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鄉(湖南會同縣沙溪鄉)

沙溪鄉(湖南會同縣沙溪鄉)

沙溪鄉位於會同縣東南邊境,東接王家坪鄉、金子岩侗族苗族鄉,南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甘棠鎮、文溪鄉及綏寧縣鵝公嶺侗族苗族鄉,西鄰岩頭鄉,北接團河鎮。

總面積128.04平方公里,轄19個村民委員會,1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87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4人。稻田1.4萬餘畝。

該鄉解放前夕稱豐山鄉,1950年置沙溪、玩洞、市田、鳳羊、木寨5個小鄉,屬第六區。1951年改屬第七區。1956年6月,合併為沙溪鄉。1958年9月,成立沙溪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沙溪鄉。會同縣第七區政府、沙溪人民公社、沙溪鄉人民政府駐地均設沙溪場,距會同縣城50公里,距靖州縣城44公里,距綏寧縣城76公里,距洪江區4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溪鄉
  • 稻田:1.4萬餘畝
  • 非農業人口:344人
  • 總人口:14875人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資源,氣候,經濟發展,

地理環境

沙溪鄉位於會同縣東南邊境,東接王家坪鄉金子岩侗族苗族鄉,南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甘棠鎮文溪鄉綏寧縣鵝公嶺侗族苗族鄉,西鄰岩頭鄉,北接團河鎮。總面積128.04平方公里,轄19個村民委員會,15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87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4人。稻田1.4萬餘畝。
該鄉解放前夕稱豐山鄉,1950年置沙溪、玩洞、市田、鳳羊、木寨5個小鄉,屬第六區。1951年改屬第七區。1956年6月,合併為沙溪鄉。1958年9月,成立沙溪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沙溪鄉。會同縣第七區政府、沙溪人民公社沙溪鄉人民政府駐地均設沙溪場,距會同縣城50公里,距靖州縣城44公里,距綏寧縣城76公里,距洪江區45公里。 全鄉屬低山地貌,南北高,東西低。溝谷發育,溪流密布,主要溪流有三條,第一條為古雅溪、洛陽溪、市田溪,匯入木栗溪,流進巫水河。第二條為松沖溪,經本鄉木寨、松沖、曬金三村,過靖州甘棠鎮匯入渠水河。第三條為羅家灣溪、岔口溪,分別經本鄉木寨、岔口二村,過團河,匯入若水河。溪流上建有小(二)型水庫5座,小型水電站2座,蓄水量2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15萬畝,其中旱澇保收面積1萬畝。
沙溪鄉
該鄉森林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條件較好,是縣內重要的木材、糧食產區,森林蓄積量占全縣的十分之一,每年產糧7856噸。所產“沙溪辣椒”,體小而長,色澤好,曾被作為“貢品”進貢朝廷,遠近聞名,十分暢銷。“沙溪豬”體短、黑白相間,是會同縣有名的地方土雜豬之一。同時該鄉有近2萬畝湖南山核桃,每年約有30噸山核桃遠銷省內外。中藥材茯苓、天麻、黨參、銀杏等出產豐富。全鄉現有個體工商戶112戶,其中木材加工戶13戶,中型植物油加工廠1戶,小型水電站2座。
鄉內有國中、完小各一所、村小11所。設有文化廣播電視站、衛生院等。1998所1月,該鄉被湖南省文化廳定為“湖南省民眾文化藝術之鄉”,2003年3月,該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全國嗩吶藝術之鄉”。該鄉有民眾自發組建的嗩吶隊5支,長年有400餘人從事嗩吶吹湊。另有腰鼓、管弦等樂隊9支。民眾文化藝術十分豐富。
該鄉現存的文化古蹟頗多。其中現存較有代表性的有:建於大清乾隆三年(1738年)的八寶山雷公殿,是民眾求雨的場所。建於大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洛陽石拱橋,是當年從洪江去綏寧、通道、靖州等地官道上的重要橋樑。建於民國2年(1913年)的岔口玉龍橋,是具有民族特色風雨橋,是當地侗苗族同胞休閒納涼的好去處。另外八寶山金盆寺,是1950年4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十七軍一四O師四一八團、四二O團活捉匪首陳通煥的地方。該鄉木寨村的23775畝山林已列入湖南省級鷹嘴界自然保護區的範圍,有屬國家和省級保護的樹種24種,屬國家和省級保護的動物17種。具有良好的生態旅遊和人文旅遊的開發價值。

歷史沿革

解放前沙溪有麻雀船通莘口,為物資進出主要水路和運輸要道。明清時屬歸下里,民國時屬二區或溪口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溪口、梓口坊成立鄉工農革命委員會。解放後屬二區或稱沙溪區、沙溪鄉。總面積136.9平方公里。

基礎設施

全鄉共有國小9所,學生863人;中學1所,學生314人;衛生院1所,病床5張。

自然資源

資源

全鄉有耕地1.06萬畝,林地18.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7%;境內有溫泉和煤、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石、鎢、鉬等礦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0000千瓦。

氣候

沙溪鄉氣候溫和,資源豐富。屬中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15.7-18.6℃,年均日照1798.6小時,年均降雨量1750-1900毫米,無霜期255-310天,海拔190-550米。

經濟發展

該鄉耕地10526.93畝,其中水田10017.93畝,旱地509畝。轄6個村委會、51個村民小組。有1451戶,6636人,其中男3382人,女3254人。1990年產糧豆5913噸,畝產284公斤。人均收入923元。工農業總產值148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801.4萬元。人造板廠、機修廠、伐木場、焦油廠、茶廠為鄉辦主要企業。
該鄉先後共有1470人出國務工,他們分布在義大利、匈牙利、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從事皮革製品、服裝加工、餐飲和商業流通等行業,已有30餘戶在義大利辦起了家庭作坊,還有的在當地買了房有了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