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溪

海陵溪

海陵渓是蘇中里下河腹部南北走向的天然河道,數千年以來一直發揮著引排和航運作用。清劉寶楠《寶應圖經》河渠志對此河有詳述,摘錄如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陵溪
  • 性質:天然河道
  • 作用:引排和航運
  • 記載:《寶應圖經》
萬曆《揚州志》、《寶應志》:陵一作冷,俗呼琵琶頭,在縣東九十里,西北通射陽湖,接馬長汀。《郡國利病書》略同,又雲,泰州浦汀河州治北自魚行壩直抵興化、高郵寶應,即海陵溪也。又海陵溪州北八十里入興化境,合高郵河入寶應,西北通射陽湖,東接馬長汀。又興化縣:海陵溪縣西北十五里。案,馬萬河河乃汀誤。《方輿紀要》:寶應縣海陵溪自興化縣流入界與馬長汀相接。又興化海陵溪在縣西十五里,自泰州北浦汀河流經縣西北,又西北經寶應縣界入射陽湖。康熙乙丑《揚州志》:海陵一溪歷三州縣,南至泰州,中過興化,北至寶應皆同一溪。又雲,一名浦汀河,河自泰州魚行壩入興化、高郵、寶應之通津。乾隆《江南志》:橫京河在高郵州東比七十里,亦名海陵溪,東通興化,西入射陽湖。又雲,海陵溪界高郵、興化、寶應、泰州,南受泰州、召伯、高郵諸水,西北入射陽湖,其在泰州者一名浦汀河
以上敘述講了射陽湖以南海陵溪的歷史,而射陽湖中及往北歷史上仍有海陵溪,只是因黃淮泛濫而過早的淤塞了,在今西安豐鎮境內己找不出它的蹤跡,只留下凌(林)溪一個地名而己。《寶應圖經》又載:《郡國利病書》:黃浦溪在山陽縣治南六十里,東南至故晉口入射陽湖,又云:黃浦縣北二十里,西南通運河,東入海凌溪。乾隆《江南志》海凌溪作凌溪。明寶應嘉靖縣誌略:凌溪在射陽湖西,上通黃浦溪。《溪堂瑣記》曰:綠草盪中有海陵溪,十三條河口河水由此下流。
綜上敘述可知在西安豐鎮境內西部確實存在海凌溪,曾經作為古邗溝的一段。海凌溪自海陵泰州城向北至西安豐至今仍發揮著它的作用,只是河道的各稱不同,而涇、澗下游地段因黃淮泛濫而湮沒了,而再向北至益林、東溝,海陵溪依然存在,它的江淮水運功能被裡運河所取代。至於海陵名稱的來歷就難說了,或是以河名縣,亦或以縣名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