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鷗(1981年張暖忻執導電影)

沙鷗(1981年張暖忻執導電影)

《沙鷗》是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於1981年出品的體育題材劇情片,由張暖忻執導,常珊珊、郭碧川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中國女排運動員沙鷗經歷傷病、失敗、愛人罹難的種種打擊之後,依然堅強地重振精神,為排球事業奉獻全部生命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張暖忻
  • 編劇:張暖忻,李陀
  • 主演:常珊珊,郭碧川
  • 出品公司: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
  •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 中文名:沙鷗
  • 外文名:The Drive to Win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類型:劇情
  • 片長:84分鐘
  • 上映時間:1981年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083060
  • 線上播放平台:電影網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77年,國家女排為準備參加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一次國際錦標賽,來到廣州集訓。訓練館內,女排正在進行緊張的訓練,隨隊韓醫生叫走了主力隊員沙鷗。原來,沙鷗的腰部有嚴重損傷,必須馬上離隊休養,但沙鷗表示她要用生命去贏得這次國際比賽。她沒有退卻,反而加強了鍛鍊。可在出國人員服務部量出國服裝的尺寸時,她才知道自己的名字已不在名單中。這時,沙鷗的母親和未婚夫、國家登山隊員沈大威從北京趕來。母親認為沙鷗年紀已大,應及早退出運動隊和沈大威結婚,沈大威卻支持她把腰治好去迎接比賽。經過老中醫的精心治療,沙鷗堅持著嚴格的訓練,終於被批准參加比賽了。國家女排經過激烈爭奪,在決賽時以兩分之差輸給了日本隊。沙鷗感到無比痛苦,一個人在浴室內痛哭起來。在返回祖國的輪船上,沙鷗將個人所得的銀牌丟入大海。韓醫生勸她不要太難過,沙鷗則說:“人沒有目標就無法生活下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銀牌。”回到北京,沙鷗決定結婚了,她決心當個“後勤部長”,支持沈大威登上頂峰。國家登山隊再次登上珠峰的喜訊傳來,沙鷗高興異常,幸福地籌備著婚事。不料,體委幹部送來噩耗,沈大威在返回基地途中遇上雪崩犧牲了,沙鷗極度痛苦。她徘徊在圓明園的遺址中,回憶起當年她和沈大威來這裡遊玩的情景。為了國家民族的榮譽,她重新變得堅強起來。在紅黃相間的秋葉之中,她似乎又聽到了當年練球場上那激越人心的拼搏聲。沙鷗重返排球場,當上了女排的教練。經她培養的年輕一代女排運動員參加了亞運會。雙腿癱瘓的沙鷗在療養院的電視裡看到中國女排取得了冠軍,她激動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沙鷗常珊珊劉廣寧
沈大威郭碧川喬榛
沙鷗的母親江韻輝----
韓醫生盧君----
張麗麗李萍----
於教練代明----
小顏謝兵----
記者黎少旭----
胖廚師齊士龍----
楊教練王寧生----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道具美術設計造型設計服裝設計燈光錄音劇務布景師
吳平川張暖忻孫敏 許同均張暖忻 李陀鮑蕭然王酩張蘭芳劉清標王硯縉雷軍 吳桂華解寶珍張海山 張連棟張瑞坤董亞平 伍振國郭萬勝
繪景
孫迎東
音響
楊順利
體育顧問
梁思瑩、曾曙生
解說
宋世雄
演奏
中央樂團
指揮
韓中傑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沙鷗(1981年張暖忻執導電影)
    沙鷗
    演員:常珊珊
    中國女排國家隊的主力隊員。性格倔強,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強烈的榮譽感。儘管在事業和個人生活方面經歷了一系列挫折磨難,受到身心雙重創傷,她仍堅持不懈地追求著理想,為中國的排球事業奉獻了自己全部生命。
  • 沙鷗(1981年張暖忻執導電影)
    沈大威
    演員:郭碧川
    多次獲得金牌的中國登山運動,沙鷗的未婚夫。是一個熱情正直、樂於助人、充滿活力的好青年。身為運動員的他理解沙鷗的理想,支持她對事業的追求。在成功登頂珠峰後的歸途中,他遇到雪崩不幸遇難。他的犧牲給沙鷗帶來了巨大痛苦和一生都無法彌補的損失。
  • 沙鷗(1981年張暖忻執導電影)
    沙鷗的母親
    演員:江韻輝
    生物學工作者。平時工作很忙,整天埋頭科研。在丈夫去世後,與獨生女沙鷗相依為命,因此格外疼愛女兒。一開始就不贊成沙鷗搞體育,當得知女兒腰部受嚴重損傷、有癱瘓的危險時,她更堅決要求女兒退役。
  • 沙鷗(1981年張暖忻執導電影)
    韓醫生
    演員:盧君
    中國女排國家隊的隨隊醫生。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妻子離他而去,留下幼小的女兒由他獨自撫養。作為醫生,他堅決反對沙鷗帶病上場比賽,但同時他又由衷地欽佩沙鷗的拼搏精神。
  • 沙鷗(1981年張暖忻執導電影)
    張麗麗
    演員:李萍
    沙鷗的隊友。從小就與沙鷗一起打球,二人是無話不談的密友。她和沙鷗都因為十年動亂耽誤了寶貴的運動青春,而1977年的錦標賽是她們衝擊世界冠軍的最後機會。在痛失金牌後,她灰心地遠離了體育場。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該片的導演、攝影師、美術師皆為北京電影學院講師,導演張暖忻和攝影師鮑蕭然都是自畢業以來首次獨立拍片。
  • 當劇本還只是有了初步立意時,張暖忻就已經構思了主人公遭受巨大挫折後來到天壇的場景。其靈感來自她1978年參觀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畫展時看到的描繪戈壁沙漠中古城廢址的畫作。實拍時,為避免與其它影片雷同,這場戲的地點由天壇改為圓明園。
  • 該片本來拍攝了一段回憶“文革”中女排出國被阻以及沈大威掛牌子掃地的戲,但因為當時不少影片都有類似情節,所以在剪輯時導演決定刪掉這些鏡頭。
  • 該片劇本中原本安排了沙鷗在輸給日本隊後當場落淚的情節,但是常珊珊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提出女排運動員輸了球哭鼻子的情況是有的,但從不當著對手的面哭,所以拍攝時那場戲改為沙鷗在浴室里哭泣。
  • 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影片開頭和結尾有一段旁白,本來構想由體育比賽解說員宋世雄來配音,但影片剪輯完成後,主創人員感到原來的構想與全片風格不諧調,最後決定改為沙鷗的內心獨白。
  • 該片中的中日女排爭冠賽是將四個地點的鏡頭組合在一起完成的。一部分比賽的大場面來自南京女排邀請賽現場搶拍;中間穿插的由演員扮演的局部和近景鏡頭,是在首都體育館、工人體育館拍的;而觀眾席上的鏡頭,除了南京搶拍部分外,攝製組又在首都體育館和廣州越秀體育館分別請外國留學生和華僑學生來進行拍攝。
  • 劇本還未定稿時,鮑蕭然就帶隊到南京到女排國際邀請賽上搶拍中日比賽的素材,但是國際比賽有規定,不準另加拍電影的照明燈,連照機的閃光燈也在禁止之列。他發現比賽場地中心的照明光線不足,會影響到在大銀幕上呈現的效果。因為機會難得,他只得硬著頭皮採用變焦鏡頭拍攝,拍後又做了輕微的後閃光處理。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結果
1982年
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
張暖忻《沙鷗》
提名
最佳音樂
王酩
提名
評審會特別獎
張暖忻《沙鷗》
獲獎
最佳錄音
張瑞坤
獲獎
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沙鷗》
獲獎
1992年
第一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故事片攝影獎
鮑蕭然
獲獎

幕後製作

劇本創作
1978年夏天,為了寫作《沙鷗》劇本,李陀等編劇到國家隊集訓的龍潭湖體育館深入生活,與運動員一起生活了幾個月。在這期間,年輕的運動員們在訓練場上拼搏的精神和他們在生活中展現出的朝氣蓬勃的一面,讓她們深受感動,也引發了她們最初的創作衝動。不過,雖然聽了很多運動員的故事,編劇仍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構思,直到有一天聽到了容國團自殺的過程,特別是容國團的遺書所說的“我愛榮譽勝過生命”,讓他們受到極大震動。而與那些全國冠軍、世界冠軍接觸後,他們發現第一流的運動員無不是具有高度榮譽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編劇確定了創作的立意和主題。
在創作劇本時,編劇嘗試採用紀實風格,在劇本結構中不以某各戲劇糾葛和人物衝突貫穿全片,而是以細節作為結構的首要元素。也就是說,不以沙鷗與教練、沙鷗與母親的衝突為主線,以接近生活的本來豐目,同時,為了避免由此導致的劇情平淡無味,安排了諸多生活細節,用拒絕吃牛肉、扔銀牌等表現沙鷗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豐富人物形象。
拍攝理念
在創作該片前,張暖忻和李陀曾共同提出了電影理論“電影語言現代化”,而他們將《沙鷗》視為對這種理念的全面實踐。在影片主題上,張暖忻認為主人公的故事概括了包含自己在內的幾代中國人的共同經歷。“文革”使像沙鷗這樣的人斷送了許多美好的東西,然而,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他們帶著身心的累累創傷,仍然在奮發努力,寄希望於未來。她希望影片可以激勵有共同經歷的人們。
要使影片震撼人心,首要前提是真實,所以張暖忻要求整部影片具有一種質樸、真實、自然的風格。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為了強調真實感和紀實感,該片全部採用實景拍攝,不搭景,有些場景是搶拍和偷拍得來的,例如中日排球大賽的戲完全是在真實的比賽現場用紀錄片手法搶拍的,而張麗麗在大街上追沙鷗的鏡頭是在廣州街頭偷拍的;攝影師著重選擇運動鏡頭的形式,攝影機的調度和演員的調度打破固定不動的呆板拍法,破除舞台感(全片497個鏡頭中有285個是運動鏡頭),強調運動式構圖;色調處理方面,彩色片素拍(即把彩色片當黑白片來拍);攝影師還探索了模擬自然光的路子,拍攝時儘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線拍攝,即使用燈,也力求再現簡潔的光影。
在美術、服裝等方面,劇組也追求生活感,盡力避免虛假造作。例如,劇組選擇北京一所大四合院的跨院作為沙鷗家的拍攝地點,為了表現主人公的生活環境像當時大多數市民一樣矮狹、陳舊,美術組洗掉了房子的部分白色糊牆紙,顯出門窗朽木紋路、斑駁的油漆;在陳設上,有意保留了房主的一部分家具,以展示北京普通人家的生活氣氛。
演員選擇
該片對主演有特殊要求,她有很重的表演任務,又必須具有女排運動員的球技和氣質,導演在選演員時曾作過兩種考慮,一是選專業演員,訓練她打排球;一是選排球運動員,培養她演戲。經過反覆考慮試驗,選擇了後一種辦法。
常珊珊是當時北京女排的隊員,導演看中了她身上女排運動員的獨有氣質,與理想中的沙鷗非常十分接近。當時劇組有不同意見,認為常的形象不夠漂亮,但導演認為五官端正、秀麗多姿的美女恰恰會破壞主人公的形象,破壞影片樸素真實的風格。
角色塑造
在拍攝時,張暖忻一再向常珊珊強調要體現她自己的本色,不需要她“演”沙鷗,只要表現出在遇到類似沙鷗遇到的事時她會怎么對待就可以。而在具體表演中,導演會幫之前毫無表演實踐的常珊珊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把掌表演分寸。對於扮演其他角色的專業演員,張暖忻也要求他們追求本色表演,與非職業演員在風格上統一起來。

影片評價

該片沒有矯飾、造作的痕跡,樸素、生動、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影片以直接表現人的心理活動的敘述形式構築銀幕形象的根基,重意境輕情節,重人物輕事件,探索了不同於以往的電影語言,尋找和發現電影藝術表現生活的能力。觀眾從女主人公沙鷗不斷遭受打擊,但仍然為實現目標而頑強搏鬥的經歷中,看到國家興盛、民族自強的精神支柱。(CCTV6評)
該片從立意到表現手法,都體現了劇作者及影片製作者對創作勞動的嚴肅態度。在一個眾人司空見慣的題材里,創作者們啟示人們:不惜一切犧牲,為祖國、為民族的榮譽而搏。該片沒有停留在主人公如何克服驕傲自滿,如何戰勝跌斷了胳膊跌斷了腿,以及愛人的誤會、同伴的妒嫉等問題,從而取得個人成功的這樣一個老框子裡,它著力挖掘了閃爍著無私光輝的行為之所以產生的精神動力,以及壘築這精神後盾的過程。所以,影片才會在這司空見慣的題材里,給觀眾以除畫面之外的,另一層縱深的、飽滿的啟迪。(作家張潔評)
《沙鷗》雖有缺點,但它做了一次很有價值的藝術探索。該片沒有陷入舊有的體育片的模式,沒有表現新舊社會的對比,或者個人主義與團隊精神的衝突,而是以獨特的藝術構思控訴了十年動亂的災難性後果,表達了因十年動亂而壯志未酬的一代人的心聲,概括了他們那帶有悲劇意味的共同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不甘屈服於失敗的頑強意志。這是該片引起相當一部分觀眾共鳴的社會原因。該片的首創精神體現在編導對現實生活進行了獨創性的觀察與思考,大膽而成功地描寫了社會主義時代一個普通人的悲壯命運。但是,該片在思想方面是有缺陷的,它在描寫主人公悲壯命運的同時,流露出對這種不公正命運妥協的情緒。該片結構上不著重於情節,而著重於敘說含義的藝術追求,加上實景拍攝、採用自然光、起用非職業演員,特別是探索使用長鏡頭,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有紀錄派影片的風味,在探索紀實性電影藝術風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原《大眾電影》主編蔡師勇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