進行了一系列調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渭南工業園區
  • 時間:1988年
  • 批准部門:陝西省人民政府
  • 總面積:173.38平方公里
基本情況,主要特點,加快建設建議,

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新型工業化的加速推進,渭南市產業園區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全市擁有渭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鹵陽湖現代產業綜合開發試驗區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14個,涉及能源化工、冶金建材、食品醫藥、裝備製造和農產品加工等36個行業門類。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5個,市級1個,縣級7個;總建成面積173.38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達到六通一平的2個,五通一平的4個,四通一平的3個,三通一平的5個。截止2010年底,工商登記入園企業達到967戶,註冊資金139億元,吸納就業6.5萬人,其中已投產的817戶,正在籌建的150戶;註冊資金500萬元以下的企業506戶,500萬元-1000萬元的企業265戶,1000萬元-5000萬元的企業139戶,5000萬元-1億元的企業34戶,億元以上的企業23戶;能源化工類企業95戶,冶金建材類155戶,食品醫藥類40戶,裝備製造類76戶,農業及農產品加工類112戶,社會服務類61戶,其他門類428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8戶,投資總額20117萬美元,註冊資本11558萬美元,外方認繳出資額9401.45萬美元。高新技術企業9戶,外向型企業4戶,外埠投資企業44戶。到2010年底,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592.03億元,占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4.82%,實現收入331.65億元。可以說,園區經濟已經成為全市新型工業的主導力量。

主要特點

1、發展速度較快。2000年以前,渭南市僅有渭南高新區一個產業園區,園區內除渭化集團外,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企業。2000年以後,雖然韓城龍門、澄城韋莊、華陰羅敷、富平莊裡等重點小城鎮,依託原有國有企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群,但仍然規模小、層次低、發展慢、污染重,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產業園區。近年來,特別是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決定》後,全市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園區在短時間內呈現出飛速發展態勢,園區戶數猛增到14個,特別是渭南高新區、鹵陽湖通用航空產業園區、渭南經濟開發區、韓城龍門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和澄城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全市產業集群新格局的形成。同時,富平陶藝村、華縣皮影等具備一定基礎和雛形的準園區也在迅速發展之中。
2、規劃建設起點較高。市委、市政府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發展理念,緊盯東南沿海產業轉移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趨勢新要求,對全市14個工業園區的總體規划進行了重新修定。鹵陽湖通用航空產業園以打造國內頂級通用航空產業為目標,高起點規劃,編制各類規劃設計14項。經開區以打造秦東一流工業化市區為目標,聘請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院著手編制經開區分區規劃和局部專項建設性規劃,將規劃區劃分為機械電子、環保裝備、科研文教等九大產業板塊。渭南高新區,對照國家級高新區考核指標要求,委託專業公司編制了高新區發展戰略規劃,現已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韓城龍門工業園以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區為目標,循環利用項目30多個,初步形成了以煉鋼、焦化、洗煤為基礎的8個循環經濟鏈條。
3、承載能力漸次增強。全市以園區發展帶動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共識更加牢固,各項行政服務效能不斷提升,投資軟環境進一步改善。渭南高新區、渭北經濟開發區、鹵陽湖航空工業園、韓城龍門煤焦電鋼循環經濟示範區、澄城煤電鋁矽工業區、華縣有色冶金與煤化工工業區等一批重點工業園區設施功能更加完備,具備承載產業集群的基本條件,已經成為區域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增長極。華能國際、華電國際、大唐電力、中聯重科、龍門鋼鐵、金鉬股份、渭河化工、青島紡機、三鑫棉紡、北人印機、青島啤酒、雨潤食品、安德利果汁等一批國際國內著名企業的入駐,進一步增強了園區的產業配套能力和吸引力,已經成為渭南經濟發展的堅強支柱。
4、地域發展各具特色。主要表現為北南重、中部輕、西部大、東部小。韓城龍門工業園、澄城工業園、富平莊裡工業園、華縣沿山工業園等園區聚集著全市90%以上的煤炭電力、冶金建材等重工業,分布著資源依賴性較強的龍鋼集團、韓電、時風水泥、秦電、金堆集團等一批重工企業;大荔科技園區、大荔商貿產業園、蒲城工業園和韋莊工業區基本以紡織、花炮、農產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渭南高新區、經開區、鹵陽湖等西部產業園區是目前全市規劃標準最高、承載能力最強、企業數量最多、工業產值最大的園區群,東部的潼關工業園、華陰羅敷工業園規模相對較小。  5、特色支柱產業快速崛起。園區建設帶動了大項目落戶、大資金投入、大產業聚集,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了產業結構,促進了市域資源優勢創新發揮,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農產加工、食品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等五大特色支柱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不斷壯大。中聯重科建成投產,可實現產值100餘億元,年稅金7億元,年利潤9.3億元;拓日太陽能將輻射和催生機械加工、化工等7個門類60餘種配套產品,聚集形成就業容量近3萬人,年產值近300億元的產業集群;投資2.6億元的黑貓炭黑項目,改變了韓城長期以來有焦無化的歷史;投資37.5億元,年產558萬噸的龍門煤化工項目,為全國最大的焦化項目。截止2010年底,全市園區加工製造、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產業註冊資本達到87.5億元,戶數42戶,分別占入園資金的62.9%,戶數的43.1%,居於主導地位。 三、產業園區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渭南市產業園區雖然發展較快,但與周邊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全市經濟發展。  1、規模小,層次低。鹹陽現有工業園區35個,入駐企業4600戶,從業人員25萬;三門峽市省級園區就有7個,面積37.34平方公里,入駐企業1029戶,從業人員16.4萬人。不論從園區數量、建設規模,還是入園企業戶數和從業人員比較,渭南市都有不小的差距。  2、知名企業少。全市產業園區註冊資本億元以上的企業僅23戶,高新技術企業僅9戶,且規模很小。陝西中國馳名商標占全國1.8%,渭南市中國馳名商標僅有1件,僅占全省的3.7%;在全國770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中,陝西15件,渭南市僅1件,占全省6.6%;在陝西省781件著名商標中,渭南市有73件,僅占全省9.3%。  3、產業集中度不高。從渭南市14個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園區來看,入園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涉及36個行業門類,但大多數企業只是地理空間的聚集,而不是具有產業關聯的共生體,也沒有對外形成“園區”的特色品牌和競爭優勢。渭南高新區共有企業444戶,分屬冶金、能源、化工、食品等28個行業門類;經開區入園企業78戶,涉及15個行業門類;華陰工業園14戶企業分布在冶金、農業、加工、機械製造四個行業門類;大荔商貿產業園入園企業22戶,其中房地產等非商貿企業就占有相當比例。而且,園區內大企業與眾多小企業之間缺乏配套關係,行業分散,甚至存在著類似食品加工與化工農藥在生產環境上的衝突。  4、企業外向度較低。全市967戶入園企業中只有54戶外向型企業,僅占園區企業總數的5.6%,除蘋果加工和鉬業之外,絕大多數企業的產品以國內或省內市場為主。2010年,全市園區企業出口交貨值僅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4.81%,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所占比重低近1個百分點。  5、瓶頸制約凸顯。據調查,各園區和企業普遍反映,土地供應緊張、企業資金緊缺、體制機制落後,是當前制約園區發展的三大重要因素。

加快建設建議

針對當前園區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強化措施,加快產業園區建設。
1、多管齊下,最佳化配置好園區土地資源。要在國家嚴把土地閘門的情況下,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催化和放大土地集約效應。對少數“圈地”不作為企業,要採取政策法律措施,收回土地資源,重新進行最佳化配置;對一些投資飽和度不夠的企業,在保證擴大生產的同時,從嚴供套用地;對新入園企業,要核算用地額度,嚴把土地政策關。大力挖掘土地復墾潛力,增加園區土地供應。
2、順勢發展,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按照“融入大西安、對接大關中”的發展趨勢,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增強順勢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創新意識,圍繞西安大都市經濟積極發展配套產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加入園企業數量,特別是外向型企業的數量,做大園區規模,提升產業層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質和量上推動渭南市產業園區上台階上水平,形成關中東部強力帶動的增長極。
3、建立特色專業園,提升集約發展水平。要統一規劃工業園區的產業布局和發展重點,注重外來企業與本地特色經濟的結合,著眼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著眼於建設特色專業園區,著眼於引進植根性強、規模大的項目,儘快提高園區經濟整體素質和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徹底改變規模小、產業散、無特色,甚至產業重複的低水平發展現狀。同時,要加快交通、電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和物流、研發、人才、法律、金融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不斷改善園區經濟發展環境,增強園區對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的吸引力和服務能力。
4、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堅持“政府引導、部門協作、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快實施商標品牌戰略,深入做好商標戰略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分類指導、資源整合、輿論宣傳、效能監督和考核獎勵等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註冊商標保護,建立健全實施商標戰略的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全面促進園區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改變技術水平差、名優產品少、競爭能力弱、產業層次低的發展現狀,推動園區經濟上水平上台階。
5、弱化政策優惠意識,增強服務意識。不可否認,土地出讓價格優惠、稅收政策傾斜以及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對吸引外商投資起到很大作用,但同時也使地方財政遭受了不小損失。根據多年來的發展經驗,我們認為,提升服務水平、最佳化發展環境是外商把根留住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後要從政策優惠向增強服務轉變,從提供資源向提供環境轉變,從項目招商向配套招商轉變,積極推行項目代理制、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理制、首違只糾不罰制、重大項目全程服務制,全面提升行政服務效能,真正實現以服務招商,以環境留商,促進園區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