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

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

《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是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德領。

基本介紹

  • 書名: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
  • 頁數:243頁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1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0497653
條形碼: 9787500497653
商品尺寸: 23.6 x 16.8 x 1.8 cm
商品重量: 440 g

作者簡介

王德領,1970年生於山東嘉祥。在中國人民大學先後獲得文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博±後,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蘭州大學學報》《南方文壇》《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當代文壇》《小說評論》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出版詩集一部,參與撰寫《中國現代文學史》等著作,已出版學術專著《重讀八十年代——兼及新世紀文學》等。2010年獲北京文聯第六屆文藝評論獎一等獎。

內容簡介

《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1976-1985)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主要內容簡介:20世紀80年代翻譯政治化,文學政治化被盡力弱化之後,在50至70年代一度被遮蔽的西方現代派文學得到彰顯,並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彰顯和影響在中國語境裡呈現出十分複雜的圖景。西方現代派以及所依據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在進入80年代中國思想場域時,不可避免地與國內的思想文化話語產生激烈的摩擦和交鋒。西方現代派文學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成功地進行了解構,對中國文學進行了重塑,其意義不亞於一場文學革命。《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1976-1985)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以知識考古學式的現場發掘方式,將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放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上,分析這種變化的依據與內在的邏輯運作過程,揭示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是怎樣參與了80年代中國文學的變革進程,使創作格局出現了多元化,重繪了中國文學的地形圖。《混血的生長:20世紀80年代(1976-1985)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由王德領所著。

目錄

導論
一 論題的由來以及研究的意義
二 對幾個概念的限定
第一章 80年代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非理性主義哲學背景
第一節 作為西方現代派文學思想根源的非理性主義思潮的界定
第二節 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譯介與接受
一 50-70年代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譯介與接受
二 80年代非理性主義哲學的譯介與接受熱潮
第三節 非理性主義哲學熱與80年代思想場域
第二章 中國文學語境與西方現代派文學的譯介
第一節 50-70年代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譯介
一 文學新秩序中西方現代派的位置
二 反面教材:十七年期間對西方現代派的翻譯和評論
三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現代派的激烈排斥
第二節 1976-1989年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譯介
一 1976-1978年對禁區艱難的突破
二 1979-1989年對西方現代派的譯介
三 20世紀80年代西方現代派譯介的特徵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語境與現代派文學的接受
第三章 西方現代派文學接受中的論爭
第一節 從論爭文章統計看論爭呈現的幾個特點
第二節 如何看待這個“陌生而混亂的世界”:論爭歷程的簡要回顧
第三節 現代主義還是現實主義:中國文學發展道路的論爭
第四節 論爭背後的意識形態因素
第四章 1976-1985年中國文學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接受
第一節 現代派接受中的技術主義傾向
一 當前創作的焦點是形式問題
二 對現代派文學形式的“剝離”
三 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偏離與小說文體熱
第二節 對荒誕存在的反諷式表達
一 存在主義覓蹤
二 “虛無連著虛無”抑或“本體的荒誕”
三 影響的焦慮:互文性寫作中的文化身份的確認
第三節 命名的困惑:80年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文學研究與生命的關聯(附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