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後河鎮

河南後河鎮

長葛市後河南省後河鎮地處伏牛山東麓余脈的陘山腳下,位於長葛市西北11公里處,總面積44.4平方公里,轄28個行政村,47個自然村,人口4.8萬。還有河南省內黃縣後河鎮、河南省衛輝市後河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南後河鎮
  • 所屬地區:河南省
  • 下轄地區:轄28個行政村,47個自然村
  • 面積:總面積44.4平方公里
  • 人口:4.8萬
後河鎮-歷史沿革,後河鎮-行政區劃,後河鎮-基本介紹,後河鎮-經濟狀況,後河鎮-特色產業,後河鎮-城鎮建設,後河鎮-招商引資,後河鎮-新農村建設,後河鎮-河南省內黃縣後河鎮,後河鎮-河南省衛輝市後河鎮,

後河鎮-歷史沿革

後河鎮歷史悠久,文化古老。清朝屬崇友、尚存兩保轄區,民國時屬尚友轄區,以後相繼曾屬孝鄉、尚存、孝友鄉。1950年之後,後河經歷了區——鄉——區——人民公社——鄉的歷史變遷,1986年,經批准建立後河鎮至今。1993年,後河鎮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1995年被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6年被農業部定為全國鄉鎮企業發展東西部結合示範區。

後河鎮-行政區劃

後河鎮第一工作區
畫匠王村、溝馮村、燒盆宋村、閆樓村、崗王村
第二工作區
三角王村、白寨村、廣佛寺張村、小辛莊村、汪波村
第三工作區
北楊莊村、丁莊村、王樓村、山頭高村、婁莊村
第四工作區
劉士華村、後河村、范莊村、徐莊村、窪李村
第五工作區
王買村、芝芳村、趙東村、趙西村
第六工作區
榆林村、山孔村、陘山村、西樊樓村

後河鎮-基本介紹

後河鎮後河文化蘊積深厚,名勝古蹟遍布。境內除了美麗的陘山、自流泉、葛仙靈池、楊佩章故居、陳太邱養魚池、子產墓,還有淑君中學、楊景堯文教基金會、清欽紀念館…
後河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清朝的內閣大學士楊佩章,近代捐資助學的台商楊景堯、著名油畫家閆文喜、著名書法家張繼、農民企業家趙國珍……他們或土生土長,或長期寓居,給古老而開放的後河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濃厚的文化底蘊,世代相傳的美麗傳說如景如畫,如詩如歌。
後河鎮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西邊緊靠鄭平公路,向東距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僅有8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坐車只需40分鐘。長葛三號、四號公路、長陘地方鐵路等交通幹線縱橫交織。還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穿境而過,即將開工的鄭石高速公路、後榆公路貫穿南北……
後河鎮小城鎮布局合理,配套齊全。河南四通、河南長新工貿、長葛市皮製品有限責任公司、亞豐電瓷、龍泉電器和淑君中學均分布在鎮區中心地帶。鎮區服務網路完善,商場商店林立,商品門類齊全,擁有後河賓館、德和大灑店及一批特色灑店,並建有大型停車場、超市、移動通信大廳,已開通廣播電視光纜網;在建的後河綠地休閒廣場、民營科技園區、圖書館規模宏大,現代文明氣息盎然;醫療衛生設施先進,技術優良,為客商和居民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學、入托、就醫等便利條件。
後河鎮礦產資料豐富,主要集中在陘山、紫金山一帶的山區和半山區,據探測有大量的煤炭資源,有較好的開發前景;陘山礦產紅岩石,質地堅韌,不滲水,不易風化;鎮西區的自流泉,井深145米,流量每小時1280噸,經化驗鑑定為天然優質礦泉水。

後河鎮-經濟狀況

後河鎮
求真務實、開拓進取、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後河人民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立足鎮域優勢,依靠科技進步,堅持可持續、科學發展觀,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取得了豐碩的勞動成果。這裡先後建成了千畝陘山小雜果生態園區,萬畝節水灌溉示範園區。
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呈現千帆競爭之勢,這裡初步形成了電瓷電器、衛生陶瓷、皮革加工、精細化工、汽車配件、畜牧養殖等門類齊全的多元化經濟格局。截止2004年底,
全鎮鄉鎮企業及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538家,完成生產總值8.4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06元。

後河鎮-特色產業

後河鎮長葛市後河鎮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來抓,勞務輸出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一項大產業。
為使外出打工的農民擁有就業的“金剛鑽”,他們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注重搞好農村勞務輸出培訓,不斷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素質,增強勞務市場的競爭力。
該鎮在抓好勞務輸出產業的同時,注重培植其他產業,充分發揮勞動力優勢,用活、用好外出務工人員掙回的每一分錢,進一步盤活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農閒時的勞動力,引導他們搞好養殖業、種植業及投資辦廠。2004年,後河鎮外出務工人員實現穩定就業5200人,勞務創收1400萬元。

後河鎮-城鎮建設

後河鎮後河鎮黨委以“十百千”創建工作統攬工作全局,立足把後河建設成為先進中的典型,精品中的“標桿”。出台了《鎮區規範化管理暫行辦法》,每個月對“城鎮環境集中治理”工作檯賬進行修訂,對列出的重點工作實行倒計時,明確創建對象、標準、工作責任和獎懲措施,並列出詳盡的工作日程,集中人力、物力、時間,大打一場城鎮環境集中整治攻堅戰。下大力氣改變鎮容鎮貌,最佳化、美化生產生活環境,使民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進一步加大了宣傳力度,炒熱乾群思想。利用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創建工作。書寫高標準牆體標語100餘幅、在公路沿線設立了五個大型創建宣傳牌,懸掛100餘塊小型創建宣傳牌。
二是加大鎮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200餘萬元,對葛天路、行政大街和4號路至張莊村的鎮村連線線總計3450米路段進行全面維修鋪油,更新了鎮區兩條道路的路燈,先後對鎮政府機關大院、國稅所、地稅所、法庭等單位進行了花園式改造。對行政大街西段和葛天路東段等影響鎮容形象的建築物進行了拆遷、改造,共拆遷房屋150間,新建臨街樓2幢60餘間,行政大街與葛天路連線處拓寬鋪油工程已順利完工,困擾後河經濟發展的“卡脖子”路段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鎮供銷社與世紀風華超市、移動公司聯合開發建設的購物廣場和移動通訊大廳已正常營業,鎮區主要路段沿街樓統一標準,貼上瓷磚或用高標準彩色塗料進行粉刷。同時,投資8萬元,對行政大街西段人行道、花池進行修砌,對行政大街、葛天路實施綠化、美化,統一更新了高標準的綠化樹木。

後河鎮三是規範城鎮管理。成立了後河鎮城鎮環境集中整治綜合執法組和20人的環衛隊,投資八萬元配置了灑水車和其它清潔工具,堅持“建管並重”的原則,對鎮區主要道路店外經營、占道經營、亂擺亂放戶外廣告牌和標牌的行為進行集中清理。並與沿街商戶和單位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2008年3月份組織全體機關幹部和500名學生開展了一次衛生大掃除,對鎮區內的建築垃圾和衛生死角進行了徹底清除。
以“十百千”創建為抓手,以“文明鄉鎮”創建為契機,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切實提升城鎮居民生活品味。該鎮的鎮容鎮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打造一個“盆景”,兩個“亮點”,實現村鎮城市化。一個“盆景”,就是計畫投資120萬元,在鎮區東側入口處,建設一個居民健身休閒生活廣場;兩個“亮點”,即投資170萬元,把小洪河穿境的800米河段,實施綠化、亮化、美化,把其打造成一條賞心悅目的景觀河;投資100萬元,對鎮區行政街和葛天大道進行美化、麗化改造,把其打造成一條綠、亮、淨、美的精品路。

後河鎮-招商引資

後河鎮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夯實工業基礎,促進經濟大發展。主要依靠後河的“產業”、“人文”和“區位”三大優勢,一方面以電瓷電器、皮革加工、衛生陶瓷、機械加工四大產業為導向,拉大產業框架,延伸產業鏈條。以白寨的皮革加工為主導,計畫三年內,通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協調,力爭同康奈、紅蜻蜓等名牌企業加強聯繫與合作,把他們請出來,共同發展,壯大經濟發展後勁。以王買的機械加工為依託,利用五年的時間,在鎮區“口字”型民營工業園區,引進1—2個汽車、農用車生產、組裝企業;以辛莊的衛生陶瓷為主線,利用1—2年的時間,引進一個千萬元以上的衛生潔具配套企業。另一方面,利用“人文”優勢,動員森源的楚金甫,台胞楊景堯等後河名人,回鄉投資興業。第三個方面利用區位優勢,搞好沿路開發。三號路已全線開通,四號路、後榆路拓寬改造2008年8月底竣工通車,鄭石高速已投入建設,這是後河發展難得的機遇。我們將利用這一其它鄉鎮不可比擬的區位優勢,把三號路和四號路沿路兩側,打造成後河帶形工業區,納入城鎮規劃,動員全鎮力量,跑項目、招大商、創大業。

後河鎮-新農村建設

後河鎮狠抓“三農”工作,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要從三個方面著手,抓好此項工作。一方面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轉變民眾生產觀念,促進農業生產由糧食型向經濟型轉變。以婁莊和劉士華兩個村為中心,建設小雜果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計畫建設以桃、李子、核桃等小雜果為主的果樹園區3000畝,蔬菜基地2500畝;以溝馮、范莊、王買、陘山四個村為支撐點,建設禽畜養殖基地四處,並逐步向周邊村輻射。另一方面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堅持就地轉移和向外輸出兩個途徑,一手抓勞務培訓,一手抓勞務輸出,為農民掙“外塊”找出路。年內力爭培訓農民工2500人以上,轉移就業1800人以上,勞務收入600萬元。第三方面是,以村容整治為突破口,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堅持按照標準,科學規劃,合理建設,有計畫、有步驟、有重點地強力推進。2008年上半年,該鎮各村都結合自身實際,村容整治為突破口制定了規劃,拿出了方案。將圍繞“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這個重點,以沼氣池建設為切入點,有計畫地進行村容整治工作。每箇中國小校、養殖廠和村兩委幹部都要建一口符合標準的沼氣池,陘山、窪李、徐莊、辛莊、白寨、范莊、後河、芝芳等8個試點村每村要建100口以上;已在方案上明確了責任人,把這項工作當做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切實抓緊抓好。

後河鎮-河南省內黃縣後河鎮

後河鎮概述
後河鎮位於河南省內黃縣南部,距縣城15公里,全鎮轄31個行政村,耕地面積6、9萬畝,其中棗林面積6、7萬畝,棗樹120萬棵,紅棗年產量達到2500萬公斤,紅棗收入占農民收入的60%以上,紅棗產量和棗林面積均居全國鄉鎮之首,素有“中國紅棗第一鎮”之美譽。後河鎮圍繞“農業富鎮,工業強鎮,旅遊興鎮”的戰略目標,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先後被省政府評為“科技示範鄉鎮”,市委評為“六好”鄉鎮黨委,市政府評為“特色農業鄉鎮”、“電話鄉鎮”。
行政區劃
2006年,轄31個村:後河村、土鎮村、楊古村、城布村、丁村、七丈古村、元方村、劉莊村、安莊村、東乜古村、西王院村、西乜古村、李莊村、小徐村、王辛莊村、大柴村、店當村、河道村、加河村、東路州村、西路州村、李後村、馬張古村、牛張古村、王張古村、崔張古村、堤口村、余莊村、桑村、仗保里村、仗保外村。
豆角生產基地特色農業
後河鎮狠抓紅棗生產,建立科技推廣網路,提高紅棗品質和產量,所生產的扁核酸,個大肉厚,鮮食酸甜酥脆,乾食甜而味香,熟食香甜俱佳,含有人體所需的18種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尤其維生素C和維生素P最為豐富,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天然維生素丸”,具有養顏生津,開胃健脾,安神補血,潤肺止咳之功效。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有“乾棗補五臟,止咳潤心肺”的記述,中藥稱之為“百藥之引”,民間也有“一日吃三棗,長生不見老”的諺語。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被譽為“東方紅寶石”。同時,後河鎮大力調整種植結構,調優調強農業,已建立豆角生產示範方1、5萬畝,尖椒高產示範方2、2萬畝。為加快農產品流通,後河鎮積極培育市場,投資500萬元興建的“紅棗專業批發市場”,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齊全,吸引了黑龍江、湖南、湖北、山東等二十多個省市的客商,日成交額達100多萬元,已成為豫北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商賈雲集,交易紅火的東乜固豆角市場,已輻射晉魯豫三省,對拉動後河的豆角生產起到促進作用。
6、7萬畝棗林和獨特的農棗間作模式,造就了後河鎮旖旎的田園風光。金秋十月,踏上後河的田野,凝眸頭上,棗樹枝木橫長豎架間,綠葉叢中隱藏著無數腥紅的果實;注目前看,一束束沖天的朝天椒,紅遍大地;俯視腳下,蓬鬆如棉的花生棵,綠鋪大地。伸手摘一顆兩顆紅棗,彎腰拔一撮兩撮花生,品嘗大自然恩賜的人間仙果,感知農家的淳樸與富足,令許多遊客留戀忘返。
楊堌村“萬人坑”歷史人文
後河鎮是紅色革命老區,1927年便成立了中共組織,各村都建立了農民協會。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冀魯豫邊區根據地,楊得志、黃克誠和朱程等革命先輩,曾在此領導抗日鬥爭。1941年4月12日,日軍對根據地進行了鐵壁合圍大掃蕩,留下了殺光、燒光、搶光“三光政策”的罪惡鐵證。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即由楊得志、蘇振華、晁哲甫和唐亮等題詞的《四.一二陣亡將士暨殉難同胞之公墓碑》和楊堌村“萬人坑”、“血淚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冀魯豫游擊戰爭為國犧牲烈士紀念碑、冀魯豫邊區行署在馬張堌成立舊址、冀魯豫軍區在南仗保成立舊址。

後河鎮-河南省衛輝市後河鎮

後河鎮概述
後河鎮地處衛輝市東部,距市區7.5公里,省道新(鄉)范(縣)公路橫貫境區長達8.4公里,國道(北)京珠(海)高速公路在鎮區西部與之交匯,並建成立交橋,交通便利,區位優越。鎮區面積為45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擁有耕地4.23萬畝,水電資源充足,城鎮設施配套,轄33個行政村,7407戶,28675口人。
行政區劃
2006年,轄33個村委會:後河村、楊莊村、劉莊村、史莊村、王志屯村、趙莊村、田莊村、段莊村、范莊村、申莊村、韋莊村、孔莊村、皇莊村、莊裡村、前下莊村、後下莊村、陳莊村、邢李莊村、朱毛莊村、東張莊村、關帝廟村、寺上村、乎沱村、台上村、雷莊村、李張屯村、劉堤村、李興村、李勞莊村、大辛莊村、李亨屯村、曹莊村、小辛莊村。
後河鎮經濟狀況
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是重要的商品糧和優質棉花生產基地。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年蛋雞存欄達90萬隻,生豬存欄近兩萬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發展領域涉及到釀造、油酯、食品加工、機械造紙、建築等十幾個行業,沿新范公路已形成遠近聞名的衛輝市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區域特色經濟蓬勃發展,林果、蔬菜、優質小麥、蛋雞、生豬五大農產品專業生產基地初取規模效益。一九九七年被新鄉市命名為小康鎮,一九九八年被確定為河南省綜合改革試點鄉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