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儺舞

泰寧儺舞

泰寧縣至今還保留著三千年以前殷商時期的原始儺舞。這種傳統舞蹈被人類學、歷史學及藝術學視為活化石,是古代驅逐疫鬼祭祀儀式的一種巫舞。目前在泰寧流傳的儺舞是迎神廟會期間陪同菩薩出遊,旨在驅邪祈福的民間舞蹈,它的表演一般都在空曠的場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寧儺舞
  • 所屬泰寧縣
  • 類型:巫舞
  • 視為:活化石
起源,表演,

起源

泰寧儺舞是泰寧縣獨特的一種傳統舞蹈,其形式與舞步雷同,但亦非全似,具有本地風土色彩。儺舞隊以縱隊排列,最前面由兩人戴彌勒佛面具,手持木魚敲擊為前引;緊隨其後的是以兩人為一組排列,人數可多可少(8、16、22人不等),每人頭戴一個面具(各色猙獰恐怖的鬼面),赤露胳膊,下身著短裙,穿草鞋,手持著一面繪上太極圖案的小鼓和一根鼓槌,敲擊跳躍前行;其後是四人抬的塑像,再後面為戒尺隊伍(人數亦可多亦可少),面具也是猙獰恐怖的魔鬼面具,各人手持兩根戒尺,每根長約30公分,敲擊跳躍前行。最後是鑼鼓(武樂)、絲竹(文樂)隊伍。武樂有兩人抬大鼓一面,一人擊鼓,兩人擊鑼,兩人擊大鈸,兩人擊小鑼。文樂有笛、嗩吶、二胡、京胡等。所奏的樂曲主要有“大開門”“紅銹鞋”“夜不宿”等曲牌。

表演

整支隊伍主要由前頭兩個拿木魚的人控制指揮,其鼓點的快慢強弱變化均由其協調統一。儺舞隊面具凶煞,舞姿粗獷,鼓聲震天,舞隊前後穿梭跳躍,給人一種古樸、神秘的感受。天長日久,它成為了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和驅邪避災的儀式。儺舞隊在泰寧、三明都小有名氣,多次應邀參加市、縣舉辦的各種大型藝術活動和踩街遊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