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智揚

沈智揚,號夢宣,中國鐵路軌道學科的奠基者,蘭州交通大學資深教授。原籍浙江嵊縣。1909年(宣統元年)5月9日出生於安徽宣城,不久遷至蕪湖。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腳踏實地,回國任教,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兄弟共三人(夢龍,夢漢)。父沈寶琛,前清二甲進士(與蔡元培同年),曾任知縣,蕪湖道台。周歲時父於任上去世,隨母長大。
沈智揚十歲前就讀於私塾,後進入蕪湖教會學校St. James國小.在畢業班時,由於參加反基督教組織(Anti-Christian League)而被除名。1922年底13 歲時考入上海徐家匯南洋工學(上海交大前身)附中。受革命三民主義影響,14歲參加國民黨。1925年孫中山北上經過上海時,曾到火車站、莫利埃路住所等處參加歡迎活動。五卅運動前夕,曾參加反日遊行講演。後到法租界交涉公使署去請願。卅一日全國罷工、罷市、罷課,反日反英。當時,沈曾和進步學生一起24小時值班,以阻攔小船,設法切斷對英使館的供應。1926年畢業時在班上考第四,但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校方通知說“學生沈智揚在校不能向學,畢業後著即改入他校”,亦即不能直接升入南洋工學(變相開除)。1926年北上經天津至北京考入唐山交大(現西南交通大學),因北伐戰爭延緩半年入學(即1927年入學,故在唐山實際學習三年半)。此半年在上海私立東華大學學習。在唐山學習半年後,1927年北伐成功,上海交大在上海新聞報和申報刊登啟事,請被錯誤處理的38個同學(包括沈)返校(相當於平反)。因而回上海,想在上海交大學習。這時發生了4·12事變,國民黨右派得勢,許多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和進步學生慘遭殺戮。在此情況下,決心重回唐山就讀。
沈智揚在唐院學習時任學生會委員,畢業會考獲全班第一名,獲美國斐托斐(ΦTΦ)榮譽獎並成為該會會員(唐山交大畢業考前3名即可成為該會會員〉,本應出國留學,不幸其名額被某國民黨高級官員親屬頂替。為繼續等出國通知。暫留校當助教,這是唐院初次留用助教(當時還有另一個助教是北洋的)。曾輔導過微積分、測量、水力學等課程。一年後上級通知出國事暫從緩議。

腳踏實地

1931年於是申請調到滬寧線工作。1931—1937年間在常州工務段從事蘇州至鎮江一段鐵路的線路養護,站台房屋、信號、給水等設施的維修;曾在上海總局參加北站七層辦公大廈的設計;曾從事1·28淞滬戰役的鐵路搶修。與此同時,在1935—1936年間,還曾參加蘇(州)嘉(興)鐵路的勘測設計;監修由蘇州至平望段的路基、橋涵,修架棧橋(Creosoted timber trestle)十餘座(桿件全部由加拿大運來,木樁長100英尺以上)。1937年發生七七事變。轉到湘黔鐵路在湖南蘭田當幫工程司,曾參加湖南婁底至新化約二百公里的路基和橋涵的修建,部分建成至通車。這時唐院遷校經湖南到廣西,曾派轎子送茅以升校長。1938年武漢淪陷,湘潭難保。1939年,沈智揚扶老攜幼,全家一行七人向敘昆線轉移。從湘潭出發,經株州——金華——溫州,坐船到上海。再由上海——香港——海防(法國領事館簽證) ——河內,最後才到昆明。這時正修從四川敘府到雲南昆明的鐵路。沈在昆明總局任正工程司,從事橋樑設計工作,以及參加彝良縣彝族區的初測、定測工作。做花桿八天八夜。線路通過地區均為深山峽谷,地形十分險要。過懸崖時,需先經石匠鑿成腳印,有時儀器需用繩帶縛於樹杈上才能觀測。1941年轉到滇緬鐵路工作。在瀾滄江西岸任分段長。當地條件十分惡劣,藏族區有瘴氣,即流行瘧疾,死亡率高達15~20%,工人也不少染病。地形條件險惡,在峽谷選線測量,要石匠打了腳印才能攀登,晚上點著汽燈作內業並防老虎。後日本占仰光,滇緬線全線停工。1943年後任總工程師兼工區主任,監修了幾個飛機場的停機坪、滑行道、跑道等工程,包括:雲南驛、衡陽、羅平等機場。1946年任第一公路工程局督察工程司。1947年到浙贛線任第一鋼樑隊隊長,任務是將木橋都改為鋼樑。於杭州至金華間,在行車的條件下將鋼樑換上,達到一天三孔。1948年主持監造用於金華江大橋的22.86米下承木桁梁的拼裝,參加採用“釣魚法”對上述橋的整孔架設;監督拼裝22.86米上承鋼鈑梁十餘孔;主持架設江西漳樹平江大橋的22.86米鋼樑十餘孔,採用的“浮運法”,在當時極少大型機具的條件下,每日最多可架設四孔。
解放前夕任澳門華南大學教授及澳門滋汛工程公司工程師,同時兼監修“澳門總督辦大樓”。1950年羅河、顧宜孫教授親筆寫信請沈回唐院任教授,與此同時台灣鐵路局也發函聘請他。在此情況下,沈智揚毅然返回祖國,回到了母校的懷抱。

回國任教

沈智揚自回國任教以後,終生堅持在教育戰線上,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設人才。為唐院首次開出了鐵道工程、隧道、鐵道建築與養護和鐵路軌道等課程。1952年學習蘇聯,籌建線路教研室並任教研室主任,組織編寫、翻譯各種教材及教學法檔案。在唐院期間,從為51級開課直到59級,講課從未間斷過。沈智揚講課簡明扼耍,聲音洪亮,鏗鏘有力,給所有聽過其課的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此外,還身體力行,積極組織和領導實踐性教學,曾與伍鏡湖教授帶學生到北戴河進行鐵路測量實習;1951年帶學生參加天蘭線勘測;1952年帶認識學習。1954年和1955年帶學生到寶成線和包蘭線進行新線施工實習等。1957年蘇聯專家來唐院講學,曾組織全國各兄弟院校軌道課教師來唐院學習研修,推動了我國軌道學科的建設。於五十年代初期在國內最先提出在我國採用無縫線路的思想,同時也是主張引進鋼筋混凝土軌下基礎,蘇聯線路強度計算規程,線路業務管理與養路機械化的先驅者,並親自組織進行研究工作,這一新型軌道結構在我國已被大量採用,為我國軌道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57年為全國首批招考研究生出題並自已開始招研究生。1957年還參加了國務院主持的編制我國鐵路十年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
為了支援祖國大西北建設,1958年做為建校骨幹被調到蘭州鐵道學院任鐵道工程系主任兼軌道教研室主任。從1958—1987年底退休時為止,任鐵道工程,土木工程系主任職務長達24年之久,為蘭院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教學上曾為58、59和60等班級學生開軌道課,指導畢業設計。在科研上曾帶領中青年教師開展無縫線路課題的研究。1961年曾組織58級學生進行銀定線的初測。以後還領導同學參加了陽安線的測量和施工工作。
沈智揚教授,熱愛黨,熱愛人民,關心國家大事,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連任第五、笫六屆甘肅省人大代表;連任笫八、第九屆蘭州市人大代表。1978年任笫八屆安寧區人大代表。1960—1985年為九三學社蘭院支社主任委員(1956年參加九三學社)。從84年起任蘭州鐵道學院台屬小組組長,為了祖國統一大業,曾多次寫稿進行對台宣傳。1985年,受到了甘肅省委對台工作組的表彰獎勵。
沈智揚教授曾任鐵道學會第一屆鐵道工程委員會理事。為1982年出版“鐵路軌道及路基(上冊)”的主審。1983—1985年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土木卷的編纂工作,任鐵道工程部分的副主編。1987年被土木工程學會授予從事土木工程工作五十周年老專家獎。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國家新聞出版署授予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出版榮譽獎。

人物評價

沈智揚教授於2000年元月3日病逝於蘭州。他生前幾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辛勤耕耘,如今已碩果纍纍、桃李滿中華,不少學生都是許多鐵路部門的領導骨幹或學術帶頭人,正在為祖國現代化建設放出異彩。沈智揚教授治學嚴謹、教學認真、言傳身教,為在唐院和蘭院保持和發揚老唐院的學風和優良傳統作了不懈的努力。沈智揚教授爽朗豁達,為人正直,待人誠懇,關心同志,和藹可親,德高望重,深受晚輩和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