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棕根(中藥)

油棕根(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油棕根,中藥名。為棕櫚科植物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q.的根。我國台灣、海南及雲南熱帶地區有栽培。具有祛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瘀滯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油棕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初生目
  • :棕櫚科
  • :油棕屬
  • :油棕
  • 分布區域:我國台灣、海南及雲南熱帶地區有栽培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用量:內服:煎湯,6-9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入肝、肺二經。

功效

祛瘀消腫。

主治

瘀滯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油棕,又名油子。直立喬木狀,高達10米或更高,直徑達50厘米,葉多,羽狀全裂,簇生於莖頂,長3-4.5米,羽片外向摺疊,線狀披針形,長70-80厘米,寬2-4厘米,下部的退化成針刺狀;葉柄寬。花雌雄同株異序,雄花序由多個指狀的穗狀花序組成,穗狀花序長7-12厘米,直徑1厘米,上面著生密集的花朵,穗軸頂端呈突出的尖頭狀,苞片長圓形,頂端為刺狀小尖頭;雄花萼片與花瓣長圓形,長4毫米,寬1毫米,頂端急尖;雌花序近頭狀,密集,長20-30厘米,苞片大,長2厘米,頂端的刺長7-30厘米;雌花萼片與花瓣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毫米,寬2.5毫米;子房長約8毫米。果實卵球形或倒卵球形,長4-5厘米,直徑3厘米,熟時橙紅色。種子近球形或卵球形。花期6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我國台灣、海南及雲南熱帶地區有栽培。原產非洲熱帶地區。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消腫祛瘀的功能,用於積瘀腫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