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城隍廟

整個劍川原有一座古城隍,沙溪人辦事獻本主都到縣古城隍廟,因路途遙遠十分不便,要到縣城隍廟祭拜,往返住行要幾天,費時又費錢。後來在沙溪修建了城隍廟。

沙溪城隍廟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1930年大理海東建築師李文秀應沙溪紳士之請,率子侄前來沙溪建造了大照壁,此照壁由土基壘砌而成,很牢固堅穩,雖多次地震也安然無恙,仍矗立於鰲峰山,照壁於1931年完工,並成為大理地區乃至雲南各地不可多得的最大照壁。此照壁高13米,長15.87米、厚1.6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溪城隍廟
  • 地理位置: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古鎮
  • 始建年代:光緒十六年(1890年)
一.沙溪古鎮地理位置,二.劍川城隍廟的傳說,三.沙溪城隍廟的修建,五.沙溪城隍廟的特殊性,

一.沙溪古鎮地理位置

沙溪地處滇藏茶馬古道的咽喉,這裡曾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唐南詔於吐蕃不斷衝突,戰事不斷,鰲峰山就是當時的古戰場,這裡縱橫幾公里處貫穿於沙溪平壩,極目遠望,亘古的山脈猶如屏障,東南西北為出入口,因古時是地勢險要的關隘,分別設卡,為堵住了兵匪侵襲。

二.劍川城隍廟的傳說

沙溪是一個風調雨順的地方,劍川文風尉遲,本地文武人士代代興盛,劍川縣城開始置城牆,稱之為古治城,然而兵匪攻城,白莽現身解圍,功績可頌,劍川尊崇具有功勞的,把他們列為本主,然而作為一個地方的神祇莫過於本境聖主,古治城開始建蓋城隍廟,塑城隍像進行叩拜,祈求四時平安,當地人舉辦城隍廟會。並規定每年農曆三月初五為會期,鄉紳都來祭拜,統一獻城隍,整個劍川原有一座古城隍,沙溪人辦事獻本主都到縣古城隍廟,因路途遙遠十分不便,要到縣城隍廟祭拜,往返住行要幾天,費時又費錢。

三.沙溪城隍廟的修建

城隍相當於地方執政長官,掌控本地一切要務,為一方之主,尊被為神祇。在當地老百姓心中顯然占有重要位置,它是白族地區唯一的福主,沙溪城隍廟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1930年大理海東建築師李文秀應沙溪紳士之請,率子侄前來沙溪建造了大照壁,此照壁由土基壘砌而成,很牢固堅穩,雖多次地震也安然無恙,仍矗立於鰲峰山,照壁於1931年完工,並成為大理地區乃至雲南各地不可多得的最大照壁。此照壁高13米,長15.87米、厚1.65米。
四.城隍廟規模形制
城隍廟坐南朝北,照壁設定於北面,自西向東形成了高大的建築體,牆面以石灰拌糯米麵颳了好幾道工序,牆面用牛皮灰粉刷而成,至今整座牆體基本不變形。照壁按白族傳統建築結構,為青瓦白牆,繪製花鳥、人物,正中題寫“永鎮山川”四字,原字型仿於大理崇聖寺照壁的原字型(清翰林院士洱源人趙時俊為崇聖寺照壁書寫的),當時就讀於大理師範的沙溪學子拓貼仿到沙溪照壁中。沙溪鰲峰山的城隍廟修繕籌資,完全依靠民眾捐資獻糧,倡議者就是本地江尾村女巫婆吉璋母,顯然作為沙溪城隍廟的功勞當屬吉璋母了,她的確為沙溪城隍廟做了件功德,沙溪曾於元代置夜市,而鰲峰山城隍是清朝建築而成,說明此地原是一塊大空地,可容納千萬人聚集唱滇戲。據老人講沙溪古時兵匪隨時侵襲,百姓時時遭殃,擔驚受怕過日子,百姓生活不得安寧,後來吉璋母跳神有名氣,當地人隨時請她祈求平安,但必須步行到劍川縣城的古城隍廟做香火。吉璋母生意雖然紅火,也非常辛苦,她想在鰲峰山空地上建蓋一座城隍廟。於是,把自己平時積攢的資金捐出,還到各村各戶劃公德,當地百姓也熱情支持,紛紛捐資捐物,投工投勞,城隍廟終於完工,方便了沙溪人士拜祭城隍,並於每年三月初五舉辦盛會來敬獻城隍。城隍廟修建後,吉璋母生意更興隆。當地人開始三日三夜辦會,也開鋪做生意、賣食唱白曲、演鄉戲、非常熱鬧。
隆祠占地一畝五分,坐東向西以進兩院,殿前建有戲台,年年唱鄉戲,大殿內塑有城隍老爺像,時時供奉,香火不斷,大殿右側建有後花園,左邊小殿主要奉祭歷代戰事亡者,外院北面建圍牆和大門。

五.沙溪城隍廟的特殊性

從整個劍川看,唯一沙溪鄉鎮有城隍廟,其他地區沒有設定城隍,沙溪城隍大照壁也實屬罕見。當地人參拜城隍是非常虔誠的,每當節日、喜事、生子、求學、出門等要獻城隍,過路人也要拜一拜,磕磕頭燒支香以表達對本境邑主的崇拜。這種行為充分說明沙溪人對本主的崇拜。他們心中的神者能讓他們確保平安、納福財,並且讓福主賜予他們心裡的美好願望。沙溪人願望是添福添壽,平平安安過好日子,安慰自己的心裡寄託。這就是長期以來白族人心裡的願望,城隍是他們心中的賜福神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