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底棲群落

深海底棲群落

遠洋海域底棲區的群落,缺乏光合生物,營養物質直接間接依賴於淺水海域及表海水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深海底棲群落
  • 外文名:deep-sea benthic community
  • 解釋:遠洋海域底棲區的群落
  • 營養來源:淺水海域及表海水層
基本信息,生活習性,研究現狀,

基本信息

深海底棲群落,遠洋海域底棲區的群落,缺乏光合生物,營養物質直接間接依賴於淺水海域及表海水層。

生活習性

根據海洋生態劃分,可以區分為三個群落。
(1)漸深海底帶群落
水深自500—700米至3000米,主要見於大陸架斜坡的海底。底質從岩礁到泥沙,比較多樣化,沿大陸架斜坡而生成的混濁洋流,能夠提供岩屑(detritus),生物的生活型及其食性是多種多樣的,而其現存量也相當巨大。另外,自大陸架邊緣包括過渡帶至水深1000米左右的範圍,分布著原始的動物,故稱為古深海底帶(archibenthal zone,archibe-nthic zone)。玻璃海綿的偕老同穴及十腳類的po-lycneles等,也被認為是這個海域範圍的特徵種。
(2)深海底帶群落
自水深3000米至6000米的continentalrise(陸架隆起)及大洋海底常可見到,大概覆蓋海底全部面積的75%。在以平坦軟泥上岩屑取食者為主體,但種類與數量均不多。據說堆積物中好氣性細菌在其處的物質循環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3)超深海底帶群落(hadal community,又稱海溝底帶群落):在海溝內的海底,這種群落相當發達。許多海溝沿著島弧與大陸而形成,由於存在著岩屑之類的營養物質的供給,因此,與其說是遠洋海域中心部分的深海底帶,不如說是處於富有營養物質的環境。雖然其種類數相當有限,但現存量較多。多毛類,等足類、雙殼類、沙噀類等均包括在內,特有種也大量存在。
(3)超深海底帶群落(hadal community,又稱海溝底帶群落):在海溝內的海底,這種群落相當發達。許多海溝沿著島弧與大陸而形成,由於存在著岩屑之類的營養物質的供給,因此,與其說是遠洋海域中心部分的深海底帶,不如說是處於富有營養物質的環境。雖然其種類數相當有限,但現存量較多。多毛類,等足類、雙殼類、沙噀類等均包括在內,特有種也大量存在。

研究現狀

深海底棲群落的早期研究與海洋科學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1873年12月至1876年5月由英國皇家學會組織的“挑戰者”號環球調查被認為是海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誌著始於中世紀的海洋探險時代的結束和海洋調查時代的開始。該項目歷時三年半,航程遍布三個洋,調查項目全面,包括水溫、密度、海水化學、海洋動物和植物(拖網資料)以及海洋地質等。調查結果經20年的系統整理彙編成50部巨型調查報告,其中對海洋生物的形態描述、分類鑑定被譽為經典著作。繼“挑戰者”號航行之後到20世紀50年代,則多為多船聯合調查時期,世界各主要沿海國家都相繼開展了多次大規模的全球性調查工作,其中美國和蘇聯在投入的人力、物力、船隻噸數和總航程時間方面均占絕對優勢。對底棲生物的研究也進入定量研究、生物群落研究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階段,並通過對底棲生物群落進行長期調查以進行環境監測。20世紀70年代中期,大型底棲動物作為一個重要變數進入生態系統模型,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對深海底棲群落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深海熱泉生物群落的發現就是典型一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對深海的探測能力。2013年7月,我國自行研製的深海載人深潛器“蛟龍”號,順利完成了首次試驗性套用航次第一航段——南海航段的深海考察任務,對南海的冷泉區和海山區進行了深海探測。其中,深海底柄生物是其試驗套用的主要內容。通過探測採集到了大量珍貴的深海底棲生物樣品。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李新正作為首批參加“蛟龍”號試驗性套用航次的科學家,全程參與該航段的深海冷泉區和海山區底棲生物的考察.並在3500多米水深的海山區隨“蛟龍”號下潛,親自觀察採集了深海海山區的生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調查研究將向深海全面進軍,一定會獲得更多前所未有的生物學、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數據,以加強我國大型海洋底棲生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