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灣村(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李家巷鎮沈灣村)

沈灣村(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李家巷鎮沈灣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沈灣村位於長興縣東南部、弁山的西北麓,距縣城8公里。東靠弁山的轉船山和長峰山,南接李家巷鎮李家巷村,西瀕小箬橋港,北臨趙家橋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沈灣村
  • 外文名:Shen Wan village
  • 實質:18個灣
  • 特點:80%的村民姓沈
概述,建設發展,鄉村名人,鄉村佳話,地圖信息,

概述

據清《長興縣誌》載,沈灣村因坐落於山灣,居民沈姓,故名。時轄區屬長興縣平定區十五圖八十莊。民國時期,先後屬東山鎮、李家巷鄉。引沈灣村的命名緣於“沈”和“灣”。這個小村莊原先居住的都是沈氏家族,村民都以沈作為姓氏,現在這個村仍然有80%的村民姓沈。之所以加以“灣”字,緣於村莊以姚江為界有18個灣。
50年代初,為鄉三村,1956年建立沈灣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9年併入李家巷大隊,1961年析出大隊建制,1983年2月改為沈灣村,隸屬於李家巷鎮。轄沈灣村、丁家盪、施家漾、山西村、趙家橋、牛阿太、南北石盪、茆家牆門、曹家廠、白蓮寺10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沈灣村。1992年有395戶,1440人,總產值1259.21萬元(包括家庭經營、聯戶企業、村辦企業),人均純收入1124元,為1979年人均純收入的7倍,固定資產也由1979年的10萬餘元增至302.5萬元。
沈灣村沈灣村
沈灣村位於蘭江街道的西南部,西面緊靠馬渚鎮,南與上虞市的永和鎮接壤。2003年沈灣村由沈灣、橋頭、饅頭山下、草庵里和窖頭5個自然村合併而成,村行政區域面積為2.81平方公里。沈灣村屬山地平原地帶,村東面環山,山巒多沿南北方向延伸,南北流向的姚江呈“S”形從村莊西面蜿蜒穿過,杭甬高速公路從該村的北面經過,500噸級的杭甬運河主航道將依託姚江改線從村莊西部邊緣通過。沈灣村有375戶人家,1200多人口,村民人均年收入為6576元。

建設發展

建築材料工業基地
沈灣村礦產資源豐富,有石灰石白石等,是長興縣重要的建築材料工業基地。村辦建材工業起步於1978年,始辦石粉廠,資金0.9萬元,年產值8萬餘元,獲利1.80萬元。1982~1992年,先後興建了石灰廠、黃石礦、石灰石礦、建築礦、塗料廠、化工廠。1992年從業人員(包括輔助工)765人,為農業勞動力135人的5.7倍,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85%。主要工業設備與運輸工具有:破石機3台、雷磨機2台、立窯4門、汽車2輛、拖拉機80輛。產品銷售量:七○砂3600噸、石灰石58000噸、磨石子1500噸、重質碳酸鈣19000噸、毛片20500噸、黃石塊4200噸、石子類18000噸、石灰28000噸。
農業電氣化標準村
沈灣村有水田883畝、旱地65畝、山地2000畝(包括村辦林場),農業主要種植水稻、蠶桑、茶葉、水果等。1990~1992年,村里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資金達28萬元,修築改造過水渠道6000餘米;新建機埠10座,加原有機埠3座,全村共有機埠13座,裝機290千伏;改造低壓線路4000餘米,完成農業電氣化標準村建設。
山水清遠交通便利
沈灣村處於丘陵與平原交接處。弁山“三岩”之一的雲岩在沈灣村施家漾一帶,為古代著名風景區,原有古剎正覺寺(又名白蓮寺)、蓮花池,古有遙指雲岩是白蓮之說,毀於抗日戰爭時期。村區內的楊家山,原名夏駕山,長興名山之一。東晉吳興太守張玄之《吳興山墟名》記:昔帝杼南巡,至於此山而得名。山上有石鼓,高一丈, 下有磐石為足,諺語:鼓鳴則三吳有兵。山體屬石灰石,現為採石場,古蹟已毀。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76師利用這裡的有利地形,重創日本侵略軍,稱楊家山戰役,聞名遐邇。
沈灣村趙家橋港是長興古代經小梅口入太湖通往蘇州無錫等沿湖城鄉各地的重要水路。1914年,夏駕山興辦採石業,小箬橋港建有石料外運碼頭。1992年,村內有過境省際航道兩條:小箬橋港和趙家橋港與長(興)湖(州)申(上海)線。水運碼頭有趙家橋、大茆橋、都家橋、牛阿太、長峰山腳5處,使用碼頭的除本村外,另有廠礦單位及周圍村10餘家,年運量在100萬噸以上。為李家巷地區建材物資主要集散地。上海市內河航運公司在長峰山專設調度站,建築材料可以直運上海浦東開發區。陸路,1929年10月1日京(南京)杭(州)國道通車,在牛阿太設站,稱李家巷汽車站。1987年10月1日,李家巷鎮至橫山、陳灣縣道公路通車,設楊家山、趙家橋兩個站點。現過境國道有104、318兩條,溝通了長江三角洲各大城市。另在離村2.5公里處有宣杭、杭牛兩條鐵路重線白鶴嶺火車站。

鄉村名人

沈宗瀚是中國著名的農學家。1895年,沈宗瀚出生於沈灣村,14歲之前一直在沈灣的私塾讀書,15歲進入餘姚縣城的誠意國小,18歲畢業,後來靠借貸及親友的幫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得到博士學位
1949年後,沈先生赴台灣工作,從此就再沒有回過家鄉。1980年在台北去世。1990年,沈宗瀚夫人劉廷芳女士和兒子沈君山等先後返鄉,見到沈灣村的孩子們仍然在借祠堂上課,就決定將沈宗瀚留下的47.2萬元遺產捐助給家鄉,用以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其中37.2萬元用以建造國小,並以沈宗瀚的名字成立了沈宗瀚國小,另外10萬元存入美國花旗銀行,利息作為獎學金,發給沈灣當地成績突出的學生。
沈君山現為台灣新竹清華大學名譽校長,他非常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從1997年沈宗瀚國小正式建成以來,沈君山已來過沈灣四五次。

鄉村佳話

“全村無乞丐,百年來無訟事。人心團結,道不拾遺,有無相通,守望相助”。沈宗瀚老人對自己故鄉沈灣村的淳樸民風讚不絕口。沈灣村民依然沿襲了這個百年以來的優良傳統。
由於和外界交流相對不多,2003年以前村里根本就沒有外來人口,也只不過百來號人而已。村民之間都是互相謙讓,很少有看到紅臉吵架的時候,偶爾發生一點小糾紛,只要村幹部一調解,馬上就相安無事。為了加強安全保障工作,村里專門組織了4名聯防隊員負責夜間巡邏,但是從來沒有發現盜竊等現象,村里刑事犯罪等情況聞所未聞。

地圖信息

地址:湖州市長興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