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盆景

泰州盆景

泰州盆景是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之一,是以江蘇泰州市命名的盆景流派。始於六朝,盛於明清。主要是樹樁、觀葉、觀果和微型組合盆景等。作品既注重形式,又浪漫抒情,蒼古清秀,靈巧飄逸,被著名園藝家周瘦鵑先生贊為“風格獨特”。2007年7月,泰州盆景技藝被批准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六月申報國家非遺項目。2008年六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州盆景
  • 性質:傳統工藝
  • 起始年代:六朝
  • 定義範圍:盆景
  • 發源地:江蘇泰州
  • 興盛年代明清時期
藝術宗師,技藝特點,作品特色,枯木逢春,鎮園之寶,面向未來,後繼有人,

藝術宗師

泰州盆景一代宗師、已故泰州籍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萬覲棠王壽山先生,分別為萬氏、王氏盆景世家的第五代傳人。清乾隆年間,萬家開始蒔花養草並剪扎盆景,鹹豐年間萬家花園在通、泰、揚一帶頗有聲名。民國初年,王家在泰興設森茂花園。一九三二年春遷至泰州,在泰州八字橋南創建“景園”。萬覲棠王壽山十歲左右隨父習藝。二十歲時,練就嫻熟的盆景剪扎技藝。他們以藝會友,吸取蘇(州)常(熟)、通(州)如(皋)派盆景之長,融入祖傳技藝之中,逐漸形成泰州盆景獨特的藝術個性。建國後,他們在泰山公園等處精心培育盆景,帶徒傳藝。其作品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在國內外盆景比賽、展覽中屢獲大獎。一九七九年九月,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的第一次全國盆景藝術展覽上,泰州盆景吸引了中外觀眾,受到盆景界的好評。原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接見了王壽山併合影留念。一九八五年九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會上,萬覲棠的《巧雲》、王壽山的《雲中繪石》雙雙獲得一等獎。一九八七年四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上,王壽山的《鶴立銜芝》榮獲最佳創作獎。
萬覲棠遺作《巧雲》(黃楊)萬覲棠遺作《巧雲》(黃楊)

技藝特點

根據地理、氣候等特定的地域環境,泰州盆景以觀葉類的銀杏碧桃石榴枸杞山茶六月雪瓜子黃楊等樹種製作的樹樁盆景為主。這些盆景大多取材於一九四九年以來王壽山先後多次深入蘇州光福山等地山林中挖掘的老樹樁。植株短、葉小,易於造型,而且耐扎、耐剪、耐移植,樹根易隱易顯,萌發力較強。盆景製作“以扎為主,以剪為輔”。樹形主要採用一至三層的台式,多層的巧雲式,以及三株相連的過橋式和疙瘩式等。先精心剪形,然後從乾、枝到每片葉子用不同粗細棕絲蟠扎定型,再把多餘的葉片剪掉。形成“樁必古老,雲薄如紙,枝無寸直、層次分明,嚴整平穩”的獨特風格。棕絲又軟又結實,用棕絲扎盆景不僅能收勁,而且不會傷害盆景的枝和乾。棕絲枯黃色,時間長了以後,盆景的枝、乾顏色與之協調。

作品特色

一是滾彎。分直滾,側滾,臥滾,垂滾等。枝幹滾彎時,吸收書畫的意境,前後左右曲折伸展,盤旋而上,彎曲的角度及彎與彎之間的距離富有變化,以達到虬曲飄逸的效果。二是雲片。剪扎時將伸展出的枝條在水平方向上做水浪式彎曲,每根枝條的頂端做到“一寸三彎”,猶如繪畫中的工筆細描,葉葉平仰而列,成雲片狀。雲片的多與少,視植株大小及樹型而定,小片如碗口,大片如缸口,極為平整。整體造型高下勻稱,層次分清。 三是棕法,又稱扎功。主要有揚棕,底棕,撇棕,揮棕,拌棕,平棕,套棕,吊棕,下棕等九種。這九種棕法按樹種木質及樹形上翹下垂等情況,靈活運用,使枝幹盤曲挺秀,姿態適宜,同時講究將所用棕線隱蔽於葉片之間,不露形跡。泰州盆景很注意造型的章法。主樁的形態、枝幹的分布、雲片的層次乃至盆缽、几案的選擇,都從整體布局來著眼,講求氣勢格調,力求在造型的起伏顧盼之中體現出書畫運筆的韻致。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書畫界已有從泰州盆景取景的作品問世。

枯木逢春

一九四九年建國後,泰州盆景藝術得到政府的重視,泰州盆景大師全身心投入泰州盆景園的建設,帶徒傳藝,潛心鑽研盆景藝術。泰州園藝工作者培護出一批盆景精品。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文革”期間,泰州盆景藝人“捨車保帥”,使泰州盆景最珍貴的作品保存下來。原泰州松林庵內的“六朝松”,樹齡已逾千年,惜於建國初期枯萎。泰州盆景園截取一段盤曲枯枝,傍植一株檜柏,枝杈交插,幾年後渾然一體,名為《六朝勝跡》。新時期泰州盆景也如枯木逢春,在國際國內重大評比、展覽中屢獲大獎。
泰山公園盆景園一隅泰山公園盆景園一隅

鎮園之寶

泰州主城區西側的泰山公園,是泰州盆景的精品世界。盆景園占地約十畝,創建於建國初期。園內現有數百件松、柏、檜、榆、枸、黃楊樹樁盆景,多選用深山老林生長几十年乃至數百年的老樹樁頭。這些老樁常年經受風吹雨打,枯乾扎枝,古拙蒼老,具有純樸的自然美。經過大師們精心地栽培、整形、修剪、剪扎,樁景的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耐人尋味,曾在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至今仍然古樸蒼勁、鬱鬱蔥蔥。其中,其中,《郭子儀帶子上朝》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是江蘇省境內惟一存活的明代盆景。《鶴立銜芝》(刺柏)是王壽山先生生前代表作品。樁景似仙鶴,翹首銜芝,顯得形真意切,生機盎然,情趣橫生。《巧雲飛渡》採用黃楊樹種,以扎為主,以剪為輔。瓜子黃楊已有四百多年樹齡,盆中培養與地上培養交替生長;用不同粗細的棕絲,因枝制宜地運用各種棕法將枝葉紮成雲片;每一片內的小枝,紮成若干彎曲,彎彎相套,枝不搭枝。此作品樹身乾枝分三左一右四個層次,枝葉紮成的雲片臨空橫斜,二零零零年九月獲第一屆江蘇園藝博覽會上一等獎。泰山公園盆景園不定期向遊人開放鎮園之寶,園藝師傅為遊客現場表演盆景剪、扎技藝。
《巧雲飛渡》(爪子黃楊)《巧雲飛渡》(爪子黃楊)

面向未來

一九八九年九月,在武漢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會,泰州送展的十三件作品中有五件獲獎,其中,《雲戀奇峰》獲一等獎,泰州盆景再次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一九九七年十月在揚州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上,《雲鸞出岫》獲一等獎。二零零四年十月在福建泉州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盆景展上,《騰雲》、《極頂雲煙》分獲二、三等獎。二零零八年九月在南京舉行的第七屆中國盆景展上,《漢唐遺風》、《漁島歸帆》獲得銀獎。泰州盆景藝人不滿足已有的成就和榮譽,他們認為,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發生著變化。盆景這門古老的文化藝術,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融入符合時代要求的藝術理念,才能歷久彌新。藉由這樣的思想,泰州盆景藝人去福建、武漢、雲南、安徽等地學習、採風,從大自然及其他門派汲取創作靈感,泰州園藝師們在繼承、發揚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細心管護和大膽嘗試,推動著泰州盆景技藝的創新與發展。二零零九年,泰州盆景園首次引進黑松、 針柏等樹種的成熟樹坯,通過對枝條走向、主幹拿彎的處理,吸收了其他門派截乾蓄枝、S形造型等特點,使作品造型渾然天成,自然、清新、簡約。
雲鸞出岫雲鸞出岫
泰州園博園山水盆景泰州園博園山水盆景

後繼有人

尤六扣,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分會盆景委員,泰州盆景剪扎技藝第六代傳人,泰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尤六扣早年拜王壽山大師為師,廣泛吸收國內外各種盆景流派的特長,靈活運用傳統棕法。獨立創作的作品曾獲國際級獎項三項,國家級獎項五項,省、市級獎項十二項,泰州市園林局為其舉辦尤六扣盆景作品展覽。 一九八八年王壽山去世後,尤六扣將泰州盆景技藝悉心傳授給弟子,其弟子楊俊敏在二零零八年中國盆景展上獲繼承傳統獎。二零一零年九月三日,江蘇省文化廳正式命名尤六扣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泰州盆景傳承人(右)在第二屆全國盆景展上泰州盆景傳承人(右)在第二屆全國盆景展上
尤六扣工作照尤六扣工作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