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大師

法融大師,是禪宗牛頭派的創始人。俗姓韋,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人。十九歲(六一二年)入句容茅山從三論宗僧炅法師剃度。後從大明法師鑽研三論和「華嚴」、「大品」、「大集」、「維摩」和「法華」等經數年。大明寂後,漫遊各地,從鹽官(今浙江海寧縣)邃法師、永嘉曠法師等聽講各種經論,深有造詣;但覺全憑知解不能證入實際,因而復入山凝心宴坐,過了二十年的習定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融大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潤州延陵(江蘇丹陽縣延陵鎮)
  • 出生日期:唐代
  • 主要成就:牛頭禪的創始人
個人簡介,法融著述,與牛頭禪,簡介,觀點,

個人簡介

唐初武德七年(六二四年)平定了吳越,左丞相房玄齡奏請淘汰寺廟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陳理,御史韋挺看了他的「表」辭情文並茂,和房玄齡協定後才把這事打消。貞觀十年(六三六年)他到南京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構築一所茅茨禪室,日夕參究,數年之間,同住的法侶就有一百餘人。這時牛頭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經、道書、佛經史、俗經史和醫方圖符等七藏,是劉宋初年劉同空造寺時到處訪寫藏在寺里的著名經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經的顯法師允許,在那裡閱讀了八年。摘抄各書的精要,然後回到幽棲寺,閉門從事研究。
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年),法融在幽棲寺開講「法華經」。永徽三年(六五二年)邑宰請他出至建業講「大品般若」。江寧縣令李修本又請他講「大集經」。
顯慶元年(六五六年)司功蕭元善再三請他住建初寺,次年(六五七年)即寂於該寺,時年六十四歲。
法融和禪宗四祖道信的關係,「續高僧傳」並無記載。明確的記述法融受道信印可為牛頭禪初祖的事實,是晚出的劉禹錫的「融大師新塔記」(「全唐文」第六百零六卷)、李華的「故徑山大師碑銘」、「故左溪大師碑」(「全唐文」第三百二十卷)、李吉甫的「大覺師碑銘」(「全唐文」第五百一十二卷)和宗密的「禪門師資承襲圖」等。
法融的門下,據「續高僧傳·法融傳」說,他初入牛頭山時有道綦和道憑,這兩人的事跡均不詳。「宋高僧傳」卷八有「曇璀傳」,說曇璀晚年曾事牛頭山法融,稱法融為東夏的達摩。他受了法融誨示以後,即隱居於鐘山,後入潤州竹林寺。從最初的師承關係說,曇璀應該是牛頭宗的第二世,但後來卻公認智岩為二世。至於牛頭宗法系六世的次第,都是比較後起的說法,而各種記載里也互有出入。唐劉禹錫的「融大師新塔記」以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欽為牛頭宗傳承的次第,但未稱為六祖。李華的「故徑山大師(玄素)碑銘」所記的傳承是: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玄素六世。這種系統傳說在玄素(西元六六八~七五二年)生前似已成立。到了宗密時(西元七八〇~八四一年)更確定了牛頭宗的世系,以法融為第一祖,智岩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又說智威的弟子有潤州鶴林寺玄素,玄素的弟子有徑山道欽(一稱法欽),都是相承傳授牛頭禪的宗旨的。牛頭宗的世系,後來即以此為定說。
據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說,牛頭宗是從道信下傍出的一支。初祖慧融(即法融)禪師曾多年精研般若空宗,後遇道信印證所解。道信告訴法融說,此法從上以來只委一人,他已將法付與弘忍,因而囑咐法融說,可以自立一支。法融後來果於牛頭山創宗,位當初祖,輾轉傳了六代。這一宗和南北二宗都沒有關係。一說是法融在牛頭山得自然智慧後,道信親自過江去加以印證。但道信當時住蘄州(今湖北蘄春)雙峰山三十餘年,為全國禪徒所仰望,法融到雙峰山去問法是可能的。

法融著述

法融的著述,據「宋高僧傳」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遺則傳」說,遺則曾為法融的文集作序,其書三卷現已失傳。現在所傳的只有存於「全唐文」卷九百零八和「景德傳燈錄」卷三十中的「心銘」,共一百九十八句,每句四字。「心銘」主張∶「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又說∶「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這種思想顯然成為後來南宗所倡導的領悟說的先聲。此外,據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十一及永明延壽「宗鏡錄」卷九十七所記,法融還有一種著作叫「絕觀論」。此論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巴黎國家圖書館藏三本,北京圖書館有一本)。這些大概都是唐貞元十年(七九四年)前後的寫本,篇幅似乎不完全,「宗鏡錄」卷九十七引文未見於他本,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敦煌本都有。
牛頭禪的特色在於排遣多言,而著眼於空寂。所以從「宗鏡錄」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絕觀論」的文句看來,法融認為六根所緣的並悉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說從境起解是智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境界。他從心的照用和靜止的狀態說明心的舒捲,「舒則彌游法界,卷則定跡難尋」。這和他在「心銘」中的「目前無物,無物宛然」的說法是一脈相通的。至於他的禪風,重在無心絕觀,或絕觀忘守。這和道信禪法以坐禪觀心守一為主,不很相同。所以他們中間的有無傳授淵源,今人持有異論。
據日本古經錄所載,法融還有「注金剛般若經」一卷、「金剛般若經意」一卷、「維摩經記」二卷、「維摩經要略疏」一卷、「華嚴經私記」二卷、「法華名相」一卷(見「惠運律師目錄」、「智證大師將來目錄」和「東域傳燈錄」等),共有六部七卷之多,都已失傳。

與牛頭禪

簡介

法融——牛頭禪的創始人
唐貞觀十七年(643年),法融出禪關,開始在今南京西南的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創立茅茨禪室,授徒傳法。“數年之中,息心之眾百有餘人。”法門逐漸興盛,其禪法系統被稱為牛頭禪。法融的禪學思想主要見於他所著的《絕觀論》和《心銘》兩部著述。其思想是建立在般若空觀和玄學的基礎上,具有明顯的空宗和玄學的特色。在《絕觀論》中,他主張“大道沖虛幽寂”,故立“虛空為道本”。在《心銘》中,法融提出“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在他看來,“境隨心滅,心隨境無”,無心無境,心鏡本寂,這便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基於這一理論,所以他在禪修上認為“無心可守,無境可觀,應該“絕觀忘守”。絕觀忘守的方式就是“一切莫作”,“一切莫執”的“無心用功”。

觀點

他特別反對任何有計較、分別和執著的修習,認為道是不待求,無可求的,不求即是。只有無修而修,才能證入“滅盡生死,冥心入理”的解脫境地,即所謂“無心合道”。他的這一思想與提倡坐禪觀心的東山法門有顯著的不同,而與南朝玄學思想若合符節。在此基礎上,牛頭禪進而提出了“無情成佛”、“道遍無情”的觀點。“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一聯就是牛頭禪的典型寫照。
牛頭禪的宗意主要是以般若思想為背景,達到世界萬物以及社會人生如夢如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喪己忘情”,超脫苦難,獲得解脫。
牛頭禪相傳六代後,至唐末漸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從天台山禪林寺僧俺然受牛頭禪法。
法融大師《心銘》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境,隨照冥濛。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靈通應物,常在目前。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後念不生,前念自絕。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眾生無心,依無心出。
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校乖常,求真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轉彌。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象常真,森羅一相。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沉。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一心無妄,萬緣調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無心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一切有為,本無造作。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舍事,悟罷非異。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莫滅凡情,唯教息意。意無心滅,心無行絕。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將心滅境,彼此由侵。心寂境如,不遣不拘。
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菩提影現,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
寵辱不變,不擇所居。諸緣頓息,一切不憶。
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囂,內心虛真。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常現。
通達一切,未嘗不遍。思惟轉昏,迷亂精魂。
將心止動,轉止轉奔。萬法無所,唯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喧非靜。聲聞緣覺,智不能論。
實無一物,妙智獨存。本際虛沖,非心所窮。
正覺無覺,真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此宗豪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
無處安心,虛明自露。寂靜不生,放曠縱橫。
所作無滯,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諸緣忘畢,詮神定質。
不起法座,安眠虛室。樂道恬然,優遊真實。
無為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前常住。
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