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多

治多

治多縣:是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轄縣,人口2.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7.8%,還有漢、回、撤拉等民族。面積7.7萬平方公里,轄多彩鄉等6鄉。

治多縣的西部是可可西里的主體所在,有治多縣西部工委統一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治多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
  • 政府駐地:加吉博洛
  • 電話區號:0976
  • 郵政區碼:815400
  • 地理位置:青海省青南高原西南部
  • 人口:2.2萬 
  • 方言:藏語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自然環境,經濟發展,行政區域,民俗風情,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地理位置

治多縣位於省境西南部,州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西藏自治區。縣府駐加吉博洛格。距州府駐地198公里。
治多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玉樹藏族自治州西部。青藏分水嶺—唐古拉山脈盤距縣境西部,橫空出世的崑崙山脈綿延雄居於縣城北部,奔騰不息的長江從各拉丹冬的千年冰川脫韁而出,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可可西里以它古有的博大胸懷容納了許多珍禽異獸。素有“一江九河十大灘”的治多縣,可堪稱“萬山之宗,百川之祖,動物之鄉,生態之源”。縣城東部與玉樹縣接壤,西與海西州代管區相連,北與曲麻萊縣海西州毗鄰,南與雜多縣為界。距省會西寧市921公里,州府195里,109國道、青藏鐵路穿腰而過。全縣土地總面積8. 02萬平方公里,占玉樹州土地總面積的38.2%,全縣草原總面積5819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3901萬畝,可利用率僅為67%。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屬蘇毗女國地,唐、宋時為吐蕃地,元屬吐蕃等。
治多
路宣慰使司轄地,明屬朵甘思宣慰使,明末清初受和碩特蒙古政權冊封的囊謙王族節制;
後隸“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衙門”;
民國初屬青海辦事長官和西寧鎮總兵管轄,
民國六年(1917年)屬玉樹理事,民國十八年(1929年)為玉樹縣管轄。
1953年由玉樹縣、移多縣析置優秀縣,
1954年更名為治多縣,隸玉樹藏族自治區(州)。

自然環境

地處青南高原,地勢高聳,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崑崙山脈綿亘境北,烏蘭烏拉山橫貫境南,可可西里山橫穿中西部。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河流多屬長江源水系,主要有通天河(長江上流),當曲、牙曲、可可西里湖、太陽湖、西金烏蘭湖等。
治多
治多縣的西部是可可西里的主體所在。

經濟發展

礦藏有銅、鐵、錫、水晶等,工業有電力、農機修配、肉食品加工、鐵木器加工等小型工業。牧業以牧養藏系綿羊、氂牛、馬等為主。野生動物繁多,有白唇鹿、野驢、野牛、雪豹藏羚羊等。有冬蟲夏草、貝母、雪蓮等野生藥用植物。青藏公路穿境。有中學一所,寄宿國小7所。縣設有醫院、防疫站,各鄉有衛生所。

行政區域

多彩鄉
多彩鄉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轄鄉。位於縣境東部,縣府駐地(鄉府駐地距縣府19公里)。 人口0.7萬(包括縣屬城鎮居民),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2.3%,還有漢、回、撒拉等民族。面積0.6萬平方公里。轄達生、拉日、當江榮、聶恰4個牧委會。1959年建立多彩公社,1963年設多彩鄉,1971年改為多彩公社,1984年復設多彩鄉。
在青海省的位置在青海省的位置
索加鄉
索加鄉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轄鄉。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180公里。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面積0.8萬平方公里。轄君曲、牙曲、當曲、莫曲4個牧委會。1961年設索加鄉,1972年改設索加公社,1984年復稱索加鄉。地處通天河南岸、莫曲(河)東岸河谷灘地。以畜牧業為主,牧養藏系綿羊、氂牛、馬等。 境內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青(海)藏(西藏)公路穿境西,通縣鄉公路。
扎河鄉
扎河鄉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79公里。 人口0.4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面積0.5萬平方公里。轄智賽、瑪賽、口前、大王4個牧委會。1956年設扎河肖格(區),1959年設扎河公社,1963年建立扎河鄉,1971年改設扎河公社,1984年復設扎河鄉。地處口前曲(河)谷地、山地。以畜牧業為主,牧養藏系綿羊、氂牛、馬等。通縣鄉公路。
治渠鄉
治渠鄉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51里。 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面積0.2萬平方公里。轄治加、江慶、同卡3個牧委會。1963年設治渠鄉,1971年改為治渠公社,1984年復設治渠鄉。地處通天河西南岸灘地。以畜牧業為主,牧養藏系綿羊、氂牛、馬等。通縣鄉公路。
當江鄉
當江鄉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32公里。 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 面積0.1萬平方公里。 轄日青、改查2個牧委會。1959年建立當江公社,1963年改當江鄉,1971年改當江公社,1984年復設當江鄉。地處溝谷地、山地。
立新鄉
立新鄉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轄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54公里。 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8%以上。面積0.1萬平方公里。轄葉青、崗察、扎西3個牧委會。1963年建立崗察鄉,1971年改為崗察公社,1976年更名為立新公社,1984年改設立新鄉。地處通天河西南岸溝谷、山地。以畜牧業為主,牧養藏系綿羊、氂牛、馬等。牲畜玉(樹)治(多)公路穿境。

民俗風情

祭山男子
藏族根據自然地理特點的不同,把整個藏族分成了三大區域:阿里地區,衛藏地區和朵康地區。治多就區域來講習慣上劃歸朵康,但是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卻處於衛藏和朵康的交接點,處於康藏文化的交匯點上。民間盛傳“玉樹二十五族之角尖,衛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衛藏,下接漢區,唐蕃古道穿境而過,長江、黃河出境東流”之說法。就藏族六大氏族來講,屬於米查尕氏後代。
舉辦賽馬會的主題內容是祭拜各部落自己的神山,舉行一些法會。時間一般在春夏季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只是根據生產和生活上的便利與否,隨時決定。賽馬會的主要活動內容有舉重、摔跤、拔河、賽馬與馬術表演,氂牛賽及佛事活動等。
本地大型的結婚儀式,實際上是以婚禮為主旋律的小型賽馬會。《格薩爾·嘉洛婚禮》是治多地區婚俗的模板。在這部史詩中描寫了格薩爾賽馬奪冠後,前往嘉洛家迎娶珠牡的壯闊場面。這場名震雪域的巨型婚禮,實際上是長江源區與黃河源區藏族婚俗的大融合,從而形成了治多地區豐富而獨特的婚俗文化。婚禮中大到場面的布置,小到舉手投足都有非常嚴格的講究。婚禮收尾時的大聯歡,是以賽馬為主,包括其他各種競技表演。
佛教文化
祈福眾生 用身軀丈量虔誠
宗咯巴大師銅像頭部 則寢宮
貢薩朋措強巴嶺
格薩爾文化
頗章達則山 嘉洛紅宮遺址珠牡浴池
珠牡馬圈 聶恰河天然石橋天然石橋上的格薩爾王的腳印
格薩爾藝人
著名的格薩爾藝人才仁索南,他的說唱目錄達324部。 《格薩爾》藝人拉布東周的說唱目錄103部
《格薩爾》藝人索南鬧布,說唱目錄189部 由《格薩爾.賽馬彌王》改編的舞劇
治多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人文景觀

貢薩寺
貢薩寺位於距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寶山坡上,也是治多縣境內唯一一座寺院,現有300餘名僧人。
貢薩寺貢薩寺
該寺12世紀由拔噶舉派的創始人拔達瑪旺秀的心傳弟子秋傑次成幫巴創建,由此產生秋傑轉世系統。第二世秋傑索南扎巴擴建寺院並改宗為直貢噶舉派。公元15世紀,五世昂旺洛楹嘉措又將該寺改宗為格魯派寺院。寺記憶體有《甘珠爾》、《丹珠爾》等佛經不計其數,壁畫唐卡更是精美絕倫。
貢薩寺內宗喀巴大佛為世界最大的室內銅製鍍金佛像,並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
貢薩寺貢薩寺
創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宗喀巴大佛”總高35.32米,佛高31.22米,佛腰圍14.98米,蓮花座高4.1米,是由秋吉十九世強巴圖登格來嘉措活佛投資,採用99.99%的黃金及天珠、琥珀、珊瑚等製作而成,藏有佛祖蓮花生大師的舍利,瑪爾巴、薩迦班智達、宗喀巴三位大師生前用過的袈裟、法器、經書等珍品。宗喀巴佛像屹立於大殿正中,從大殿一樓幾乎看不到宗喀巴大師的面容,只有沿著狹窄的樓梯走上去,並順時針轉過每一層佛殿,上到七、八層的高度,才有機會一睹大師的尊容。
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
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位於可可西里東側的青藏公路2952公里處,海拔4500米,由探險家楊欣倡導發起,在社會各界支持下,來自四川、深圳、北京、廣州、山西、青海的志願者從1997年開始,分三年建設完成,以在反偷獵中英勇犧牲的索南達傑的名字命名。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長江源頭第一個、也是中國民間第一個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站,在協助當地政府武力保護可可西里野生動物的同時,還以保護站為基地開展長江源頭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的教育和生態環境科學考察。
治多
1994年1月18日,傑桑·索南達傑在可可西里太陽湖畔與盜獵分子的鬥爭中壯烈犧牲,被可可西里-40℃的風雪塑成一尊冰雕,成為藏民心中和所有熱愛生命的人們心中的英雄。當人們在可可西里無人區找到他時,他還保持著換子彈的姿勢,嫉惡如仇的眼睛在戈壁的風沙中圓睜著。這一年,治多縣全縣沒有過年。沒有互相請客,喝酒,沒有歌聲和舞蹈,也沒有人出去轉山。2月12日,治多縣為索南達傑舉行了葬禮。按藏族的習俗,人死後一般進行-或水葬。但為索南達傑舉行的是火葬,這是給-的待遇。
1997年,為保護這裡的動植物資源,環保志願者楊欣自籌資金20多萬元,在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腹地治多縣境內建起索南達傑保護站。高約20米的紀念碑由民間出錢建造的。花崗岩碑-寫著“功蓋崑崙,音容長在”。碑上還有索南達傑的黑白遺像,微微捲曲的頭髮和腮頰上鬍鬚給人驃悍不屈的印象,烈士威武的臉上充滿堅毅而樂觀。英雄不死,壯志長存!

自然景觀

可可西里
位於青海西南部,崑崙山系南側支脈。蒙古語意為“青(或綠)色的山樑”。北西-南東走向,長300餘公里,寬20-30公里。斷塊山,平均海拔5000-6000米,地貌表現為寬淺底山,山坡平緩,相對高度500-700米,最高峰崗扎日東峰海拔6136米。海拔5600米山地夷平面上,發育有零星的平頂冰川,青新交界處的山峰匯集眾多冰川,最大冰川面積1000平方公里,為道天河支流楚瑪爾河發源地。年均氣溫低於-8℃度,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屬高寒荒漠氣候。植物稀少,種類貧乏,有成群野氂牛野驢、石羊,長角羊等蹄生動物出沒。
可可西里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湖位於治多縣西北部,可可西里山馬蘭山之間斷陷盆地東段。半鹹水湖,內流湖,岸邊有鹽鹼結皮。湖水面積302.2平方公里,湖水深度為25米,湖水體積為75.5億立方米,湖以山名命名,東西長39.4公里,南北寬14.7公里,湖水面300平方公里,水深一般30米,湖面海拔4878米。湖水化學類型為硫酸鈉亞型,礦化度13.41克/升,密度1.008,ph值8.8,水色淺綠.匯入面積1125平方公里,以冰雪融水補給,西北部冰川融水形成的連水河從湖西端注入源於西南面漢台山的冷水河從湖西南注入;北面興軍山,東西黑石山,南面可可西里山均有溪流以潛流形式匯入該湖。湖岸多為砂土帶,植物覆蓋度低,是高原野生動物出沒之所。
庫賽湖
庫賽湖,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五道鄉境內。庫賽湖最佳旅遊時間為春夏秋季。庫賽湖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河水補給,主要常年性河流有發源於崑崙山南坡五雪峰(5577m)和大雪峰(5863m)的庫賽河,河流長120m,從湖泊西南角注入庫賽湖中。庫賽湖湖水豐富,礦化度偏低,但在乾旱季節湖灣附近或鹽湖岸邊有少量石鹽沉積。
庫賽湖庫賽湖
卓乃湖
卓乃湖是一個音譯過來的地名,,藏族同胞把藏羚羊叫:Zu ,卓乃湖就是藏羚羊聚集的地方。
卓乃湖卓乃湖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占了全球藏羚的絕大多數,而可可西里的絕大多數母羚羊在每年7、8月份都會集中到卓乃湖以南一片不大的草原產仔,9月份返回越冬地與公羊合群。在產仔期,卓乃湖南岸會有幾萬頭母羚羊聚集,有的已產下活蹦亂跳的羊羔,有的正在期盼小生命的降生。5404米的好日阿日舊雪山下,萬羊奔騰湧起陣陣熱浪,空氣中充滿柔和纏綿的藏羚叫聲,壯觀景象令人嘆為觀止。
不凍泉
崑崙泉不凍泉)是崑崙山中最大的不凍泉,水溫常年恆定為20℃。泉池四周由花崗石板砌成的多邊形圖案,中央一股清泉從池邊驀然噴涌而出,形成一個晶瑩的磨菇狀,將無數片碧玉般的花瓣拋向四周,似一朵盛開的蓮花,又似無聲四濺的碎玉落入一泓清池,然後奔向滔滔的崑崙河。此泉泉水冷洌甘甜,水質透明,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是崑崙山中最大的不凍泉,水量大而穩定,是優質的礦泉水,瓊漿玉液。
不凍泉不凍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