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75·8潰壩事件

河南75·8潰壩事件

河南75·8潰壩事件是指1975年8月中國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受颱風尼娜影響造成的特大暴雨,導致60多座水庫潰壩,近1萬多平方公里受災的事件。《中國歷史大洪水》記載,河南省有29個縣市、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人受災,超過3萬人死難。河南75·8潰壩事件是目前世界上破壞程度最大的水庫潰壩災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75·8潰壩事件
  • 時間:1975年8月
  • 原因:颱風尼娜影響造成的特大暴雨颱風
  • 特點:世界上破壞程度最大的水庫潰壩
背景,事件經過,2.1暴雨,2.2潰壩,受災情況,災難原因,官方總結,死亡人數,災後重建,

背景

河南75·8潰壩事件
1949年夏,淮河流域發生水災,河堤多處決口,受災面積2500萬畝;1950年夏,淮河流域再次發生百年不遇的嚴重水災,27個縣受災,受災人口990萬,受災面積31000萬畝,被沖毀和破壞的房屋達80餘萬間,死亡人數489人。
1950年10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作出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簡稱《決定》),在《決定》中指出,為了達到根治的目的,實行“蓄泄兼籌”的治理方針,主要措施包括在上游的低洼地區建立臨時蓄洪工程等。根據治理方針,淮河上游的河南省在山區內修建了石漫灘、白沙、板橋、薄山、南灣等5座大型水庫;在平原上修建老王坡、吳宋湖、蛟停湖、潼湖、泥河窪等5個窪地蓄洪工程。
1950年中共中央治淮委員會成立,1951年毛澤東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51年4月,石漫灘、板橋和白沙三座水庫正式動工;7月石漫灘水庫建成,1952年6月板橋水庫建成,1953年6月白沙水庫建成;三座水庫均在洪、汝河上游。
1952年,薄山與南灣水庫動工;1954年5月薄山水庫在淮河南岸支流汝河上建成,1955年11月南灣水庫在溮河上游建成。其中,南灣水庫總庫容16.3億立方米,是淮河上游的最大水庫。
板橋、石漫灘等系列水庫是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治淮”的產物,是新中國第一批設計建設的大型水庫;當時中國的水利工作者尚無大型水庫設計建設經驗,完全由蘇聯水利專家提供勘測設計和施工指導。片面重視蓄水,忽視防洪,板橋水庫比規定蓄水量超蓄3200萬立方米,且疏於維護,在潰壩前,板橋水庫的17個泄洪閘只有5座能開啟。

事件經過

2.1暴雨

颱風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颱風進入駐馬店地區。
在颱風尚未到達時,駐馬店地區就已經普降暴雨。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8月5日至7日3天的最大降雨量為1605毫米,相當於駐馬店地區年平均雨量的1.8倍。4日至8日,超過400毫米的降雨面積達19410平方公里,大於1000毫米的降水區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到方城一帶。暴雨的降水強度,在暴雨中心——位於板橋水庫的林莊,最大6小時雨量為830毫米,超過了當時世界最高記錄——美國賓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時雨量為1060毫米,也創造了中國同類指標的最高記錄。

2.2潰壩

8月5日晨,板橋水庫水位開始上漲,到8日1時漲至最高水位117.94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3米時,大壩在主河槽段潰決,6億立方米庫水驟然傾下。據記載,潰決時最大出庫瞬間流量為7.81萬立方米每秒,在6小時內向下游傾泄7.01億立方米洪水。潰壩洪水進入河道後,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沖向下游,在大壩至京廣鐵路直線距離45公里之間形成一股水頭高達5—9米、水流寬為12—15公里的洪流。

河南75·8潰壩事件
石漫灘水庫5日20時水位開始上漲,至8日0時30分漲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4米時,大壩漫決。入庫洪水總量2.24億立方米,在5個半小時內全部泄完,最大垮壩流量3萬立方米每秒,下游田崗水庫隨之漫決。
沙河、洪河下游泥河窪、老王坡兩座滯洪區,最大蓄洪量為8.86億立方米,此時超蓄4.50億立方米,蓄洪堤多處漫溢決口,失去控制作用。
駐馬店地區的主要河流全部潰堤漫溢。全區東西300公里,南北150公里,60億立方米洪水瘋狂漫流,汪洋一片。因老王坡滯洪區乾河河堤在8月8日漫決,約有10億立方米洪水串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進入安徽阜陽地區境內,泉河多處潰堤,臨泉縣城被淹。
8月5日17時,水庫上游猛降暴雨,板橋水庫管理局院內積水已逾1米,庫區內電話中斷。管理局與水庫上游龍王廟、桃花店等雨量站全部失去聯繫。
8月7日19時30分和8日零時20分,水庫管理局用當地駐軍的軍用通訊設備兩次向上級部門發出特特急電,請求用飛機炸掉副溢洪道,確保大壩安全,可是,均未能傳到上級部門領導手中。

河南75·8潰壩事件
8月8日1時開始,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以及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凌晨1時,板橋水庫水位漲至117.94米最高值,超壩頂1.6米,超壩頂防浪牆0.3米,相應庫容6.131億立方米。漫過防浪牆的洪水先是掏空牆後壩頂的卵石路,繼而推倒防浪牆,然後衝決壩體,洪水以每秒6米的速度衝出板橋水庫決口處,沖向下游。首當其衝的道文城公社死絕227戶,9600人遇難。垮壩後僅1小時,洪水到達45公里外的遂平縣城,部分人或被途中的電線、鐵絲纏繞勒死,或被沖入涵洞窒息而死,更多的人在洪水翻越京廣線鐵路高坡時,墜入旋渦淹死。3時左右,峰頭高達7米到10米的洪水越過45公里外的遂平縣城下。
8月8日3時,駐馬店地區的大型水庫薄山水庫,壩前洪水已經上漲到超壩頂0.4米,距離防浪牆頂0.6米,在水庫職工、家屬、駐水庫舟橋部隊、薄山林場職工及趕來搶險的確山炮兵第2師官兵40個小時奮戰,堵住了防浪牆滲水,並在壩頂築起了2米高子堤,最終保住了薄山水庫不漫堤、不潰壩。薄山水庫在暴雨前的水位低於汛限水位,沒有像板橋水庫那樣超汛限水位蓄水1.4米,也是最後保壩成功的關鍵之一。
8月8日4時,水庫當地駐軍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步話機天線移上房頂,將垮壩情況通知駐馬店軍分區轉報地委。

受災情況

河南75·8潰壩事件
據統計,在這場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
河南省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24萬間,沖走耕畜30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沖毀102公里,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

災難原因

河南75·8潰壩事件
1、水庫是大躍進時代產物,質量低劣
“治淮大戰”中,洪河上游修建了石漫灘水庫,汝河上游修建了板橋水庫。據介紹,當時水文資料很少,設計洪水及工程標準很低。工程運用中,板橋水庫被發現輸水洞洞身裂縫和土壩縱橫向裂縫,於是,1955—1956年分別對板橋、石漫灘兩水庫進行了工程擴建。
2、以蓄為主、重蓄輕排的設計是主因
1958年,河南總結了漭河流域地區興建山區水利的經驗:“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在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會造成澇災,地下積水過多,易成漬災,地下水位被人為地維持過高,則利於鹽分聚積,易成鹼災。澇、漬、鹼三災並生結果不堪構想。然而“以蓄為主”的經驗被大範圍推廣,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內,不僅丘陵地區湧現大批小水庫,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壩”分割閘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後來數十年間致命的“腸梗阻”。到19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100多座,與此相對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沒有增強,反而一年年遞減。
3、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引發水庫潰決
1975年8月4日,該年度中國內地第3號颱風(“7503號”颱風),穿越台灣島後在福建晉江登入。此時,恰遇澳大利亞附近南半球空氣向北半球爆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發生北躍,致使這個登入颱風沒有像通常那樣在陸地上迅速消失,卻以罕見的強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中原腹地。
8月5日,行徑詭秘的“7503號”颱風突然從北京中央氣象台的雷達監視屏上消失——由於北半球西風帶大形勢的調整,“7503號”颱風在北上途中不能轉向東行,於是“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災禍由此引發。
“停滯少動”的具體區域是在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形地帶,這裡有大量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山谷和兩山夾峙的峽谷。南來氣流在這裡發生劇烈的垂直運動,並在其他天氣尺度系統的參與下,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這也是造成水庫潰決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中央氣象台預報員只在該地區劃了100毫米的降雨量,無論是從中央氣象台到河南省氣象台再到駐馬店地區氣象台,均沒有預報特大暴雨。
4、爆破泄洪,下遊民眾毫無準備,導致大量死亡
垮壩引起的衝擊性災害給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一擊,河道宣洩不暢、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災害,更加重了這場災難的損失。當時,由於宿鴨湖水庫尚未脫險,水利專家陳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開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議獲得相關領導的批准後,8月14日,爆破正式開始,全部工作完成共用了整整兩天時間。爆破之後,河南境內的大量洪水向下游傾泄,致使淮河中、下游形勢緊張。

官方總結

1975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電部在鄭州召開全國防汛和水庫安全會議,錢正英部長說:“……責任在水電部,首先我應負主要責任。由於過去沒有發生過大型水庫垮壩,產生麻痹思想,認為大型水庫問題不大,對大型水庫的安全問題缺乏深入研究。二是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存在問題。對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主要套用蘇聯的規程,雖然作過一些改進,但沒有突破框框,沒有研究世界各國的經驗,更沒有及時地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做出符合我國情況的規定。三是對水庫管理工作抓得不緊。在防汛中的指揮調度、通訊聯絡、備用電源、警報系統和必要的物資準備,也缺乏明確的規定。板橋、石漫灘水庫,在防汛最緊張的時候,電訊中斷,失去聯繫,指揮不靈,造成極大被動。”
錢正英還說:“板橋、石漫灘水庫工程質量比較好,建成後發揮很大效益。但因興建時水文資料很少,洪水設計成果很不可靠。板橋水庫在1972年發生大暴雨後,管理部門和設計單位曾進行洪水覆核,但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和提出相應的措施,所以防洪標準實際上很低。”
錢認為,“75.8”暴雨對治淮工作是一次嚴格的檢驗,對全國的水利工作也提出了警告。因此,必須認真地總結正反面的經驗,不斷提高水利工作的水平。總結治淮25年的教訓,對洪水做出充分估計,從氣象、歷史等特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死亡人數

此次災情一直諱莫如深,直到1999年由錢正英作序的《中國歷史大洪水》書中記載,河南省有29個縣市、1700萬畝農田被淹,其中1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此數字成為後來被沿用的一個“官方數字”。錢正英說:“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受災面積最大、死亡人數最多大水災,是水利工作最慘痛教訓。”
關於1975年河南水庫垮壩死亡人數至少有以下幾種說法:
孟昭華和彭傳榮編的《中國災荒史中載錄》,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失事,約有10萬人當即被洪水捲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蔡則怡和趙思雄說,死亡近10萬人;
中國科學院著名的氣象學家陶詩言寫到,死亡人數達數萬人;
板橋水庫重新修建碑文中刻有,捲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
上海辭書出版社的《水利詞典》記載: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垮壩,死亡2.6萬人;
在由水利部組織和委託編寫的《中國水災史》一書中,有一章節是關於1975年淮河洪水的,書中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2.6萬人。但是同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執筆者:南京水文研究所駱承政)寫道:1975年水庫潰壩事件的死亡人數為85600人;
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常委喬培新、孫越崎、林華、千家駒、王興讓、雷天覺、徐馳和陸欽侃在文章中披露,死亡人數達23萬人。
2005年5月28日,美國《Discovery》欄目播放一期名為《世界歷史上人為技術錯誤造成的災害TOP10》的專題節目,中國河南省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堤排名第一。該節目稱:1975年8月,河南板橋水庫因暴雨發生垮壩,9縣1鎮東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範圍內一片汪洋。現場打撈起屍體10萬多具,後期因缺糧、感染、瘟疫又致14萬人死亡。24萬的死亡人數,包括垮壩當晚熟睡中的直接受難者,也包括幾天后爆破泄洪、分洪的受難者,以及災後瘟疫、飢餓等致死者。

災後重建

河南75·8潰壩事件
板橋水庫潰壩後,河床赤裸了11年,駐馬店地區遭受過幾次重大的洪水災害。經過反覆論證後,1986年,新板橋水庫被列入國家“七.五”重點工程項目,淮河水利委員會為建設單位;在全國首次使用招投標方式,選出葛洲壩工程局為施工單位;1986年年底開工復建,1993年6月5日通過國家驗收。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可能最大洪水校核,總庫容6.7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4.57億立方米。
當板橋水庫重新建造完工後,水利部淮河委員會和河南省水利廳立了一塊石碑,碑文上寫道:“板橋水庫原建成於一九五二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興建的第一批大型水庫之一,一九五六年經擴建加固,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毀於特大洪水。三天進庫洪水量6.97億立方米,洪峰流量1.3萬立方米每秒,均超過原設計值的一倍左右,潰壩瞬時流量高達7.81萬立方米每秒。時值十年動亂,救護不力,捲走數以萬計人民的生命財產,為禍慘烈。一九八七年元月開始復建,歷五載建成。除水害,興水利,必須對人民負責,確保全全。樹此以志不忘。”
1993年9月,石漫灘水庫復建工程開工,1996年12月主體工程完工,1998年7月竣工。工程總投資2.56億元,控制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設計水位110.65米,相應庫容1.03億立方米,校核水位112.05米,相應庫容1.2億立方米。大壩為全斷面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12.50米,壩長645米,最大壩高40.5米,壩頂寬7米。最大泄量3927立方米每秒。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城市工業供水及旅遊的大型水庫。庫區全賠高程108.53米,移民高程110.0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