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鄉(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沿江街道)

沿江鄉(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沿江街道)

沿江鄉隸屬於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位於沿江街道。總人口4288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南市省曲靖麒麟區沿江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雲南省曲靖市
  • 郵政區碼: 655000
  • 人口:42886人
  • 方言:曲靖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朗目山
  • 火車站:曲靖火車站
  • 車牌代碼:雲D
簡介,經濟建設,著名景點,

簡介

沿江街道位於麒麟區東南,是曲靖壩子的一部分,內有南盤江,瀟湘江,白石江,水利條件豐富,曾被評為“麒麟水鄉”,這是個糧食高產地,這裡有好吃的美食,有美麗的田園風景。街道辦駐地距城區5公里,境內有南盤江、瀟湘江、白石江、中河、東河,水利條件較為優越,主產優質米、蠶豆、優質仔豬、商品魚,屬典型的農業鄉,是麒麟區糧食主產鄉之一。全
街道轄牛街、余家屯、余家圩、四圩、小壩圩、新發、雞街、大龍、新圩、莊家圩10個社區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84個自然村。全街道國土面積64平方公里,有耕地24633畝,其中水田22267畝,旱地2366 畝,全街道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6畝。
街道總人口42886人,比上年增437人。總人口中男性21446人,占50.1%,女性21440人,占49.9%,男女性別比為100.4 : 100;農業總人口41775人,占97.4%;農村勞動力總數22559人;全年出生人口547人,死亡264人,遷入人口441人,遷出28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63‰;全鄉有少數民族324人,分屬11個民族,占總人口的0.7%;少數民族中以彝族為主,有222人,占總人口的0.50%。
2014年一月一號成立為沿江街道。

經濟建設

街道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0905萬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收入15567萬元,第二產業7437萬元,第三產業7901萬元。全鄉糧食總產2219.7萬公斤,農民人均產糧531公斤。蔬菜產量14810噸,總產值1231萬元。商品魚產量達1862噸,比區下達計畫數1850噸增3%。水產養殖通過大力推廣名特優稀水產品種,養殖水面1200畝,產量450噸,提高了經濟效益,實現產值2400萬元。列為農業部的水產科技示範場基地作用發揮明顯。
畜牧業特色經濟得到大力發展,建成了4個畜牧業專業養殖小區。沿江街道全年完成農田水利建設項目71件,占全年計畫數的100%,其中電站更新改造2件,溝渠支砌28件,涵閘改造19件,清淤保暢工程22件,累計完成工程量41.9萬方,其中開挖土石方21.6萬方,回填土方16.1萬方,支砌石方1.9萬方,砼2.4方,投工投勞129萬個工日。
沿江街道馮家圩商務小區沿江街道馮家圩商務小區
以“陽光工程”的實施為載體,對全鄉750餘名從事餐飲服務業、種養植業、採礦業、磚廠和建築建材業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了四期專業技能知識培訓,推薦就業568人,加快了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步伐。2005年全鄉共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勞動力16467人,戶均轉移勞動力1.6人,比2004年15339人增1128人,實現收入5000萬元,比2004年的1689萬元增加3711萬元,增219%;
以“鄉級生態環境鄉”的創建為契機,加大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實施力度,封山育林1000畝,封山育林伐地更新造林125畝,天保工程造林92畝,退耕還林人工造林143畝,完成四旁植樹22萬株,造林合格率99.7%,實施森林管護面積1.1萬畝。
2013年麒麟職教中心入駐沿江街道。

著名景點

曲靖市麒麟區沿江鄉的朗目山,又名青龍山,黃榜山。因地處曲靖城東,俗稱東山,離城 12 公里。山上森林茂盛,綠樹成蔭,山間流水潺潺,鳥語花香。佛教寺院——朗目山寺,就座落在這宜人的山坳之中。
朗目山寺,又叫東山大寺,因山下村名石喇,故而又稱石喇大寺。朗目山寺始於何年已無史料考證,有史可查的最早記錄為明朝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重建,距今有 608 年歷史。寺院經明、清重建修葺,規模宏大,氣勢巍峨,特別是明未清初,該寺香火旺盛,釋子如雲,依山勢自下而上,建有一寺五庵,低層左為華嚴庵、右為彌勒庵,中間是普照寺,中層有雲崖庵和白龍庵,最高層是祖師殿,總稱朗目山寺,共有寺房二百多間。寺中曾有銅佛 10 尊,銅鑄亭爐一座,觀光遊玩和朝佛禮拜者絡繹不絕,在滇佛教界中具有一定的聲譽。在寺中的歷代佛家弟子中,要數明萬曆年間的朗目大師最著名。大師是曲靖府石喇村人,俗姓李,號慧光,在世(?—1605年),十二歲隨父親白齋和尚出家,因落髮朗目山,故人稱朗目大師。大師出家後深研佛經,苦行修練,雲遊天下,廣采博集,因著《經石滴集》,興復浮山刻《九帶集》而名動京師。有注《法句》行世。後稱為浮渡山大華嚴寺中興尊宿朗目禪師。
隨著晚清的連年災害和戰亂,民國時期佛教衰落,以及解放後的“文革”“破四舊”,朗目山寺的厄運接踵而來,一寺五庵,後僅存華嚴庵和祖師殿的兩處殘屋破壁,一座長老塔,一塊由北宋大書法家米元章書寫,郡人復刻的“第一山”石碑。
冬春季節,前往朗目山遊玩的人成群結隊,不計其數,朗目山上林間小道綠葉婆娑,叮咚山泉清澈明亮,花叢中蜂飛蝶舞,偶爾有幾聲鳥兒的歡歌,蟬兒的鳴叫,此情此景使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登高遠望,曲靖壩子秀麗的田園風光歷歷在目,萬頃田野阡陌縱橫,遠山丘黛,村舍秀美。南盤江水猶如一根系在綠衣少女身上的白色衣帶飄逸灑脫,星羅棋布的湖塘則是鑲嵌在她身上的粒粒珍珠,光彩奪目。夕陽西下,山巒起伏,山頭時紅時黃,山間雲霧迷漫,時兒成金黃色,時兒成乳白色,時兒又成了粉紅色。整個壩子一半是金黃色,一半是深綠色,而中間則是一條淡淡的嫩綠色的線。歷史上曲靖八景之一的“朗目晚照”景色別具風格,獨樹一幟,雖不是仙境但勝似仙境。
1990年,沿江鄉黨委政府正式成立了修復朗目山寺領導小組,後著手擬訂修複方案,開闢旅遊景點。在他們的辛勤工作下,僅僅三年時間,就已經修復了祖師殿,鋪了石台階,完成了華嚴庵建築群的新建工程。觀景閣和袈裟亭也已竣工啟用。新建的華嚴庵建築群,按北傳佛教的建築風格,由前殿、中院、南北廂房組成,中設花台和香爐,兩邊為踏道,正殿旁設有齋房和白龍泉噴水池。建築結構為抬梁式磚混結構,造型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殿中畫棟飛檐走壁,色彩明艷,新塑佛像形象逼真,神態各異。1994年,朗目山被列為地市風景旅遊區開發景點之一。今後,一個集避暑、觀賞、跑馬、獰獵、垂釣、游泳為一體的綜合性風景旅遊區,將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曲陽“第一山”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