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羅群島捕鯨活動

法羅群島捕鯨活動

法羅群島捕鯨活動(法羅語:grindadráp,意思就是“磨難”)是北歐前丹麥殖民地法羅群島每年都會舉行的集體捕鯨活動,與日本的捕鯨及加拿大的捕獵海豹活動齊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羅群島捕鯨活動
  • 外文名:grindadráp
  • 地點丹麥法羅群島
  • 活動定義:是一種由社區層面組織的活動
  • grindadráp:意思就是“磨難”
簡介,捕獲量,

簡介

打從諾曼人首次在法羅群島殖民就已存在。據統計,法羅群島每年集體宰殺的長肢領航鯨(又名巨頭鯨,Globicephalamelaena)達950頭,可產生約500噸的鯨肉與鯨脂,占島上居民食物來源的三成左右。儘管丹麥是國際捕鯨委員會的成員國,但在法羅群島的捕鯨活動並非由國際捕鯨委員會監管,而是由法羅群島當地的政府監管,因為委員會的成員國間對於“細小鯨目生物”的定義有分歧。與日本及加拿大的大規模獵殺行動不同的是:活動並非商業活動,而是一種由社區層面組織的活動,任何在社區生活的居民均可以參與。
長久以來,由於缺乏天然資源和食物,加上地質土壤貧瘠,只能種植馬鈴薯地瓜為主要農作物, 法羅群島上的居民自古便在農糧食物缺乏的情形下,多抵能靠捕食海魚維生,從而演變出集體捕鯨的狩獵行為。島民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獵殺長肢領航鯨,並視之為他們的傳統“慶典”。集體捕鯨多發生在夏季,捕獵者會首先駕數十艘漁船,在鯨群後方圍成一個闊闊的半圓弧,把鯨鯨圈起來。然後,漁船開始激起浪花及氣泡,慢慢把鯨群趕往一個既定的海灣峽灣的底部,那裡往往有個淺灘,令鯨群擱淺。再交由岸上持金屬魚刀的漁民,將擱淺的鯨群就地宰殺。漁民從巨頭鯨頸部的脊柱部位切斷主要的血管神經,讓被宰的鯨群在30秒內免除痛苦立即死亡。之後,他們再將宰殺後的巨鯨拉至岸上分切鯨肉與鯨脂。這些鯨肉與鯨脂由當地的警官分配給島上的每一戶居民。
大多數法羅群島的居民認為這種集體捕鯨的狩獵行為,已成為他們的生活文化及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每次行動都會屠殺大量鯨魚,血水把海灣都染紅,他們的行動早已惹來環保團體及動物權益關注團體的關注,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屠殺行為殘忍及非必要。另一方面,捕獵者回應指大多數記者對於捕獵方式並沒有多少認識,以及其經濟上的意義。
2008年11月尾,法羅群島的首席醫療官建議不要再食用領航鯨,因為這些鯨群體內積存的毒素已高至不適合人類食用的水平。不過在2010年7月19日,一名事前混入當地人之中生活的海洋守護者臥底拍攝了一場在Klaksvik城鎮進行的屠鯨行動,並把過程上載上網,立時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多個團體在網上發行簽名運動,意圖向丹麥政府施壓,令這種屠鯨的活動被禁止。

捕獲量

法羅群島的捕鯨量記錄,早在1584年已有部分記錄,而自1709年起更有完整記錄,屬於全球記錄最久遠的野生動物捕獵統計。
捕獲得來的鯨類,會被分為很多份,法羅語稱為“en:skinn,”(一種古代用於農業度量的單位),約合38公斤的鯨肉與34公斤的鯨脂,共重72公斤。
時期年份捕鯨量Skinn
1709–1950
1,195
178,259
1,360,160
1951–1960
122
18,772
99,102
1961–1970
130
15,784
79,588
1971–1980
85
11,311
69,026
1981–1990
176
18,806
108,714
1991–2000
101
9,212
66,284
2001
11
918
7,447
2002
10
626
4,263
2003
5
503
3,968
2004
9
1,010
8,276
2005
6
302
2,194
2006
11
856
6,615
2007
10
633
5,522
2008
N/A
N/A
N/A
2009
3
310
根據法羅群島統計局發布的2009年捕鯨數字官方統計,該年的三次捕鯨活動中,捕殺了310頭領航鯨、174頭白喙斑紋海豚(Lagenorhynchus albirostris)、2頭北瓶鼻鯨(Hyperoodon ampullatus)和1頭寬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
1709–1999年平均捕獲量:850
1900–1999年平均捕獲量:1,225
1980–1999年平均捕獲量:1,511
1990–1999年平均捕獲量:9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