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清軍自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於兩年間先後滅大順、弘光、大西、魯王監國、隆武諸政權,北方及東南、中南地區基本平定。

三年八月,清廷命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率部進攻湖廣和廣東。十月,又命佟養甲、李成棟領兵由閩南攻廣東。十一月間,在廣東建立了兩個南明政權:桂王朱由榔肇慶稱帝,年號永曆;唐王朱聿鐭稱監國於廣州,年號紹武。二者互爭正統,相煎火併。清佟養甲李成棟軍乘南明內訌,於十一月下潮州(今廣東潮安)、惠州,十二月攻入廣州。紹武政權僅存在41天,便遭覆亡。於是,孔有德、李成棟兩路大軍合攻永曆政權。

在清統一戰爭中,清軍於湖廣兩廣、雲、貴、川、陝、閩等廣大地域,戰勝南明紹武、永曆兩個政權的軍隊,基本完成全國統一的作戰。

基本介紹

  • 名稱: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地點:兩廣
  • 時間:1644到1662年
  • 參戰方:清軍,南明紹武、永曆政權
  • 結果:清軍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主要指揮官孔有德李成棟佟養甲
  • 主戰場:湖廣、廣西、廣東
  • 隸屬於清朝統一戰爭
戰爭背景,戰爭過程,湖廣戰場,平定兩廣,攻取雲貴,戰爭後續,

戰爭背景

正當南明政權一個接一個地覆亡,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於1645年戰死於九宮山後,他的餘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搖旗劉體純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後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抗清。1647年,郝搖旗部護衛逃來廣西的永曆帝居柳州,並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於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餘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姜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後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後方的抗清力量也發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清朝攝政王多爾袞
但永曆政權內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殺,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之子李來亨等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抗清的張煌言抗清的張煌言
順治四年(1647年)正月,李成棟軍攻占肇慶,連下高、雷、廉三州,尾追朱由榔入廣西,攻取梧州。孔有德軍於三月攻占長沙,繼而連下衡州(今衡陽)、寶慶(今邵陽)、桂陽武崗沅州(今芷江)、辰州(今沅陵)等地,占領湖南,並進軍廣西。五月,孔有德軍進攻桂林,被瞿式耜焦璉統南明守軍擊敗。十一月,孔有德軍又於全州被南明何騰蛟、瞿式耜擊敗,退回湖南。李成棟軍攻廣西亦受挫,退回廣東。時大順農民軍餘部李過、郝搖旗等與南明聯合抗清,軍勢大振。五年(1648年),江西提督金聲桓、廣東提督李成棟、大同總兵姜瓖,先後叛清歸明,更振南明聲勢。清失贛、粵、晉諸省,朝廷震動。清廷令定南王孔有德軍於湖廣積極動作,並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統兵往湖廣,協孔有德部;命平西王吳三桂自錦州移鎮漢中,活動於陝川,以為策應;命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率所部兵各1萬,往征廣東;同時,命將分路征剿叛軍。

戰爭過程

湖廣戰場

陝川方面,吳三桂部先下陝西延安榆林保全諸城,九年(1652年)二月入川,戰勝大西軍白文選部,入成都,下嘉定,取重慶
1652年形勢1652年形勢
在清軍進展順利,節節取勝之際,大西農民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等率領下,積極經營雲貴數年,力量壯大。九年初,孫可望迎永曆帝於雲南府挾天子以令諸侯。南明軍勢復振。三月,孫可望命兩路出師,爭奪廣西四川。以李定國、馮雙禮率兵8萬,出湖廣,由武崗、全州趨桂林;以劉文秀、衛復臣率兵6萬,出川南,由敘州、重慶進圍成都。六月,孔有德迎戰李定國部於大榕江,迫於其象陣,退守桂林。七月,桂林被李定國部攻破,孔有德死。清廷急調尼堪為定遠大將軍,往征廣西;命固山額真馬喇希率軍往征廣東,以援耿、尚部;命吳三桂部於四川阻止南明。十一月又命固山額真卓羅為靖南將軍,同固山額真藍拜等率軍增援廣東,以防李定國部東進。二十三日,定遠大將軍尼堪率師15萬,號稱30萬,進攻衡州,誤中李定國伏,被斬於陣(參見衡州之戰)。清軍連損二王,形勢蹙迫。

平定兩廣

廣西方面,六年十二月濟爾哈朗所部勒克德渾軍,先敗三路攻全州之南明軍,再敗道州之南明軍,於七年(1650年)正月班師回京。孔有德軍至七年四月間征戰於湖南,先後於衡州永州武崗龍虎關戰勝南明軍。十一月入嚴關,攻克桂林。八年(1651年)十二月取賓州(今賓陽)、南寧
廣東方向,耿仲明尚可喜部於六年九月至吉安,後由南雄廣東。在圍困廣州10個月後,於七年十一月攻陷廣州。八年,下肇慶,復雷、廉、潮、惠等府。兩廣悉平。

攻取雲貴

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廷派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等省,制定了先安湖廣,後平雲貴,嚴防重鎮,互為犄角的方略。清軍趁南明嚴重內訌之機,於十二年(1655年)重新控制湖廣。十五年(1658年)四月清軍攻占貴陽,遂定貴州。九月,信郡王多尼奉命至貴州主持軍務,制定多路進攻雲南的方略;吳三桂率北路,自遵義七星關卓布泰率南路,自平浪(今都勻)經安隆所;多尼親率中路,自平越經關嶺鐵索橋,三路會攻昆明。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三路大軍攻占昆明,永曆帝逃往緬甸。十七年(1660年)八月,清廷以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部往雲南會剿。順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永曆十五年),清軍分兩路追擊南明永曆帝,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交於清軍,愛星阿、吳三桂率右路5萬兵,出隴川、勐卯(今瑞麗);馬寧王輔臣率左路2萬兵,出姚關,十二月,吳三桂部入緬甸境,後索獲朱由榔,班師昆明。永曆政權亡。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真臘得知永曆帝死訊,亦憂憤而死。
1653年形勢1653年形勢
永曆帝被害後,全國較大規模抗清活動就只有夔東十三家鄭成功在台澎金廈。1662年清軍開始對其進行絞殺,1664年,夔東十三家軍抗清失敗,首領李來亨全家自焚,大明王朝在大陸地區的抵抗運動結束。

戰爭後續

在東南沿海,永曆政權的另一支柱鄭成功部,以福建金門、廈門為基地,先後3次北伐,屢與清軍作戰,互有勝負。於順治十八年進軍台灣,驅逐島上之荷蘭殖民者,建立抗清基地。
東南抗清的鄭成功東南抗清的鄭成功
永曆十六年五月鄭成功病逝後,鄭經從廈門來到台灣接手經營,表面上仍舊奉明永曆帝為正朔,繼續沿用永曆年號,並於次年從福建迎接寧靖王朱術桂入台。1663年清朝進攻金門廈門,金廈兩島陷,明鄭勢力撤退台灣,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
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進兵澎(湖)台(灣),鄭成功孫鄭克塽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