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客家山歌

清溪客家山歌

早在800年前,清溪就有客家人定居,客家人有在勞作將息之餘即興唱詠的習俗,清溪客家山歌就在那時侯產生和開始流傳。清溪客家山歌主要流傳於各村,用客家話演唱。其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迴環曲折、委婉動聽。以四句板為主,由四個樂句組成結構工整對稱,偶有五句板結構,歌詞為七字五句,曲調是四句板的擴充。調式多為:仙公調、自嘆調、洋菸調、花箋調等。其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又叫“駁山歌”)、尾駁尾對唱(這種形式最常用於“打擂台斗)、猜調應答、山歌小組唱或表演唱(是經過作者專門創作的具有故事性的說唱兼表演的形式。清溪將客家山歌作為本鎮的藝術品牌來扶持、推廣,成功舉辦了粵、桂、閩、贛四省客家山歌(東莞清溪)邀請賽,並多次參加國家、省的客家山歌大賽,取得很好的成績,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山歌
  • 外文名:Hakka Folk Songs
  • 興起時間:元明清時期
  • 流行地區:東莞市山區片地區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類別:民間音樂
  • 申報地區:東莞市,清溪鎮
  • 代表性傳承人:劉國權
歷史起源,發展歷程,

歷史起源

據史料記載,約始於先秦三代(夏商周)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十五國風》,便是民歌。但當時尚無“山歌”之稱謂,至唐代始見其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中,已有“山歌猿獨叫”、“豈無山歌與村笛”等句;李益詩中也有“山歌聞竹枝”等句。
元明清時期,清溪鳳崗的客家人從福建遷入梅州、惠陽等地,隨後再遷入清溪鳳崗定居。因此,清溪鳳崗的山歌包容了多個客家地區的曲調特點,至今保留的山歌更多是具有梅州客家山歌的特點。因此,清溪鳳崗的客家山歌應該是梅州客家山歌的一個子系。

發展歷程

東莞客家山歌主要有男女對唱的情歌、唱苦情的攞食歌、在勞動中產生的放牛歌、割草歌、瀝翻歌、正版山歌以及四六聯、白口聯、平民山歌等。分《四句版》和《五句版》。客家山歌以口頭文學的形式流傳下來,深深紮根於廣大的人民民眾當中,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成了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寶。近年來,東莞把客家山歌作為客家鎮的藝術品牌來扶持、推廣,如清溪鎮、鳳崗鎮成功舉辦了粵、桂、閩、贛四省山歌邀請賽和全國六省山歌比賽,在全省、全國有較大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