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漢語漢字)

海(漢語漢字)

海,現代漢語常用字、一級字、讀作hǎi,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其本義是大海,即靠近大陸與大洋連線的水域,《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引申為西洋的、外來的,還引申為極多、沒有節制等。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
  • 拼音:hǎi
  • 筆順:丶丶一ノ一フフ丶一丶
  • 平水韻:十賄 
  • 注音:ㄏㄞˇ
  • 字級:一級字
  • 部首
  • 鄭碼:VMZY
  • 結構:左右結構
  • 統一碼:U+6D77
  • 總筆畫:10
  • 四角碼:38157
字源演變,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書法欣賞,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演變

海-字形演變圖海-字形演變圖
海,形聲字。從水,每聲。百川匯聚處。本指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後指小於樣的水域。《說文》:“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天池”,極言其大。《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又,海水。《漢書·晁錯傳》:“煮海為鹽。”由上二義引申為大及凡大之物。如以海名大的湖水、池水,大碗稱“海碗”,海量大稱“海量”等。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235下:“而仁腹(覆)四海。”四海,猶言四方、天下。喻地域廣大。海所從聲符“每”或從“母”作。“每”、“母”同部,故可通。《馬王堆·九主》:“伊尹受令(命)於湯,乃論𣳠內四邦。”
金文“海”字左邊為水的象形字,表示河流,右邊為“每”字的象形,“”字本指帶有頭飾的婦女。因此,有的學者將“海”字的字形理解為“水的母親”。今天的“海”字與篆文的寫法類似,要比金文中“海”字多一撇。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例句例詞
hǎi
名詞
百川會聚之處,後指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
《詩·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指海水
《漢書·晁錯傳》:“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之豪桀。”
指大湖或大池
《漢書·蘇武傳》:“(匈奴)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
洱海、青海
比喻眾多同類事物的積聚面
唐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鯨鯨人海涸,魑魅棘林高。”
指來自海外的(物品)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海紅》(釋名)引唐李德裕《草木記》:“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
海棠、海外
渤海的略稱
《韓非子·十過》:“昔者田成子游于海而樂之。”
量詞
指大的器皿或容量等
《紅樓夢》第二八回:“寶玉拿起海來,一氣飲盡。”
海量、海碗
形容詞
古人認為陸地四周皆為海,故用以指僻遠之地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五湖四海
助詞
對人的暱稱,猶言好孩子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樂府一》:“功父問其所以,山谷云:‘羞殺人也爺娘海。’自是功父不復論文于山谷矣。”
海猴兒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海
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呼改切。

說文解字注

天池也。
見《莊子·消搖游》。
㠯納百川者。
《爾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此引伸之義也。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
從水。每聲。
呼改切,一部。按,海篆當與澥相屬,各本誤廁漠篆後,今正。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海
《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𠀤音醢。《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又環九州為四海。《書·禹貢》:四海會同。《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又物產饒富為陸海。《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又天海,星名。《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
又州名。《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為薛郡,漢為東海郡,後魏為海州。
又《韻補》葉虎洧切。音喜。《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又葉火五切。音虎。《陸雲·陸丞相誄》:靖共夙夜,匪寧匪處。經始綿綿,滂沱淮海。
《集韻》:或作𣴴。

書法欣賞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小韻聲符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擬音聲調
上古音系
hmlɯːʔ
廣韻
hu改
上聲
蒙古字韻
xaj
上聲
中原字韻
皆來開
皆來
上聲
洪武正韻


許里
呼改
二紙
六解

上聲
上聲
分韻撮要
第十九栽宰載
陰上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