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巋三問

2015年02月02日報導,在自媒體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成了熱點。原因是有篇題為《北大教授沈巋三問袁部長》的文章流傳甚廣。

事件起源,評論,

事件起源

“沈巋三問”起源於袁貴仁的一次講話。他說,高校教師要守住“三條底線”,高校教材和課堂要做到“四個決不”。這不是什麼新的提法,新的要求。只不過是對我國高校思想工作一貫和必然要求的一次重申。這些要求,即便袁貴仁不講,也自當如是。這是國體政體和制度道路決定的,也是憲法和法律所決定的。這是定論,是底線,不容置疑。

評論

“沈巋三問”竟然瘋傳,並且還將火燒到了袁貴仁個人身上。這是一個怪現象。三條底線,無非是政治、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四個要求,明說了,無非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這些層次的要求,相信在任何國家,都是基本底線。對此進行追問,就像追問美國總統為何要反恐,追問英國人為何要效忠女王一樣。
三條底線和四個要求,都是已有定論的,並且是底線要求,是憲法規定的,是涉及國體政體發展道路等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是涉及政權安全的問題。在已有定論和涉及底線的問題上發問,本質一定是攪混水,是試圖打破底線,搞亂已有定論。
這些問題,顯然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譬如如何區分西方價值和中國價值,顯然是“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講語法”。這不是善意的討論,更不是學術的追問,而是挖坑,否定和挑戰。
關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自媒體上有一些看法,譬如“三問”。這隻說明,意識形態問題需要加力,需要抓好。底線問題是不容討論的。東西方都一樣。何況,我們的憲法規定了黨的領導,規定了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一切活動,都要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進行,高校教育更是如此。
我們一直都這么要求,但做得不夠。“沈巋三問”是可笑的,但““沈巋三問”瘋傳,也是給高校教育提了一個醒:當前的形勢,已經到了必須“守底線”的地步,到了高校必須加強憲法教育,維護憲法權威的地步。 倘再退一步,將守無可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