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地理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汾水村

地理環境:八山一水一田地 — 背山面水。

土壤資源

植被: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混交林,灌木林和草甸

海拔:從烏石崬的海拔667~7米

水文:榕江北河 深坑水庫,大凹水庫,釋迦山脈(海拔1285)到汾水村有洪塘溝,全長7公里

交通方便:206國道,梅汕高速,高鐵(2019年8月通車)-名字為湯南隧道

山川資源:背面為山脈,峰巒重疊,青岩聳峙,路隘林深

村域:11.1平方公里

經濟收入:大型木材集散地 水利發電,出租山地。

文化:學老客家文化

語言:客家話(主)潮汕話 國語

宗教信仰: 祖宗文化

美食:芋頭粄(七月十五)

古建築:汾水古寨

汾水在革命峰火瀰漫的歲月,這裡發生過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為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

氣候特點:汾水處低緯度,夏季溫熱,冬季乾冷,四季分明,日照長,氣溫高,霜期極少,雨量充沛,屬南亞熱帶季風氣侯。

氣 溫: 全村常年溫暖,氣溫高,年平均氣溫21.4℃,年平均最高氣溫25。8℃。極端最高氣溫達38℃。年平均最低氣溫、極端最低氣溫—2.7℃

年平均霜日3.4天,無霜期在340天以上

日 照: 由於區境地處低緯度, 日照多,熱量豐富,年總日照數達2068.6小時,輻射量12.3萬卡, 日照時數四季也較均勻,僅東西兩側山地與中部平地稍有差異,時有山里下雨平地出太陽現象。 雨 量:受南來海洋氣流影響,空氣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6.2毫米,降雨日141天,最高降雨年雨量2346毫米,雨日達154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汾水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
  • 地理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汾水村
  • 面積:11.1平方公里
  • 方言:客家話(主)潮汕話 國語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21.4℃,年平均最高氣溫25。8℃
  • 著名景點:汾水古寨
人口民族,建制沿革,教育事業,風景名勝,地理環境,著名人物,

人口民族

姓氏
堂號
祖籍
祖籍
人口/幾戶
何時遷入
敬愛堂
饒平石井
潘田
6000+
1642和1655
至德堂
饒平饒洋

2000+
1600
八賢堂
聚采堂
1000+
1000+
1594
清河堂
豐順建橋
1000+
1705
200+
新亨五房
50+
50+
汾水村地處古驛道兩側,榕江支流北河貫通區境,水陸交通方便,當時有個大碼頭,是連線湯坑,山湖兩區的文化走廊,較早吸收漢族文化,歷史悠久,有大量酌原始社會遺址和古墓葬。

建制沿革

  • 汾水村隸屬古揭陽藍田都為圖十七,糧里二,民田十五,為村二百一十入典史分管,民國時期為茅四區惠和所轄,現為玉湖鎮所轄行政村, 汾水村下轄有四個單元和九斗村(舊稱 揭陽西門外汾水村 以前寫信誰都看得懂)
它是一個多姓氏(昔日廿二今十三)的村寨。
2汾 水 賦
作者:劉漢金老師

揭邑汾水古村,處揭梅交界之要地,匯潮客兩語之交融;臨榕江北河之上游,扼國道交通之要衝。前有雙溪環繞,後有群山擁抱。倚青山,面碧野;鐘靈毓秀,地靈人傑。村旁巍巍竹篙瞭望兩山,為汾水戰役之舊址,革命傳統之聖地。
自明代先輩創寨,迄今六百餘載。昔廿一宗族,同舟共濟,和睦雍雍。民開埠耕穡,勤勞創業,繁衍生息,樂業而安居矣。乃崇文重教,盛辦私塾書齋。講誠信禮義仁,行謙恭孝友悌。文庠廩貢,賢能輩出;文韜武略,名聞遐邇。贊曰:聚山川之秀氣,毓人文之祥光。赫赫乎先輩之功德,浩浩然後世之楷模!
憶南昌起義,進軍潮揭,八一軍旗,飄揚於竹篙瞭望山顛,三天三夜,鏖戰激烈。今汾水戰役紀念碑,巍峨矗立於竹篙山頂之上,烈士英靈,浩氣長存!緬懷革命先烈,弘揚奉獻精神。莊嚴肅穆之汾水戰役紀念公園已建設成為揭陽首個市愛國主義教育之基地也。
今當盛世,國泰民安,古村生機勃發,農林工商,百業興旺。乘改革開放之東風,創經濟商貿之繁榮;修大道以致富,辦中學以育賢。乘天時開地利創大雄之基業,揚美德愛鄉邦展宏偉之藍圖。建設和諧新農村,固本強基譜新章!滄桑話巨變,舊貌煥新顏。君請看:合板遠銷海內外,木材市場(粵東最大的木材市場)生意隆,高樓別墅比比是,康莊大道連四方。
對曰:政通人和地靈人傑百業旺
國泰民安物豐民殷萬世揚
註:據考明朝永樂(公元1403-1424)年間章姓最早創於汾水大園,明末清初各姓氏陸續遷至。
瞭望山:曾為汾水戰役戰鬥最激烈之戰場,今山頂上舊戰壕依稀仍在

教育事業

到銃背銀行對面——老寨右上角
汾水國小(解放後華僑捐建 右邊為良心樓
汾水中學(村居中 國道制高點)———11年應國家規劃變成 國小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風景名勝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1、明清時期的汾水古寨
2、《汾水戰役》烈士陵園 — 揭陽首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原始森林老虎岩
4、瞭望崬上的戰壕和山下鑼鼓石和
5、石公屌和阿婆峽的傳說(裡面有個故事喔)
6、仙椅石和仙腳跡(牛逼石)之傳說
7、大凹水庫。深坑水庫。山泉。水庫 太高嶺泉井
8、(七月十五)美食 芋頭粄(祖傳美食) 面線(長壽麵)
9、宮頭(橋)嶺古墓群
10、榕江北河幾千年前的烏木。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11、(永安古廟)年三十拜老爺正月初五恭迎聖駕!
12 、笑小園 俱樂部 文化中心
13、 雞麻坑徐茂公廟傳說
徐茂公廟徐茂公廟
14村的南北大門(一村兩收費站)
地名謠
汾水地名謠
作者:張義忠

礤下肚,大坳缺, 挑擔路過都欲歇。
伯公坪,大塘尾, 流水潺潺黃鯰肥。
老虎岩,山蕉坷, 無虎無蕉欖樹多。
斜尾篤,三房山, 風水寶地泉水甜。
蜈蚣龍,猴子秋, 山豬"布穀"時時有。
烏石崬,草帽圈, 巍峨高聳彩雲間。
青果山,塘坷坳, 路人歇腳聽松濤。
四嶺排,瞭望崬, 逶迤磅礴是寨龍。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老鼠案,田坎洋, 竹竿嶺前一長塘。
目鏡堀,宮面前, 洪屋寨排溪背園。
瓦窯潭,烏坭坎, 雞麻坑中有泉井。
拱橋嶺,謝寮湖, 深坑塘坷海田肚。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上教場,下溪嘴, 洪塘浮洲湖溝背。
潮州園,下埔橋, 灰陂孔前有口寮。
大塘尾,薛屋坷, 溪角相隔是石槽。
三家村,太高嶺, 車場下徑大石尖。

陂子頭,上屋場, 義學銃背禾埕崗。
三塘圍,白蟻寨, 大宮塘堀新書齋。
雙合屋,天主堂, 上寨園嶺廖屋塘。
牛路溝,新屋肚, 書樓大園宮背埔。
新秀才,大乙軒, 上下堂房有私廳。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禾坪院,上新屋, 新老祠堂榕樹角。
鯉魚墩,大荒埔, 老阿甲地鄰太平。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獻給很有文化底蘊的大汾水。
注:尚有部分地名無法一一錄入,請諒解。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地理環境

家裡的小孩都說這裡有很多的超大黑石,還有泉水,有竹林,有古井,有一望無際的禾田…還有兩個對唱客家山哥的老人。(汾水印象)
汾水村域遼闊(寨內老人所描述)
上至坪上山嶺界與交(豬頭坪烏石崬一帶)
下抵榕江河段鄰溪口(太平村大荒埔一帶)
左膀湯南中石加油站(猴子山棺材石一帶)
右臂潭嶺山間竹竿嶺(新寮村和尚潭一帶)
改革開放前人大都居住在古寨內
北河榕江支流可以划船
古寨前是個碼頭(胡溝碼頭)
建國以後周圍皆為田地
北面山巒重重山內為了農耕便利建有房屋。
村內有七八個 林場
培育林樹苗曾種有大片綠茶(遠銷售海內外)
養豬 種菜 番薯 煙等等等等
【注:汾水村前為永久基本農田,永久不開發!御逸溫泉為湯南鎮新鋪村!只有汾水潮州園-竹竿嶺-車場有規劃開發(時光玉湖)項目】
汾水村未來發展汾水村未來發展
汾水在革命峰火瀰漫的歲月,這裡發生過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而,又為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
  • 紅色旅遊業 (重走革命之路
    我村為南昌起義最大戰場汾水村 死傷人數最多的戰場之一
  • 紀念碑歷史變更從埋藏忠骨的地方被鎮區爭取去竹竿嶺山頭
  • 市委書記 李水華2017年到任揭陽市 帶領新兵到 汾水重走紅軍路 (拉練)
宣傳 愛國主義 汾水戰役紀念碑被 揭陽第一批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梅汕高鐵
新揭東東預留站的取消 預留站只剩下玉湖站
我汾水村應順應國家發展為未來鋪路
支柱產業
合理利用汾水大門前四車道大公路
發展本村支柱木材產業 交通有高速公路方便
以前為粵東最大的木材集散地
國道避開人口集中區域 改道田洋
汾水村下屬長興村地下埋藏有豐富的地熱資源
開採溫泉 建起揭東的第一個溫泉區
茶業
村背面有海拔700多米的高山
以前中泰建交時曾大量從我村烏石崬採摘茶業出口(國家指定要的)

  

  
旅遊指導
紅色旅遊
應順應歷史打造 隔壁村核潛艇之父故居與我汾水戰役紀念碑紅色文化
開發原汾水(瞭望崬)戰壕 和四嶺排國軍拉鋸戰(對戰)旅遊景點
(對戰)旅遊景點。
配合汾水村高山打造茶業農村旅遊 到村下長興村泡溫泉。
在此也歡迎大家來汾水村
旅遊觀光 投資發展
汾水村未來規劃圖汾水村未來規劃圖

著名人物

余鴻業、劉冠達
余鴻業:又名達博,揭東縣玉湖鎮汾水村人,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清末民國初,隨其父學得文武兼收,民國十年(1921),就讀榕江中學,資質聰穎,機靈過人,畢業受聘普寧縣裡湖“明德學校”校長,國十四年(1925),經識賢者推薦,入上海東亞體育專門學校就讀,3年畢業,成績優異,名噪遠近。民國十七年(1928),受任廣東省一中“廣雅書院體育導師(徐名鴻任教導主任),直接受到徐的薰陶,民國二十二年(1930)隨徐加入國民黨十九路軍,奮起抗日,徐、餘2人皆指揮有方,深得上方勝任,名鴻委任福建省要員,鴻業受任福建人民政府善後處處長,民國二十一年(1931),被派汕頭創辦“南僑道報”,筆伐蔣幫罰行,不久該報被封閉。民國二十二年(1932),參加李濟琛,蔣光鼐發動的“閩變”,受國民黨右派追捕,被迫逃亡香港。在港會集十九路軍部分要人,再圖抗日大業,後由李濟琛派遣到暹羅與許元雄會晤,以行醫作掩護,改名達博,暗中發動華僑的產三點會”,“大哥會”印發傳單,抵制燒毀日貨。民國二十五年(1936),返香港,由李濟琛面諭為“青年抗日殺敵會”負責人。同年10月返泰,組織進步華僑捕殺漢奸,威震全泰國,驚動泰政府,遂登報通緝驅逐。為避泰當局迫害,民國二十六年(1937)12月回國,翌年1月,在汕頭福平路后街成立“泰國華僑服務團”,接待歸國抗日誌士,同年3月,與許元雄,貝子端重入泰國,籌劃成立“暹羅華僑救護隊”經費。後取道安南回汕。5月,暹羅華僑救護隊在潮安意溪成立,余任隊長,負責潮州九縣的抗日救亡工作。民國二十七年(1939),汕頭淪陷,國民黨獨九旅長華振中硬性調余往該旅醫服處服務,後以“救護隊有沿途搶劫”罪名,將余扣捕,獨九旅參謀長深明大義,以人頭擔保,方得釋放。民國二十八年 (1940),協同揭陽縣長陳先立卒政警收復炮台陷區有功,任揭陽縣參議長併兼集結大隊長要職,同年8月,受遣第四戰區(韶關一帶)特動挺進隊長,9月駐榕城,為潮汕抗日便衣隊,擔負鋤奸任務,民國三十二年(1943),重上韶關,擔任稅警團流行隊挺進大隊長。此間,受國民黨揭陽縣縣長陳暑木誣為“異黨”,受邊區司令香漢團圍剿,幸有姚子芳解圍,免難。 日本投降後,余觀世態混亂,棄械往泰從醫,余鴻業先生家境困窘,樂窮甘澹,嚴人律紀,當時的第四戰區政治腐朽,煙匪泛濫,但未償同流合污。余於1976年在泰病逝,終壽73歲。余鴻業先生是我區早期抗日誌士,在泰被譽為特級醫師,是有一定貢獻,猶為後者推崇。
劉冠達:泰國米商工會副主席 劉冠達良記金輪(泰國香米)泰國王室的指定香米供應商 是泰國茉莉香米出口到中國的最大生產商及供應商。
汾水村(廣東揭陽玉湖汾水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