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感懷

這首《浯溪感懷》見於《祁陽縣誌》。此詩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人站在浯溪山崖上,俯瞰湘江北去,仰觀由元結寫的序文、顏真卿書寫的刻在石崖上的《大唐中興頌》,感慨萬端而寫下這首詩。全詩描述了浯溪石崖最能吸引人登臨的特點,指出元公(指元結)經歷兩皇朝風雨才在此隱居留下勝跡,後世爭論詩價,真正憂國者少,元顏二公正氣卻千古長存,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元、顏二公的讚嘆敬仰之情。全詩感情澎湃,氣勢磅礴,音韻鏗鏘,烘托有力。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作品原文,作品注釋,

作者簡介

楊廉
(1452—1525)明代學者。字方震,學者稱月湖先生。豐城(今屬江西)人。成化(明憲宗年號,公元1465—1487年)末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後援南京戶科給事中。公元1492年(弘治五年),曾上書言六事,帝頗納之。吏部尚書王恕被讒,楊廉請斥讒邪,無為所惑。後起任刑科,取《讀書錄》貯國學。復改南京兵科,請申明祀典,謂宋儒周、程、張、朱從祀之位宜居漢唐諸儒之上,闕里廟當更立木主,不果。遷南京光祿少卿,後改太僕,歷順天府尹。後擢南京禮部右侍郎,遷尚書。楊廉吏事精敏,為人耿介,學識淵博。

作品原文

浯溪感懷
齊雲巨石瞰江流,招我登臨最上頭。
一代文章留勝跡⑵,兩朝風雨付滄洲⑶。
紛持健筆爭詩價,細數何人為國憂?
千古顏元剛氣在,蕭蕭落葉滿山秋!

作品注釋

⑴浯溪:位於今湖南祁陽縣,唐代詩人元結命其名為“吾溪”,後改為“浯溪”。
⑵一代文章:指元結寫的《大唐中興頌》。
⑶兩朝風雨:指元結經歷的玄宗、肅宗兩朝的變化。滄洲:濱水的地方,古稱隱者所居。元結曾做道州刺史。他一向喜愛山水,尤其喜愛浯溪。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就三過浯溪,決定在此營建房屋。第二年開始刻石。公元768年(大曆三年)去廣西赴任,將母親、妻子留在浯溪。公元769年(大曆四年)辭職奔母喪,在浯溪守制三年。公元771年(大曆六年),請顏真卿書寫《大唐中興頌》,六月刻石,即摩崖碑。到冬天,他扶送母柩回河南。第二年他到京城朝覲,病死長安,年僅五十四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