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以下簡稱洛陽示範區),位於洛陽城市區南部,西臨宜陽,南接伊川,東至偃師,北跨洛河與孟津相連,由洛陽市洛龍區、伊濱經開區、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等三個行政區組成;轄區內有省級產業集聚區兩個,其中一個是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總面積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區面積159平方公里。

洛陽示範區2003年啟動建設核心區;2009年7月,經省委、省政府批准,組建洛陽新區,啟動了伊濱新區建設2013年12月,按照省委豫發〔2013〕14號檔案要求,洛陽新區更名為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基本介紹

行政區劃,主要領導,思路目標,人口,經濟發展,規劃建設,

行政區劃

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以下簡稱洛陽示範區),位於洛陽城市區南部,西臨宜陽,南接伊川,東至偃師,北跨洛河孟津相連,由洛陽市洛龍區、伊濱經開區、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等三個行政區組成;轄區內有省級產業集聚區兩個,其中一個是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總面積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區面積159平方公里。
洛陽示範區2003年啟動建設核心區;2009年7月,經省委、省政府批准,組建洛陽新區,啟動了伊濱新區建設;2013年12月21日,按照省委豫發〔2013〕14號檔案要求,洛陽新區更名為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洛陽示範區是河南省率先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綜合實驗樣板區,率先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的樣板區,率先實現體制機制創新、深化關鍵領域改革的樣板區,率先實現展示對外形象、擴大對外開放的樣板區。

主要領導

中國共產黨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工作委員會:
書 記:王立林
委 員:
李鋼錘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
曾丹梅(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
王全軍(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
孫延文(洛龍區區長)
孫忠信(伊濱經開區工委書記)
於 迎(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委會主任)
馬朝信(洛陽市政府副秘書長)
李 清(示範區管委會紀檢專員)
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理委員會:
主 任:
副主任:李鋼錘、曾丹梅

思路目標

認真貫徹河南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堅持產業為基、以人為本,以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係,著力構建現代城鄉體系,做全省統籌城鄉一體發展的示範;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做中原經濟區增長極的標兵;著力傳承華夏文化,做中原經濟區文化示範區的樣板;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做中原經濟區最佳宜居地的範例;著力深化開放改革,做中原經濟區開放創新城的楷模。確保2020年洛陽示範區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決定性成果。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和生態文明共建共享、公共服務全覆蓋,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500億元以上,經濟總量占全市的比重由現在的8%提高到12%以上。

人口

洛陽示範區伴隨中原經濟區建設步伐孕育、成長。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洛陽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10年的梯次建設和不懈努力,已初具建設形象。洛陽示範區常駐人口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1萬人,城鎮化率達60%。

經濟發展

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262.4億元,比上年增長10.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1.5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億元,比上年增長19%;固定資產投資344.4億元,比上年增長19.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5億元,比上年增長14.2%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11265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2個百分點,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9個百分點;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平均增速比全市高7.8個百分點。

規劃建設

堅持組團發展、產城融合,統籌推進核心區、伊濱新區和城鄉統籌區等三個區域的城市功能區、生態功能區、產業功能區和農業農村區域的建設開發、產業開發、產業載體、公共設施、生態網路建設。
核心區
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
位於洛河以南,龍門西山以北,伊河以西,西與宜陽縣、洛陽高新技術開發區相鄰,總規劃面積89平方公里,2003年啟動建設,由行政商務中心區、大學城和體育中心區、洛龍科技園區、隋唐城遺址區、關林商貿區、濱河居住區等6大功能區組成。經過10年的開發建設,已開發面積50平方公里,累計道路通車裡程240公里,建設景觀水系100公里,廣場、綠地527萬平方米,完成投資956億元,聚集人口62.8萬。目前,核心區產業布局、居民安置、基礎路網、配套設施等城市功能已基本完備。
伊濱新區
位於洛陽示範區東南部,西傍伊河,東接偃師,南依萬安山,北與瀍河區孟津縣相接,西南緊鄰龍門石窟,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2009年9月啟動建設。伊濱新區引山水入城,通過“一軸兩副”南北向三條軸線構建城市主體框架,形成“山環水繞、水廊織城”的城市景觀,打造“一河兩岸、組團發展、一軸一心、一園多片”的城市空間格局。著力打造以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科教研發、商務辦公、休閒度假為主的現代複合生態型明日新城。從空間布局上,伊濱新區以鄭西高鐵為界分為兩個功能區:鄭西高鐵以南重點為產業集聚區核心區,有科技城、動力谷兩大板塊構成,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惠普、中興、中建材電子玻璃、海爾等企業的建設啟動,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鄭西高鐵以北重點為服務產業集聚區發展的行政商務區,主要包括商務中心區、職教園區、濱河商住區等。
目前,伊濱新區累計投資263億元,新建本科院校1座、職業學校4個,引進國際品牌學校1個;新建三級甲等醫院1個;新建道路48條125公里、大型橋樑4座;新建熱源廠1座,供熱能力5*70MW;水廠1座,日供水能力10萬噸;大型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20萬噸。規劃福民安置小區10個,其中在建小區9個,計畫安置村民12萬人。以主幹道路為主的路網框架已初步形成,“一渠三主帶四支系”水系、伊河治理和伊濱公園、商務中心區、職教園區、福民工程安置小區和科技城、動力谷的重點項目順利推進,“明日新城”初綻雄姿。
城鄉統籌區
規劃面積356平方公里,包括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白馬寺片區、水生態示範區、伊洛河生態廊道、南兆域片區、萬安山片區等6個片區。目前,規劃的骨幹道路、水系等基礎設施和和諧社區、潘寨社區、唐韻社區等村民安置工程已建成投用,區域內1.2萬畝的牡丹產業深加工集聚區、全國最大的鋼製家具基地龐村鎮鋼製家具產業集聚區、中原最大的薰衣草莊園和楚天園林珍奇植物園、呂蒙正生態文化園、雙贏高科生態園等若干個農業產業園,為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發揮了重要示範引領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